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重返1977

第四十九章 會吃
上章 目錄 下章

重返1977第四十九章 會吃

一頓飯,把洪衍武和陳力泉對“張大勺”的敬仰和好奇提升至了頂點。

自然而然,他們也就越發畢恭畢敬起來,毛兒變得都挺順溜。

而且倆人還自發自覺地承擔起一項任務來。

就是輪換著,每天給“張大勺”沏茶。

茶葉倒還用的是“高沫兒”,因為老爺子喝順了口兒,你給他換好的白白捱罵。

重點還是在於掐著“張大勺”來的點兒,按照他的習慣,把茶早早給他沏好。

每次得把先茶缸子刷乾淨了,然後用一層底的茶葉,不能多也不能少。

跟著開水沏上還得潑掉頭撥熱水,這叫“涮茶”。

再之後,才能把茶缸子蓋嚴實了悶著。

這樣等老爺子每天一來,往那一坐,自己端起茶缸子來,喝著味兒正合口兒,溫度也正正好兒。

當然,這倆小子如此殷勤也是有目的性的。

像洪衍武,得空就老跟“張大勺”跟前湊,旁敲側擊的來回起膩。

一是故意提起常靜師傅曾說過的話,想藉著由頭打聽“張大勺”的來歷,經歷。

二是假模假式的經常替常師傅的手藝後繼無人可惜。

他想讓“張大勺”兔死狐悲,也感受到手藝失傳的風險,藉此來激發老爺子的收徒之心。

三呢,就是又犯了饞蟲了。

為此,他是屢次三番提出回請,想讓“張大勺”帶著他們,繼續去吃像“桃花泛”、“翡翠羹”這樣的美味佳餚。

可惜饒是他費盡心思,這頭兩條啊,純粹沒戲。

“張大勺”整個一老菸袋油子,這輩子什麼沒見過?那穩當著呢。

洪衍武對旁人萬試萬靈的“說學逗唱”本事,在他這兒根本沒用。

倒是最後這條,“張大勺”一琢磨,碰上倆傻小子願意花錢,自己反正不吃虧,也就答應下來了。

要說,還真的得承認,一個會吃會做的好廚子才是天下最懂得吃喝的人,所以這就決定了“張大勺”的吃法非比尋常。

首先來說,正因為太瞭解廚行了,“張大勺”絕不會為店家的名氣所惑,盲目地隨大流,去眾所周知的“名店”去吃人盡皆知的“名菜”。

他永遠有自己獨特的選擇。說白了他只認人,不認地兒。

就比如說吧,洪衍武和陳力泉請客的第一頓飯,“張大勺”想吃烤鴨了。

他就很出人意料,既沒去馳名中外的“聚德全”,也沒去京城人認可的“便宜坊”,反倒是先是打電話找人。

直到等著電話那邊給了回信兒,說“您來吧,能做”。

這才帶著洪衍武和陳力泉奔了玄武門內大街,找到經營“爆、烤、涮”的清真館兒“又一順”門上去了。

吃烤鴨居然去清真館兒,聽著都新鮮吧?

可但凡這麼想的人,那是屬於孤陋寡聞。

因為京城的烤鴨實際上是分為三個流派。

一種是“燜爐烤鴨”,一種是“掛爐烤鴨”,還有一種就是“清真烤鴨”。

據“張大勺”所說,京城“清真烤鴨”創始人是個名叫胡寶珍的廚師。

這位“清真烤鴨第一人”,先開始是在老“便宜坊”學藝,後來是結合“燜爐烤鴨”和“宮廷烤鴨”的方法,創出的“清真烤鴨”的絕活。

所以這道菜從初創到成名時間並不長,其實僅僅只有不足百年而已。

但別忘了,什麼行業裡,最怕的就是“術業有專攻”啊。

正因為胡寶珍這一輩子專門研究怎麼烤鴨子了,由他開宗立派的“清真烤鴨”那味兒就絕了。

在民國後期,他的手藝,不但力壓“聚德全”和“便宜坊”兩家老店一頭,成了京城市面上賣得最貴的烤鴨子,他本人還為此得了個外號——“鴨胡”。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當年要想吃他的鴨子那光有錢不行,必須得提前幾天預定才能吃得上。

所以胡寶珍在烤鴨師傅裡的地位,就跟玉器行裡的“玉饕”潘秉衡一樣,是公認的大家。

至於到了今天呢,這位名廚雖然已經作古了,但好在他的手藝並沒有失傳。

“張大勺”這趟專門去尋的這個艾師傅,就是“鴨胡”教出來的唯一傳人。

而且正因為“清真烤鴨”在歷史鉅變後,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名聲被埋沒了,僅在一隅之地殘存。

如今不但仍舊維持著傳統手法,而且一隻鴨子才賣七塊七。真是好吃不貴,經濟實惠啊。

反倒盛名之下的“聚德全”和“便宜坊”,由於每天接待顧客量太大,卻已經變成了批量生產,技術水準已經把關不嚴了。

甚至選用的鴨子也由120天出欄的,變成了70天到65天出欄,降低了標準。

那要一比,裡外裡,差距大了。

這麼一說,那洪衍武和陳力泉那還不來了興致啊?他們這一路上就光惦記這鴨子了。

誰都好奇,被“張大勺”這麼誇的“清真烤鴨”和他們吃過的,到底有何區別。

結果到了之後,果不其然不負眾望。那叫一個好吃啊,實在是洪衍武和陳力泉平生嘗過的最棒的烤鴨。

這話絕不是空話,因為“清真烤鴨”和人們慣知的那兩種烤鴨,區別確實顯著。

一,那就是鴨子大。

因為選用的是標準的120天出欄的“京城白鴨”。洪衍武他們吃的這只烤鴨,足足有三斤多。片出的肉得有三大盤,至少一斤半。

另外滋味也足啊,肉是瘦點,沒那麼嫩,可有鴨味兒。

二,有絕活。

清真烤法獨特的絕招,是鴨子講究要去淋巴結(即肉棗),並且在鴨肚子裡封了特殊香料,如此烤出來的鴨子才能半點不腥。

這兩點,就是“清真烤鴨”勝過其他兩種烤鴨技法的妙處。清真嘛,乾淨。

三,守規矩。

艾師傅按傳統辦法在烤制前把鴨坯吹了氣,這為的是使脂肪泡沫化,讓皮肉分離。

如此入爐烤15分鐘左右,油就從毛眼往外冒,相當於自炸,這樣才能保證酥脆。

另外傳統烤鴨片制方法一般是“兩吃”。

即先把鴨脯上的皮片下來,給每位客人一片,嘗一下,因為它很酥脆,必須趁熱吃,否則涼了,油就出來了。

其次要求每一刀都得有肉有皮,等到最後上鴨頭和裡脊時,便意味著一套已經上完。

至於片鴨子的108刀和118刀之說,那只是技術考核用的標準,實際操作不能這麼來,否則時間太長,鴨子全涼了。

可偏偏這些必不可少的工序環節,有的名店卻都給省了。這種“改良”,不但讓口味變差,也讓顧客的感受變差了。

四,重細節。

輔料同樣是很重要的。

像“清真烤鴨”的荷葉餅就是現烙的,雖然不能透過它看報紙,可是綿軟。

那是吃的東西,樣子永遠沒有口感重要。用這樣的餅卷,才能吃出烤鴨的脆勁兒來。

也正是因此,“清真烤鴨”並不贊成把黃瓜和鴨肉一起卷在餅裡。

而是認為清香味兒的黃瓜條只是為了單吃清口。非要卷進去,反而會削減鴨肉外焦裡嫩的口感。

還有湯。同樣的緣故,“清真烤鴨”的鴨湯不上濃湯,是清湯加蔬菜,為的就是清爽,解膩。

總而言之吧,這頓“清真烤鴨”從頭到尾,不但讓人領略了一種傳統技藝,感受到了一種人情。也體會到了一種飲食文化。

別說日後隨處可見的廉價烤鴨了,如今變得越來越像“流水線”的“聚德全”和“便宜坊”也不及多矣。難怪當年能成為力壓兩家老字號的上席大菜。

這才叫真正的烤鴨。也只有“張大勺”這樣的真正行家,才能尋得著啊。

而除了以上這條,“張大勺”的美食觀點裡還有個根深蒂固的原則。

那就是認為一道菜的好壞,食材的因素佔60%,工藝佔40%。

所以他對食材質地的選擇,向來有自己的堅持和要求。

別的不說,光看他去不看選單跟廚師怎麼點菜就明白了。

拿這頓烤鴨為例,他當時不緊不慢的,是跟艾師傅這麼交代的。

“今兒的龍鬚菜新鮮嗎?新鮮就給我扒一個……有鮮蠶豆不?是剝兩層皮的那種?……現在這個月份了,大蔥,那就得要山東的‘高腳白’。黃瓜得給我去皮,人老了,牙不好……對了,剩下的鴨架子別忘了給我燉白菜心啊,清湯撇油……還有,烤鴨剩的鴨檔油也甭糟踐,你再拿它給我溜個黃菜。”

(注:龍鬚菜,京城話指冬筍,以筍尖形態而得來。黃菜,京城話指雞蛋。為什麼這麼叫,前面已經有了解釋,不再贅述)

聽聽,就這番話,怎能不讓人心裡暗自歎服?

啊,所謂的美食家,便是並不隨著餐廳的選單來吃,而是有自己的主見,講究最新鮮的食材,只求味純並不求豪華。

甚至日後,洪衍武與“張大勺”越熟悉,就越發現他這種觀點的一慣性。

什麼東西貴要貴得有道理,還講究什麼東西做什麼菜。料不能不好,也不能過好。

就說海米拌芹菜,芹菜很便宜,可得選,什麼芹菜能做,什麼不能做。

“張大勺”要吃,就要菜心裡中間那一根,拿出跟海米拌。

芹菜根本不貴,但一捆只挑出那麼一點就貴了吧?

而且海米也一樣,“張大勺”要用3釐米以上的,跟個大彎鉤一樣,最高品級的,也叫大蝦幹,洪衍武只有在濱城的時候才見過。

再比如做一盤炒鱔魚糊,香菜應該是短而茁壯的比細而長的好,胡椒粉也必須得是什麼樣的,才能達到這道菜的需求。

所以綜合而言,只要“張大勺”肯花錢去吃的東西,那永遠物有所值。

當然,這一點別人可學不來,因為是建立在“張大勺”極為特殊的個人條件上的。

不但需要有超乎常人的專業知識,也因為他到哪兒去都有熟人,可以直接跟廚師交流。

否則的話,他這飯根本沒法吃。哪兒有人會容忍他這麼挑三揀四啊。

最後,“張大勺”還特別講究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這種應時應季,不但是針對食材,也指人的生理變化和需要。

比如說,從全年來說,夏日天熱人的腸胃寡淡,就得吃清淡一點,靠小菜兒開胃。秋季物產豐富,鮮貨橫行,自然是嚐鮮最好的時節。冬日天寒地凍,人需要脂肪,葷腥就要多進一些。

這些都是點菜的原則。

而且外面賣的吃食也有許多只是特定時候才有,比如夏天的荷葉粥,秋冬的“炸三角”,不到日子沒有,過時也不候,不懂得這點的人,要是自己再不會做,這輩子可能都嘗不到。

再比如拿全天來說呢,“張大勺”也有準則,就是把午飯定為一天的正餐。

中午一定得吃飽,也吃得最豐盛,反倒飲酒上相當控制,頂多也就是微醺。是以補充能量和營養為重。

到了晚上就不一樣了。老爺子絕不大吃大嚼,只進流食,以調養腸胃,安穩睡眠為主。

如果洪衍武執意請客,實在盛情難卻,那也頂多是就著酒,吃點小菜兒、小吃而已。

但這就屬於洪衍武和陳力泉給自己找事兒了。

因為晚上酒是可以多喝幾杯的,而下酒的小菜兒和小吃必取精緻,老爺子也是絕不肯湊合的。

“浦五房”的醬鴨,“五芳齋”的叉燒,“蝦米居”的野兔脯,“全素齋”的素什錦,“砂鍋居”的炸鹿尾……只要老爺子開口,他們倆都得繞著圈兒的買去。

不過好處就是,老爺子往往自己也弄點自制的玩意增加花色。

像南味的酥魚和羊羔,又或是福州的炸油菜松和冬菇冒筍,京城的炸咯吱、素排叉,浙江的糟雞,四川的臘腸,南北都有的糖醋辣白菜墩和醬瓜炒山雞丁等。

不誇張的說,擺在一起,每次都得有琳琅滿目七八蝶兒,那就是全國各地的小吃大會啊。

所以,跟著“張大勺”這麼吃下來,沒幾個禮拜,洪衍武和陳力泉就立刻感到自身境界都提高了。

至少他們算是大致明白了真正的“會吃”的,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那就是不會道聽途說,不會人云亦云,也不會先入為主。

追求的絕對不是名饌,但一定得是美味。

同時也要順應自然規律,符合養生之道。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劍仙三千萬食物鏈頂端的猛獸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宇宙級寵愛都市國術女神諸天新時代特種兵之戰狼崛起我真不是魔神女配她天生好命
相關推薦
大明合夥人國之大賊清末英雄凡人修仙傳凡人修仙傳湘北的籃球少年魔天記玄界之門沒有救贖桃學威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