首頁
返回

大明求生記

第三百三十二章 莫掌櫃的馬幫隊(五)
上章 目錄 下章

大明求生記第三百三十二章 莫掌櫃的馬幫隊(五)

輔國將軍朱栯弶的小舅子吳家駒靠著大姐是輔國將軍夫人這一層關係,在桂林城中經營著茂盛商行,主要販賣大米及私鹽,壟斷半個廣西的生機,這一日聯絡了開當鋪及估衣鋪的另一個王府外戚姚家幾百人,大鬧大圩鹽道衙門,鹽道衙門主事馬玠實在頂不住了,不得不讓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府出面平定,章子俊早就準備好了會有這麼一天,命一百護衛隊,在監軍太監趙牧的帶領下,驅散了這一次的鬧劇。可是捅了馬蜂窩,接下去有更多的王府外戚們,收買當地混混地痞,還聯絡了大藤瑤山裡的幾個土司,發動了一場更大規模的暴動,搶劫沿路商鋪,整個桂林所有商鋪一夜之間全部關鋪子歇業,還牽涉到了周邊集鎮,特別是大圩許多商鋪也跟著關門歇業,當地混子、地痞不斷上街鬧事,發生了搶掠,放火、殺人。

吳家駒對著鹽道衙門發話,要求馬玠發放“販鹽證”,供其低價鹽。不日後,一大批大藤瑤山的土司,帶領幾千瑤人衝擊大圩製鹽廠,把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府圍個水洩不通。

章勇帶著一隊小旗衝出“重圍”,前往桂林城中靖江王府,給王府送書信,要求王府約束好各大族親,不要參於到“鬧事”的行列中,更不要連結當地土司“造反”,不然朝廷必動用武力剿滅。嚇的剛承襲的靖江王小兒朱約麒哇哇大哭。

章勇可不管這些彎彎繞,又送信報知廣西總督都御史秦紘,又前往大藤峽瑤山周邊的朝廷駐軍抽調各處兵馬前往桂林及大圩鎮外各關卡加強守衛,預防城內鬧事的土司及亂民跟外界瑤人聯絡。

鬧出了這樣的事,章子俊最頭疼的是怎樣寫奏章,很明顯這事跟靖江王府有關係,可卻又沒有關係,而是王府幾個外戚借王府之名狐假虎威,其中又牽涉到王府內輔國將軍及幾個輔國中尉,鬧事的卻是這些人的外戚,就說這個吳家駒,其背後就是將軍府,還有姚家的姚尚喜,背後是輔國中尉朱彌曜,而靖江王朱約麒卻不知情。如果座實王府跟當地土官們有聯絡的話,那這罪名可就大了,弄不好就登出靖江王的戶口。

說白了,王府的這些將軍、中尉、郡主們在城內可以禍霍外,但凡有結識城外官員就是造反的罪證。

監軍太監趙牧手拿著一隻鐵皮筒子,站在一輛驢車上慢慢緩行,沿街喊話,季佑、章越各領著一隊全副武裝的小旗分列兩邊警戒著,只聽趙牧尖銳的嗓子喊道:“咱家乃是朝廷的監軍,想當初先帝曾拉過咱家的手輕輕拍之,爾等最好束手就擒,放下手中的兵刃,接受都御史大人的招安,否則只有死路一條,按謀逆造反罪論處。”

再說那個吳家駒也不是等閒之輩,隔日又領著一幫土司及眾多瑤民聚集在鹽道衙門鬧事,這一次往院內扔進了不少火把,直接引燃了內院一間柴房,趁著混亂,一幫瑤民衝進衙門正堂,馬玠實在咽不下這口氣,命衙內差役打將出去,一邊差人送信給都御史府平安伯討救兵,好一場亂鬥,打鬥了許久雙方也沒見血光,可見雙方下手都留有餘地,不想引出人命。可是馬玠原本就有點紈絝,依仗老爹是當朝兵部尚書,把一些敏感的問題看得非常簡單,加上性格使然,在亂鬥中,把那個吳家駒一刀斃命,跟隨而來的幾個土司一看出人命了,也就帶著眾多瑤民一鬨而散。

在古代如果打死一個普通百姓或是一些難民婦孺什麼的,對於像馬玠這樣的官價來說,就當是殺了一隻雞又或是打死了一條狗,根本不會影響到前程問題,當然也不會座什麼牢,可是這吳家駒可不是屁民,而是輔國將軍朱栯弶的小舅子,這一下就把事情鬧大了。

大明可是以孝治國,既然講究孝道,那麼勢必要講人情了,“孝”在古代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常看到一些古書、電視劇中講“當今皇帝以孝治天下”。為什麼是以“孝”治天下呢?而不是依法治國?《論語》的中心思想是“孝悌”。子女敬愛父母謂之孝,尊重兄長前輩謂之悌。存有孝悌之心,就不會犯上作亂。由此可見,儒家認為人倫是統治的基礎。

《孝經·開宗明義章》載孔子言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所謂“至德要道”並非什麼高不可攀的玄機妙法,而是每個人都與生俱來,先天固有的“知”和“能”。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在儒家看來:凡是那些屬於每個人不學而知、不思而能的知識和能力,是人類生來即有的天賦本能。尚在襁褓中的兩三歲幼童,沒有不知愛他的父母的;待他長大了,沒有不知道尊敬兄長的。愛戴父母是仁,尊敬兄長是義。這是兩種可以通行於全天下的品德。孝悌就是這種良知良能,亦即人類善良天性的典型表徵。

近代隨著西方的思維方式已有百年,對自己老祖宗另一套體系自然難以適應。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法可依,哪怕是律法錯了,也要執行,用法律約束每一個人的行為及做人準則。而我們的先祖們,早就明白了這一點,在有法可依的情況下,還要講究人情、孝悌,每讀古人之書,總感覺似懂非懂。不免產生疑惑:人性真的像儒家心性論者想象的那般純真至善嗎?若人人迴歸天性,世界就會太平大吉了嗎?當看到“以孝治天下”的說辭時,內心又會疑惑:國家真的能夠靠一個“孝”字來治理嗎?

如果你是出於孝道而殺了一個人,在古代就會從輕發落,大明就是一個講究人情世故的社會,天下的是非對錯無外乎一個利字,底層社會講究的就是家族宗親之間的關係,《孟子·離婁下》有言:“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大家不妨仔細想想,內心的孤寂是不是導致現代社會家庭悲劇一大原因呢?而人際間的隔膜和冷漠,不得不說也是內心的孤寂的一大因素。我們很容易看到,即便是至親至近若夫妻、父母子女之間,依然是心心相隔,難以真誠無間地溝通交流。現代社會高樓林立,人聲鼎沸、喧囂無比,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遙遠疏離,至親骨肉之間也缺乏應有的溝通和交流。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似乎都處在孤寂無援的境地。

家庭的名存實亡、親情的淡薄、人際間溝通的不暢,其實都是現代社會眾多危機的根源。此外,現代社會的人性自私,尤其是在家庭和社會中均居於主動地位的男人、父親、丈夫的自私和不負責任。建立在社會契約論基礎上的現代西方法治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純粹的利益交換關係。

既然是利益交換關係,那麼約束這種交易就要制定出各種各樣的律法出來,還要細分化,而大明只有一部律法《大明律》。

有人說西方的法治是社會的進步,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沒有詳細的律法可依,人性更加難於控制。其不然,孔子說:“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又指出,人之良知良能,好比“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在儒家看來,孝雖然發端於人之天性,但那只是.asxs.,仍須主觀的努力方能完成。孝道並非純任天道自然,因此既不是實然,也不是必然,而是人們自由、自主的選擇和追求,屬於應然的範疇,有賴於個人主觀的意願和主動的行為,是人類的一種價值理想。人都有自由意志,每個人的心都是自由的。具體到特定的人是否能夠行孝、盡孝,則仍在於其個人的自覺、自律。

西方思想只是用制定律法來控制人的行為,而我們的老祖宗卻注重從孩童起,“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這就是發端於天性的那一面,嬰幼兒如果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很難生存下來,故其依戀父母,是出於求生的本能,是天道。但當父母年老無依之時,子女對父母報之以同樣的關愛並竭其贍養之力,需要主觀上的自覺自願、行為上的努力和精力財力的付出。

正因為這樣,反看西方的文化社會中,凡事律法照不及的地方,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犯罪,“零元購”的興起就隨之而來。

談起“孝”,則不難發現,這個字深受歷代統治者的推崇。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於“仁”,而“仁”的根本則在於“孝悌”。君子以仁治國,以孝悌為根本,人民則能知所止,且能安於現狀,天下百姓各司其職,方能穩固。

莫掌櫃的“順發快遞”各路主事除了早期跟隨的葛老三外全部是莫家的族親當任,這就是古代家族的觀念,在古代如果一個人脫離了家族,那就是有違了“孝悌”,想要在這樣的社會中求發展,是不可能了,連生存的機會也沒有。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劍仙三千萬特種兵之戰狼崛起都市國術女神食物鏈頂端的猛獸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宇宙級寵愛諸天新時代我真不是魔神女配她天生好命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相關推薦
我開創了御獸時代獸血遮天跨越時間線刑兇無罪推論紅樓之表妹攻略焚天龍神精靈:這隻卡比獸有億點大裂天龍尊紅樓之我全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