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超級音樂大師

第二百四十五章開端(6)
上章 目錄 下章

超級音樂大師第二百四十五章開端(6)

從西班牙那裡接手南美洲以後,美國並沒有像過去那樣,把這些地方作為新的州併入自己版圖,也沒有像歐洲列強那樣,在被征服地區搞殖民統治,而是搞起了“體制創新”——透過軟(拉攏)硬(武力)兩手,在中、南美洲國家扶植親.美政.權。www.tsxsw.com

從中、短期來看,單純擴大國土面積,對工商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並不明顯。相反,給新併入的落後地區搞基建,會佔用大筆資金,延緩工商業特別是高階製造業的發展,而新增加的人口又會增加國內的就業壓力,搞不好,這些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甚至可能把美國好不容易消除的經濟二元制又給弄回來。在兩德統一以後,德國其實就一直被這個問題所困擾,相對落後的東德地區拖了整個德國經濟的後腿。

搞殖民統治,因為待在殖民地的不算是“自己人”,不用太負責任,所以成本能低一些,但還是要派駐軍隊和搭建殖民政府,來維持當地社會的正常運轉。如果當地爆出饑荒之類的事情,為了維繫統治宗主國終歸也還是要管的,除此之外還要面對當地居民的反抗——就像當初美國人抵抗英國人那樣。一旦經營不好,這些殖民地就會砸在手裡,成為不良資產,不但不會帶來贏利,還會從宗主國身上“倒吸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法等國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便是被手裡的殖民地“倒吸血”拖垮的。

透過親.美政.權,美國的資本家可以很順暢地在當地進行資本擴張,不一定是完全排他的,但最起碼肯定能給予美國資本最高的優先級別。而親.美政.權本身及其背後的利益集團在美國的資本擴張中也是有利可圖的,這就保證了雙方“合作關係”的牢固性,後來把持華國政經大權的四大家族就屬於這個性質的集團。與此同時,當地社會的運轉、治安維持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等,大部分時候都不需要美國人操什麼心,這些是由親.美政.權來負責打理的,只有這些國家內部出現不利於美國的權力更迭時,美國才需要加以干涉。而一旦這些國家內部出現重大變故,情況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美國人也可以相對從容地抽身退出,比如1949年退出華國內地,只要它主觀上不想糾纏,就很難被拖住出現“倒吸血”的狀況。總結一下,還是上一節的那句話:多受其利,而不受其害。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美國的這種“軟控制”模式對比英國式的殖民地模式,執行的成本和風險都要低得多。同時,對比英國人粗暴的殖民統治,美國的這種間接控制,在道義上的壓力的確也小了很多,至少看上去要“文明”了許多。這樣一種“文明”的模式,再透過“民主自由”、“費厄潑賴”、“人.權”之類的概念加以包裝,就使得殖民地的上層“精英”以及知識分子們很容易會對美國人產生好感,在主觀上願意拉美國人進來取代歐洲人,而這些精英階層的人往往又會成為建立親.美政.權的人選,如此在“利”和“義”上都和美國人達成了一致,後面自然是大家合作愉快,皆大歡喜了。

在推行自己“新體制”的同時,對於某些戰略要地,美國依舊採取了直接控制——“軟控制”的成本低,但卻難以做到如臂使指,對戰略要衝,在沒有十足把握之前還是直接控制最保險。1903年,美國策動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宣告獨立。之後美國從巴拿馬政府手中取得了巴拿馬地峽的運河開鑿權,1914年1月巴拿馬運河竣工,除了經濟上的好處之外,透過運河,美國海軍的艦隊可以快速地穿梭於兩大洋之間,而無須分兵駐守兩洋,這就等於是讓美國海軍的數量翻了一番。在運河竣工當年,美國立刻在運河區常駐重兵,先後建立了14座軍事基地或要塞,並成立了“加勒比海司令部”,後來又擴大為“南方司令部”,巴拿馬成為了美國的“保護國”。為了進一步強化對運河的控制,1915年美軍又佔領了海地,緊接著在第二年攻佔了多明尼加,因為這兩個國家都處於伊斯帕尼奧拉島上,這個島和古巴之間的向風海峽恰好是美國東海岸通往巴拿馬運河東口的必經之地。

在美國人憑藉美洲大陸豐富的資源和市場搞工業化大躍.進的同一時期,處於歐洲的德國和奧匈帝國的發展已經觸到了“瓶頸”。他們的“資本兔子”也在不斷長大,但他們是後來者,可以“喂兔子”的草地(殖民地),這個時候已經被先崛起的歐洲列強們瓜分光了。這就是一場零和遊戲,你的盈利必然是別人的損失,要解決這個問題,對資本家而言只有戰爭一個途徑,於是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英、法、俄和德、意、奧在歐洲大陸殺得血流成河,雙方的工業基礎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受戰爭影響,正常的生產也搞不下去了,而物資消耗卻在與日俱增。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美國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一。截至1914年,全美共有工廠27.5萬家,產業工人700萬人,年工業產值240億美元,其中鋼產量佔到了全球產量的一半。在歐洲殺得積骨成山的時候,美國依舊選擇了保持中立,不去介入歐洲衝突,它暫時還沒有必要為了亞歐大陸的那幾塊殖民地和歐洲的列強們對立。

其實美國人在開戰以後恐慌了幾周,但這沒什麼,普通人對戰爭的恐懼本來也不需要什麼理由,股市因此下跌也屬正常。然而接下來,美國的資本家們很快就被來自歐洲的各種訂單給“淹沒”了——物資匱乏的歐洲國家只能向美國買東西了。1913年時,美國出口總額是38億美元,國內有100多萬人找不著工作,而到了1916年,美國的出口總額竟飆升到了55億美元,你想從大街上招個人來打工已經成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為了滿足戰爭的需要,英法兩國政府大批大批地從美國採購物資,從武器彈藥、藥品一直到鋼鐵、被服、糧食等等,這其中大部分都是用黃金直接支付的,少量才會用到美國自己發行的國債支付——歐洲發行的紙幣美國人這個時候是不認的。要是一時實在支付不起也沒關係,可以先欠著,到了1916年,英國政府欠美國12.5億美元,法國政府欠64億美元,俄.國和德國也都在向美國人借錢,整個戰爭期間美國的私人資本對外貸款達到了30億美元。英國崛起的時候,英國是拿著大半個歐洲的錢和別人打仗,而現在則是大半個歐洲藉著美國人的錢互相打仗。在政府大舉向美國借債的同時,大批的歐洲資本則出於對戰爭的恐慌,紛紛流入了美國。

在戰爭開始的頭三年裡,美國就這樣一面保持中立,一面大賺特賺。到了1917年,歐洲戰場的膠著狀態開始要被打破了,特別是11月7日俄.國爆發了十月**,新生的蘇維埃政府受內外壓力所迫,不久之後不得不在1918年3月與德國簽訂了《布列斯特和約》。這樣一來,德國不但從蘇聯獲得了一大片領土,還得以將在東線作戰的德軍主力調往西歐方向,戰場上的天平於是開始向德國傾斜。而此時英法兩國正欠著美國資本家60億美元的貸款,如果它們戰敗了,這筆錢就只能打水漂了。因此,美國也就有了足夠的理由加入戰爭並站在英法一邊——保證資本家的貸款能被償還。當然,原因不止於此,美國在參戰前還從英法兩國那裡得到了大量政治、經濟方面的承諾。參戰之前,美國是在做生意,而參戰本身,其實也是投資,是一筆大生意。這之後美國所發動的歷次對外戰爭,基本上走的都是這樣一個路數——打仗是在投資,投資就要講低風險高回報,所以就要“專揀軟柿子捏”。細想一下我們就會發現,美國人其實很少會在硬仗惡仗中佔到什麼便宜,真正讓它得著好處的戰爭,都是在“捏軟柿子”或者是等“硬柿子變軟”以後再去捏。

在美軍宣佈參戰19個月以後,德國於1918年11月簽署了停戰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宣告結束。從戰術角度看,這裡面找不出太多出彩的戰役,也說不上哪一方的士兵更神勇,不過就是兩邊在拼國力。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是兩夥人呆站著不動,互相丟雞蛋。在1917年時兩邊的雞蛋都已經扔得差不多了,德國原本因為結束了兩線作戰,情況能稍好一點。而由於美國這個超級母雞的加入,戰場的天平急劇失衡,德國人在雞蛋扔盡以後,不得不掛著滿身的蛋液宣佈投降了。

在此次戰爭中,美國共耗資370億美元,陣亡11.6萬餘人,傷24.45萬多人,相比歐洲各國動輒上百萬的傷亡數字,這點消耗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與這一“低投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的高收益。在1914年開戰之前,美國長、短期債務共計37億美元,是純債務國,到1919年戰後,美國成了最大的債主,擁有40億美元債權。在戰爭帶來的旺盛需求的拉動下,美國的製造業開始了又一輪.大發展,其規模和速度都超過了之前被稱為“鍍金時代”的工業化大躍進時期,美國由此來到了一個空前的繁榮時期。汽車和電器從這段時期開始在美國人的生活中普及,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和州際公路開始遍佈美國的國土,美國人“汽車輪子上的”生活方式,便是由此而來。

在政治上,原本由以英國為首的歐洲集團所主導的世界格局,開始逐步變成歐美“雙核驅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著名的分贓會議——巴黎和會中,起核心作用的是美國總統威爾遜。當然,在那時“孤立主義”依舊主導著美國的對外政策,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美國退出了由自己發起組建的國聯。不去細究其中的細節,僅從美國的國家利益上講,這種選擇是絕對正確的,因為在當時美國還只是取得了發言權,還談不上起主導作用,這個時候如果過分介入亞歐大陸的事務,會讓自己“責”大而“利”小。如果刻意追求類似於“G2”之類的頭銜,那就成了慕虛名而處實禍。

如果把現代國家看成是一個生命體的話,那麼它們的自我意志應該有兩種型別——資本意志和國家意志。這裡所說的“自我意志”,簡單來說就是做事情的根本出發點。所謂資本意志,即做事情所考慮的是如何賺錢,其他的都只能算是工具和手段;所謂國家意志,即做事情所考慮的是如何維繫現政.權的穩定,有一點理想的則會考慮如何富國強兵,如何開疆擴土,搞經濟賺錢只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手段之一。搞國家資本主義的蘇聯就是純粹的國家意志,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決策體系裡則是資本意志佔主導,但也存在國家意志的“成分”,最終的決策往往是兩種意志“中和”後的產物。

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它的自我意志是幾乎純粹的資本意志。當時的總統胡佛是商務部長出身,國內奉行的是“原教旨主義”或者說是自由主義市場經濟模式,政府的屁股完全坐在資本家一邊,扮演著大號維持會的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各種大規模生產技術的普及,工人單位時間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40還多。大量的商品被生產出來了,那麼消費者的購買力也需要跟著提高,也就是說,要給老百姓漲工資。但是在20世紀20年代,工人的收入並沒有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相應增加。1929年,布魯金斯研究所的經濟學家曾經計算過:一個家庭要獲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需要2000美元的收入才行,但當時60以上的美國家庭收入都達不到這個標準。需求和供應間的缺口越來越大,就形成了一個經濟上的“堰塞湖”。與此同時,商人們則透過各種方式慫恿那些手頭並不寬裕的顧客靠延期過長的賒賬亂買東西,這就進一步增加了經濟運行的風險,其實和2008年爆發的次貸危機是一個道理。

1929年時,德國正被鉅額的戰爭賠款和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當年有一筆高達4億美元的賠款已經到期,而德國卻無力兌付。美國的銀行在此前給德國和英法提供了大量的貸款,這個訊息引發了美國銀行業的大地震,由於恐慌而造成的擠兌讓美國的各家銀行損失了17億美元,總統胡佛和財長梅隆受到了極大的震動,為了讓銀行業不再亂貸款,政府趕緊開始採取貨幣緊縮政策。原本高速擴張的實體經濟因此開始面臨資金不足的問題,到10月股市出現“黑色星期四”,“堰塞湖”最終形成了滔天洪水。

在股災中的投資者,割了抄底,抄了再割,最終血流成河,拖累了銀行,銀行收緊貸款又拖累企業,企業裁員,市場消費能力進一步下降,反過來又進一步拖累銀行……由此美國經濟進入了著名的“大蕭條”時期。在這期間,美國的經濟規模整整縮小了三分之一,共有5500多家銀行倒閉,8.6萬家商鋪停業,美元在部分州已經無法流通,人們透過以物易物來進行交易。在中西部農業地區則乾脆爆發了暴動,老百姓們學習華國的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佔領了州政府大樓。

在一片蕭瑟中,美國第三十二任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登臺了,用他的話說,他要麼將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要麼將是美國最後一任總統。後面的歷史正如我們所熟知的那樣,他很幸運地做到了前一條。

通常我們都習慣於把“羅斯福新政”和“凱恩斯主義”聯絡在一起,甚至將二者混為一談。而事實上,當時凱恩斯和羅斯福總統的會談並不愉快,基本上就是雞同鴨講,在會面後不久凱恩斯就離開了美國。真正忠實奉行凱恩斯主義的其實是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只不過德國政府的投資專案不是修橋鋪路搞基礎建設,而是大規模擴軍。納粹給資本家們創造出了有效需求,於是經濟迴圈得以重啟,德國因此率先“擺脫”了經濟危機的困擾。現在許多知名的德國品牌,都是在那時被保住的,梅賽德斯那時造的是戰鬥機,而保時捷當時最著名的產品是坦克和自行火炮。

同時期的美國政府確實也搞了不少以工代賑的專案,但這絕不是羅斯福新政的全部,充其量只能說是應對眼前問題的一些技術手段,如果單憑這個說羅斯福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那就有些太名不副實了。羅斯福新政對美國歷史最為深遠的影響在於它造就了美國龐大的中產階級,透過提高工人.權益和福利保障把社會的收入結構從“金字塔”狀變成了“棗核”狀。從這點上看,羅斯福新政的提出,倒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之蘇聯模式成功的影響——當時美國的保守派在抨擊新政時,就曾指責羅斯福總統搞的是“社會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多出了兩萬多個百萬富翁(那時的百萬富翁相當於今天的億萬富翁),老百姓的收入並沒有增加,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國家的經濟總量在擴大,可消費能力實際上是在不斷下降。打個比方說,一個家產十萬的中產階級會買一輛汽車,但一個家產百萬的富翁不可能“按著比例”去買十輛汽車,創造消費的主力應該是這些家產十萬的人,而不是那些百萬富翁。

而羅斯福推行新政的具體手段,則是強化政府權力,跳過議會和最高法院,直接以行政方式來推動,用當時美國人的話說,就是“獨.裁”。注意,在當時獨.裁併不是一個貶義詞,那時義大利的墨索里尼也在搞獨.裁,在他的治理下,義大利的經濟狀況非常不錯,因此還受到了丘吉爾的熱捧。美國作家,最有影響的廣播媒體人物托馬斯就多次公開建言:要羅斯福敢於承擔重任,做美國的墨索里尼——當時的美國公眾同樣也非常推崇墨索里尼,不過他們非常反感其盟友希特勒,因為後者和美國的銀行家走得很近,所以被“恨”屋及烏了。

如果用現在的人物來類比,和羅斯福當時的形象最接近的可能就是俄羅斯的普京。只不過現在的俄羅斯尚處於衰落期,而當時的美國國勢正處於上升階段。普京在接管俄羅斯以後,對國內的寡頭施以重拳,而羅斯福上任,對美國的財閥同樣採取了打壓政策。具體來說,受到壓制的包括金融界的摩根財團、米隆財團、大通財團,企業界的杜邦、通用汽車、通用食品、美國鋼鐵、標準石油、高露潔、海因茨,等等。當時政府要推行社會安全計劃,同時要對大企業的未分配利潤進行徵稅。一時間眾多學者教授紛紛對政府進行抨擊,資本家則透過減少投資來和政府叫板,政府則透過媒體對資本家們還以顏色。1932年密歇根州福特汽車廠的工人舉行大罷工,聯邦政府派來的軍隊乾脆和前來鎮壓的州警以槍口相向,搞起了武裝對峙。不僅如此,當時羅斯福在全美還掀起了“打黑”運動,透過聯邦調查局和由退伍軍人組成的民間組織狠狠地打擊了美國的黑手黨,社會治安由此有了大幅的改觀。

這二位之所以能如此強硬,也都不單是源於個人的性格。普京是克格勃出身,背後是俄羅斯強力機關的支援。羅斯福的根基則更為深厚,羅斯福家族除了大小羅斯福叔侄兩位總統外,第六任總統亞當斯、第八任布倫、第十二任泰勒、第十三任費爾摩、第十四任皮爾斯、第十八任格蘭特、第十九任海耶斯、第二十二及二十四任克裡夫蘭共計八位總統也都和羅斯福家族有血親關係。和普京一樣,羅斯福也非常倚重於強力機關,聯邦調查局(FederalBureauofInvestigation,FBI)就是在他手裡被推上了權力的巔峰——副作用是聯邦調查局和它的局長胡佛在後來由於權力過大變得尾大不掉,杜魯門任時組建中央情報局,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以分權的方式制衡聯邦調查局。

而就當時的短期形勢而言,其實羅斯福和普京的成績也差不多——都只是遏止了情況急轉直下的勢頭。對比德國和義大利,美國當時的經濟情況其實並不好,經濟指標只是恢復到了1929年的水平——這裡面還不包括就業率。到了1937年,美國又經歷了一次不大不小的衰退,當年工業產出跌落了40,回到了1934年的水平。對比德意兩國的“凱恩斯模式”,羅斯福新政更像是一劑中藥——藥效來得慢,但更有效。到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迎來了一個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模一樣的機會,而這個時候美國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即將湧入的財富將不再是只讓資本家們再發一筆橫財,而是將造就一個新的霸主。

世界經驗已反復證明,創業者的一舉一動於該國的性質定位及命脈走向都是影響至深的,就像手術刀在體膚上劃出的第一道刃口,涉關整項’’事業’的功敗垂成。在這點上,北美人是幸運的,他們等來的是華盛頓而非拿破崙,是富蘭克林而非俾斯麥,是傑弗遜而非羅伯斯庇爾……

彷彿一夜間抓到了一副世上最漂亮的人物撲克牌。這批不知從哪裡突然冒出來的優秀中年人,其額頭和眸子閃爍著同樣的光色和寓意,同樣的精神豪邁、心理健全,同樣的英勇與純潔。就像是冥冥之中受了上帝的指引,他們像晶瑩的蝌蚪從四面八方雲集北美大陸,不約而同地朝著同一光點挺進:獨立、平等、民主、自由……這群清高而儒雅的北美人真是太自尊太富有詩意了,那種不費周折就迅速達成的共識,那種彼此扶持從不欺誆的同道友誼,那種面對勝利後的權力果實坐懷不亂的從容與定力真是一點不像後來的政客們。你看不出狗苟蠅營的蠢蠢欲動,聽不見密謀者的竊竊私語和磨刀霍霍,沒有異邦常見的官闈政變與’’鴻門宴’式的權力搏殺,更無所謂’’狡兔死,走狗烹’的祭壇血災……

這群高智商的’’大號兒童’,成熟而富於幻想,理性又熱情澎湃,勇猛且不失教養,喜歡考試卻拒絕作弊,他們要透過構繪一幅叫’’美利堅’的新地圖,來檢驗自己的能力、智力與品德。短短幾十年間,他們為這個沒有歷史的國家所積累的精神資源、所迅速創下的光榮與驕傲,比後續的幾代人加起來還要多,他們不遺餘力、傾盡全部的心血,以最乾淨最節約的手法,一下子為美利堅解決了那麼多難題,替未來省去了那麼多麻煩和隱患,實現了那麼多令當時歐洲難以企及的夢想——關於軍隊、國家和個人(元首)的關係,政教分離,軍政獨立;關於聯邦與共.和、普選代議、三權制衡的憲法原理;關於現代大學教育……其建國水平所表現出的才智、膽魄、美德以遠遠超越了歷史所賦予那個時代的國家素質的’’平均值’。

在這一群人裡面,有一個人是不得不說的,那就是華盛頓。我們都知道,華盛頓是美國的國父,他是美國的第一任總統,他率領北美人民取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要知道美國之所以能成為當今世界霸主,華盛頓就是那一顆種子。不必說他率領北美人民取得獨立戰爭的勝利之後,謝絕了黃袍加身的提議,交出兵權,解散軍隊,選擇功成身退,平靜地回自己的莊園。也不必說他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竭盡全力用自已的威望和影響力,主持制定了美國的立國憲法,從此開創了歷史的新紀元,讓美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民選總統的國家,第一個三權分立的國家,第一個聯邦制的國家。更不必說他當上美國總統之後,治理國家來遊刃有餘,極其老練,把美國治理得井井有條,為美國日後的繁榮強大埋下了伏筆。

單是他身上的美好德行就已經說不完。他是偉大的統帥,卻討厭戰爭,最大的願望就是讓戰爭在地球上消失。他生來就是一個奴隸主,但是他善良和正直的品質,讓他對廣大黑人奴隸充滿了同情。在南方普遍實行奴隸制度的環境中,華盛頓在其遺囑中解放了他擁有的所有奴隸,他是美國國父中唯一這麼做的人。儘管由於時代發展的侷限,華盛頓難以從根本上動搖奴隸制度,但是他的開創性行動無疑對解放奴隸主的思想產生了強烈震撼。華盛頓當完兩屆總統之後,堅決推辭擔任第三任總統,美國當時還沒有對總統任期的限制,若以華盛頓的威望,連任下去不是不可能,可華盛頓還是交還了理所當然的權力,回他的老家去了,從此美國總統再沒有超過兩任的不成文慣例。華盛頓集各種美德於一身,在面對困難時英勇無畏,在行為處事中溫和穩健,在重大決策前高.瞻遠矚。

他珍視名譽,卻不追名逐利;他小心謹慎,卻又勇於開拓創新。正是由於華盛頓奠定的基石,美國才得以在世界上崛起,才能在今天引領世界潮流的發展。華盛頓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傑出、最偉大的總統,任何後來的那些各國的開國國父沒有一個可以望其項背。不管現在國人如何排斥美國,如何評價美國都可以,但這一點卻毋庸置疑。華盛頓是那種只有電視劇裡才會出現的人物,為什麼美國會出了一個華盛頓?我們只能說是天意,天意!

就地理優勢而言,美國無疑是世界上國土地理最優越的國家。俄.國的國土有一整大片人跡罕至的冰雪地帶,而華國也有不適合人居住的西.藏高原地區和新疆的沙漠地帶。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人口都太少,一個兩千萬,一個三千萬。英、法兩國國家又都太小。而巴西呢?巴西本國的地理條件是很好,但綜合因素不行,國家經濟起步太慢了,國家地理位置又不理想。而你仔細觀看世界地圖,你就會發現整個地球在也找不出美國這麼好的地方了,簡直就是上帝賜給美國人的禮物。美國南北無強敵,瀕臨兩大洋,國土肥沃,水源豐富。美國自然資源得天獨厚,乃是美國經濟發達、人民富裕的根本條件。美國大陸氣候溫和,土壤肥沃,其耕地面積達19745萬公頃,佔世界耕地總面積的13.15%,是世界上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密西西比等大河供應非常豐富的淡水,它為美國早期農業的旺盛和以後工業的發達奠定了基礎。陸地的1/3是森林,其中2.25億英畝定為國家森林,是野生動物的保護區和人民的消遣地,豐富的木材使美國的民房建築大都由木材構成。美國還有豐富的煤、鐵、石油、鋅、銅、銀等礦藏,蘊藏之富足居世界前列。美國東北部有著名的五大湖——蘇必利爾湖、密執安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稱。你也許會說美國不是也有一塊阿拉斯加嗎?但它的經濟價值卻比華國和俄.國的荒蕪之地有用的多,那裡有石油,有金礦,有豐富的漁業,還是飛往美國的中轉站,有“雪中寶石”之稱。所以說,美國能成為世界霸主不是沒有道理的.

美國地理上的第二個地理優勢就在於它是世界上不與其他大國為鄰的鄰國。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1941年以前美國領導人不願支配或控制其他大國的傾向。1918年後,美國權力上升對其他國家的威脅,也因為這偏遠的地理位置而受到了影響,當然,幼小時期的美國也因為這種地緣優勢,得到了良好的保護。到19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的工業總產值超過了英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最發達的國家。但是,影響世界最為廣泛的仍然是日不落帝國,英美矛盾尚不突出,這就是偏遠的地理位置帶來的好處。偏遠的地理位置,把美國與歐洲隔絕,使美國遠離了歐洲列強的侵擾,專心的發展經濟。正如泰勒指出的:這一時期,歐洲認為:美國不僅處於另一大陸,而好像是處於另一個國家。也正因為這樣,美國在領土擴張時代沒有遭受到歐洲國家的過分干涉,歐洲的確在美洲存在一些利益,但不是根本利益,美國因此從法國手中購買了大量領土,而不是干涉。即使是19世紀末也是如此。同一個時代崛起的德國就不那麼幸運了。德國的統一,擴張,實力的強大,遭到了歐洲老牌帝國的圍追堵截,導致其不能像美國一樣和平崛起,只能以武力斥之,並最終引發了世界大戰,把自己置於萬劫不復之地。因此,在歷史上,權力的轉移(崛起的大國代替體以前的大國)往往是帶有名明顯的暴力傾向的,一個國家的過分強大必然會導致其他國家聯合起來,進行制衡反映。然而,美國優越的地理環境,導致了美國沒有出現權力轉移帶來的影響。

美國自建國起就是一個移民.國家,沒有經歷封建社會,沒有反封建的任務,鬥爭的物件明確而單一,所以才會出現了歷史上空前絕後的《獨立宣言》。美國成長的歷史時期剛好是在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時代中期的時候建國,在其已經進入尾聲的時候才開始強大,登上了大國的舞臺。美國的姍姍來遲,對維護美國霸權留下了積極的意義,所以它很少有殖民主義的思想,而更多的是追求民主的思想,所以它只有一塊稱不上殖民地的茉莉花國。在冷戰時期,斯大林似的’’紅色恐怖’在世界上氾濫的時候,美國率領所謂的’’自由世界’與之展開了堅決的對抗,這為美國的世界霸權在西方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口碑。同時,美國在歷史上的政策,對發展華國家也起到了積極的影響,比如,威爾遜在凡爾賽會議上提出來的民主和民族自決思想,幾十年後富蘭克林羅斯福提出來的非殖民化思想,在欠發達地區產生了積極影響,這些歷史上的著名事件,為美國在第三世界提供了較好的口碑,為美國的世界霸權提供了良好的’’群眾基礎’。美國著名國際關係學家約翰.伊肯伯裡這樣評價道:“美國地緣戰略利益於戰後秩序的進步規範原則相結合,強化了美國作為一個非強制性的,非帝國主義的霸權國家的形象。”

美國的歷史優勢之二就是兩次世界大戰為美國的崛起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時機。可以說,發生在美國本土的戰爭只有兩次,即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換句話說,美國自從1775年的萊克星頓那一槍聲之後,本土再也沒有落下一顆它國的子彈,這種情況在各大國中是罕見的。(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本站)訂閱,打賞,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劍仙三千萬都市國術女神諸天新時代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我真不是魔神宇宙級寵愛女配她天生好命我有一座天地當鋪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相關推薦
修仙從種紅薯開始深夜學園電影藝術大師從前有位藝術家長生不老混都市讓我們從音樂開始吧異界小吃店穿梭奇幻的科技大亨我變成了一隻劍齒虎學園都市之雙重間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