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第一百九十四節 西清帝國
上章 目錄 下章

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第一百九十四節 西清帝國

此時在中國,周琅也已經完成了內部的整合。

在全國各地推廣了在廣州試驗出來的簡單稅制為主的商業管理辦法,透過正規的,教授會計學和數學的學校,高效的培養著大量的新式稅官。

民政上,王輔茞基本上沿用了傳統的管理體系,所謂的皇權不下鄉原則下,鄉紳地主們依然是基層的管理者,過去能有多穩定,現在就有多穩定。

整個國家已經恢復到了白蓮教起義之前的狀態,當然大量的破壞不可避免,王輔茞去年到今年完成了一次人口清查,全國人口有兩億八千多萬,比乾隆朝最後一次統計,足足少了一千萬人口,這就是這次大亂產生的代價。

可是王輔茞卻認為這乃是聖王之道,古來改朝換代從未有損傷如此之小的,這倒也是,那一次亂世不是減少三分之一甚至更多人口後,人地矛盾自行消失,然後慢慢轉入盛世的,所謂的盛世有幾分是統治得力,真的值得懷疑。在傳統農業社會的管理方法下,周琅認為好跟差都是有極限的,在效率上遠遠不能跟基於數字化的現代管理相媲美。

王輔茞管理的民政,已經基本上恢復了正常的賦稅徵收工作,重新釐定了稅率,跟滿清時候一樣低廉,但是取消了乾隆年間大量額外加派,總體收入甚至少於乾隆時期,但少的很有限,因為滿清有永不加賦的虛名,而重新丈量土地之後,這一百多年間開闢出來的新田,納入了徵稅基礎中,抵消了取消加派帶來的減少。

由於取消了境內稅卡,對米價平抑的效果非常好,全國米價普遍回落,糧食產地米價少有上升。但商稅並未因此減少,反而大幅度增加。

周琅對商業的管理,並不能說有多麼出色,因為他手下的執行者並不出色,但管理相對規範,這種規範取消了大量原本不該存在的限制。

比如過去的鹽法,大大限制了食鹽的生產,官府千方百計的壟斷食鹽的渠道,藉此取得豐厚的稅收,但對鹽業生產的壓制極為明顯。周琅將製鹽當作普通工場對待,只要申請牌照,並繳納低廉的授權稅就可以自由製鹽。

結果從廣東、福建到江南、山東一帶,但凡是靠海地區,稍有家資的商人都積極投身開辦鹽場,甚至連過去的貧苦鹽丁,也拿著自家的灶具,開辦了煮鹽作坊。鹽產量急劇增加,儘管少了一筆固定的鹽稅,可越來越多的製鹽作坊繳納的稅收也越來越多,已經達到了過去被官員勒索一筆,被鹽商剝削一筆,在給皇帝孝敬一筆之後的鹽稅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兩百萬兩,這兩百萬兩鹽稅,是全國上下十萬家製鹽作坊和二十多萬家鹽鋪繳納的。

如果周琅願意,其實現在就可以把鹽稅恢復到乾隆時期的水平,甚至更多。因為放開了製鹽之後,大量原本不允許產鹽的地方開始產鹽,大量原本沒資格製鹽的商人開始製鹽,這導致了食鹽產量大大增加。

只要生產規模擴大了,何愁收不來稅?

但稅制改革還不是時候,目前這套稅制依然是鼓勵生產的。因為產量還在走高,新的鹽場還在申領執照,這說明鹽業依舊有利可圖,鹽業市場還沒有飽和,還不到對生產進行徵稅,調節產量的時候。

由於自由競爭,過去那些壟斷的大鹽商現在日子不好過了,以前依靠官府壟斷經營,劃片區分配銷售市場,他們有恃無恐,導致官員大量摻假,反倒是私鹽質量上乘。現在大量新的競爭對手加入,只要申請牌照繳納一筆低廉的店鋪稅就能夠賣鹽,中小鹽商不再依賴那些揚州鹽商的供貨,大可以直接去鹽場採購。直面消費者的鹽鋪們,也不該賣摻假的食鹽了。

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過去那種買鹽甚至比買米的支出還高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不說,鹽的品質和增加了,於是守著漫長海岸線,卻有大量百姓因為缺鉀、缺鹽得大脖子病的時代也跟著結束了。

食鹽價格下降另一個現象是,沿海的漁民收入增加了,他們的收入增加,當然跟有些人直接開辦鹽場有關,過去漁民就有自煮自用的習慣,有些就轉行做製鹽作坊,更多的還是做老本行,可他們的老本行收益也大了,因為漁業本身的市場擴大了。

魚是一種很難長途運輸的商品,因為魚肉容易腐爛,在沒有冷凍技術的時代,只能運送鮮魚,這就造成了運輸成本遠遠超過魚價本身的怪現象,內地老百姓普遍是吃不起魚的,山珍海味能夠並駕齊驅,可打獵得到的肉食是遠不能跟捕撈相比的。

現在鹽的價格大大下降,漁民就可以將捕獲大量製作成鹹魚出售,內地市場就可以變成海魚的市場了。中國這麼長的海岸線,卻是以傳統的食用河魚的國家,這種怪現象也在開始轉變。

在糧食緊張,養殖業無法快速擴張的時代,顯然沒有什麼養殖成本的大海捕撈前景是十分光明的,荷蘭人的蛋白質涉入主要就是透過海洋捕撈,中國則是依靠植物蛋白,而且航期缺乏。

捕魚業一旦發展起來,由會帶動造船業的發展,從申領造船執照的數量上也能看出來,全國各地造船作坊高達上萬家,絕大多數都是製造小型漁船的。

規範的管理帶來的對手工業的限制,大大釋放了中國勤勞工匠的能力,其他行業也出現了快速擴張的現象。這主要得益於運輸價格的普遍下降,一個是海陸開始暢通,另一個是漕運上的各種勒索,稅關都被取消。

於是從廣東開始,接著是福建,接著是江南地區,手工業迎來了快速發展期。

廣東手工業帶有外向型特徵,得益於開放的政策,出口急劇增加,各種中國手工藝品流入西方市場;福建的造船業、鐵業等在軍工生產的帶動下快速擴張;江南則是有自己雄厚的資本在支撐,在之前就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不需要外貿就能活的很好。現在洋人的商船可以直接停靠在寧波,停靠在南京,這些中國最優質,以前西方人只能豔羨的高階手工產品,也開始大量出口,靠本國市場就能發達的江南手工業,恢復速度和擴張速度比廣東勢頭更猛。

貿易的擴大,又讓關稅大幅度提高,但依然只是一個小數字,一年只有兩百多萬兩,把過去洋人交給廣東的關稅和各種陋規加起來,恐怕也就是這個數字。顯然關稅稅率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工商業的恢復和快速擴張,讓商稅已經超過了一千萬兩,已經不再是一個隨便忽視的稅種了。中國現在還不能稱之為一個商業社會,但商業成分絕對增加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些情況,讓大周政權的財政變得極為寬鬆,畢竟傳統官府機構本就是一個低成本的官僚體系,王輔茞徵收的那些農業賦稅,養活一個比乾隆時期更清廉,冗員更少的政府是綽綽有餘的。

周琅打造的商業機構,也是以簡單稅制作為基礎,簡單意味著好徵收,好監督,也意味著成本低。

所以不管是為民政開支的戶部,還是為商業機構開支的內務府,都有大量盈餘。

盈餘開始用來償付以前的債券,讓國債的信用大大提高,多來幾次,一個被民眾認可的債券體系也就建立起來了。

此時大周政權的對手,滿清殘部也在伊犁站穩了腳跟,獲得俄國人支援後,他們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裝備,訓練水平也大大提高。

唯一的缺陷是財政開始變得緊張,本就沒什麼財政來源的他們,依靠遊牧是不可能支援如此規模的軍事力量的。於是嘉慶不得不開始對過去不徵稅的草原部落徵稅,這還是朱珪這個文臣提出來的,他認為既然俄國人可以向牧民徵稅,大清也可以,因為現在除了向牧民徵稅,他們也沒有其他徵稅的物件了。

一邊是徵稅,一邊是拼命發掘新的財源,伊犁的經濟一直是建立在遊牧經濟上的,但一直就有淘金的傳統,嘉慶政權開始拼命挖掘那些金礦的潛力。由於失去了關內的管理機構,他們缺乏相關人才,只能從俄國聘請工程技術人員,對金礦進行擴建。

這些依然無法滿足一個十餘萬人的軍事力量和低廉到只要吃飽飯就好的簡單行政機構的開銷,於是他們開始在伊犁屯田。

讓那些跟隨嘉慶的文臣搞商業,搞工業,他們不行,可讓他們屯田他們就很擅長了。

除了遊牧騎兵之外,大量關內跟出去的陝甘綠營兵,變成了屯田兵,不但要為他們自己生產口糧,還要為整個伊犁的一百多萬軍民提供糧食。

那些從蒙古、東北、青藏高原遷來的馬兵不會種地,他們也不能閒著,新疆有大量的草場,讓他們養殖牛羊牲口為大家提供肉食,稱之為屯牧。

嘉慶和手下的官員,想盡了辦法,總算是在伊犁維持住了岌岌可危的財政。

他們依然以大清朝自居,可是在關內已經對他們有了專門的稱呼:西清!

當年遼國被金國所滅,契丹權貴跑去中亞重建遼國,史稱西遼;西晉被滅,司馬氏到江南重建晉國,史稱東晉;北宋被滅,北宋皇子跑到江南重建大宋,史稱南宋;元朝被滅,元順帝跑到了草原上,仍稱大元,但史稱北元。

不管君主有沒死去,只要都城丟失,政權中心遷移,就已經改朝換代了。

中國的官員沒有稱滿清為偽清,稱呼西清已經算是客氣的了。

但這個西清帝國他自己卻不客氣,一直憋著一股勁要打回關內來,而他們選擇的方向,不是重走被他們毀掉的河西走廊,而是從外蒙南下!

經過大週三年冬以及之後大週四年一整年的休整,大周官兵早已養精蓄銳枕戈待旦等待著滅絕滿清殘餘的西清勢力,對方主動打來,雙方不謀而合。

苟全部,三個主力軍,加上招募的三個蒙古騎兵軍,總計七萬餘人,出關北上,要在科爾沁草原攔住敵人,並且有機會的話,攻入庫倫、烏里雅蘇臺等地,將西清勢力從蒙古高原上驅逐出去。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女配她天生好命我真不是魔神食物鏈頂端的猛獸都市國術女神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劍仙三千萬宇宙級寵愛諸天新時代
相關推薦
官途之權力巔峰新攝政王的冷妃我在世界盡頭等愛情諸天之劫:我欲通天死對頭每天都在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