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第四百三十三節 覆巢之下的歐洲(1)
上章 目錄 下章

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第四百三十三節 覆巢之下的歐洲(1)

法國的革命浪潮,很快就波及到了奧地利帝國。

由於之前奧地利帝國的妥協,他們無法在拉斯佩齊亞維持軍事力量,這被奧地利人看作是屈辱。但這種感覺,主要集中在奧地利公國的德意志人中間,他們是主體民族,國家認同感最強。

可在最富裕的波西米亞,貴族傳統最強的匈牙利,其實並沒有多麼強的民族主義,這兩個民族的屈辱感,甚至沒有巴伐利亞王國的德意志人那麼強烈。

說白了之前的衝突,大家都認為是德意志人跟法蘭西人之間的,而不是法國跟奧地利帝國之間的,再說了,就算奧地利公國的民眾有這個想法,匈牙利、波西米亞乃至波斯尼亞地區的居民,也不會有這種情緒,他們對奧地利國家的認同感並不強,他們是受奧地利統治的而已。他們只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他們的政治形態還處於領主時代,如何讓開始出現現代民族觀念的人感到認同呢。

但法國革命的影響還是傳播了進來,奧地利民族主義者對政府的不滿,尤其是對梅特涅的不滿,迅速讓他們行動起來。就好像法國的基佐一樣,無論他的政治能力有多強,平衡之術有多秒,任何人長期執政,都會積累越來越多的怨恨。

從拿破崙戰爭開始,梅特涅在奧地利執政已經快四十年了,儘管他用政治手段,不斷增強奧地利帝國的領土,奧地利皇帝對他十分信賴,可民眾並不認同。跟法國一樣,工業革命初期的奧地利帝國,貧富分化嚴重,傳統社會關系破裂,新的社會關系沒有形成,民眾處於無組織狀態。政府也沒有應對新問題的方法,對民間反抗除了鎮壓,找不到別的解決辦法。越是鎮壓,矛盾積累的就越深,遲早都會爆發出來,只差一個引子而已。

這次鐵路危機,就成了這樣一個引子。

維也納民眾走上街頭,爆發了推翻梅特涅政府的示遊威行,群眾築起街壘與政府軍展開戰鬥,要求奧皇立即解除梅特涅的職務,建立議會制政權。奧皇被迫讓步,於10月15日改組內閣,11月5日頒佈帝國憲法。如果這次革命是一次有組織的行為,那還好,問題是革命是無組織的,民族主義團體,激進改革派勢力,民族獨立勢力都參與其中,他們各自的訴求都不相同,有的還想直接推翻政府呢,大批底層是烏合之眾,發洩心中的不滿才是直接促使他們行動的動力,至於什麼政治抱負,根本沒有,說好聽點,他們是被英雄引領的革命群眾,說不好聽點,他們就是被野心家蠱惑的無知暴民。

不管皇帝做出多少讓步,其實都難以滿足革命群眾,結果維也納人民再次起義,奧皇及其皇室直接逃出了維也納。

作為奧地利帝國主體的奧地利公國首都維也納都爆發了革命,被奧地利統治的其他封建領地,也迅速波及。匈牙利詩人裴多菲領導匈牙利起義,佩斯(布達佩斯兩城尚未合併)民眾佔領了市政廳,逼迫市長簽字,實行資產階級改革的政治綱領《十二條》。革命群眾控制匈牙利首都,成立公安委員會,逃亡中的奧皇同意成立匈牙利責任內閣。馬札爾貴族控制的匈牙利國會出臺新憲法,借維也納起義之機確立了匈牙利自治權。

波希米亞王國的青年黨在布拉格召開會議,他們也要求建立議會政府,但他們並不想脫離奧地利,只是希望能讓捷克語跟德語地位平等。

這次源自法國的革命,在法國造成的破壞其實有限,路易菲利普宣佈退位,法國組建了一個共和政府;但奧地利卻成了這次革命的重災區。

因為法國的矛盾相對簡單,無非是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間的分歧,自由派中的保守者試圖建立君主立憲制,自由派中的激進者要求建立共和制,革命是激進的,激進派勝利了,他們建立了共和國,僅此而已。

可在奧地利,國內的各種矛盾,集中被引爆了。

奧地利公國本身,是資產階級要求更多的權力,對君主**統治不滿;匈牙利則尋求的是民族獨立;波西米亞要求的是民族平等。這是三個長期存在的主要矛盾。跨越國家和民族的,還有遍及奧地利、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的農奴要求自由的改革。

是的,歐洲是普遍存在農奴制的,後世一般只知道俄國的農奴制,但其實農奴制在歐洲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英國農奴制是透過商業發展被衝破的,也就是圈地運動那種方式。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君主制時代的歐洲,地方社會跟中國的鄉紳地主管理農民不一樣,他們是貴族莊園管理農民,這些被貴族領主管理的農民就是農奴,他們依附於領地貴族,雖然他們本身不是貴族的財產,不是奴隸,但卻要為貴族服役,比如貴族建設城堡會徵用他們,貴族打仗會徵召他們,另外他們在方方面面要受制於貴族,比如結婚需要貴族的同意,有些地方的貴族,甚至因此對農民享有初夜權,結婚的女孩第一晚先跟領主睡,否則就不能結婚,農奴進城也需要貴族的批准。

英國工商業的發展,尤其是毛紡織業的發展,讓英國鄉村貴族發現,不需要那麼多人力了,很少的人就能在大片土地上放羊綿羊,產出的價值比種地更多。而之前貴族在自己的封地上,透過將土地分給農民種植,來養農民生存,這種封地是國王封的,不是法律上的私有土地,而是習慣法中的公有土地,分封只是讓他們獲得了統治封地上農奴的權力。並不是讓他們得到了土地的私有產權。而這些公有土地,按照習慣法,分配給農奴種植。貴族肯定也有自己的私有土地,一般都是承包周圍的田地,稱之為莊園。

現在貴族們發現,養羊更有利益,但自己的私有莊園面積有限。於是利用手裡的權力,開始圈佔公有土地。一開始是把農奴自家的羊趕走,把那些沒有明確產權的公有土地圈佔。後來乾脆侵吞農民的份地,把農民趕走。這就是英國的圈地運動。

貴族領土圈佔無主土地的時候,還沒有形成對這種行為進行約束的法律,而英國是一個貴族統治的國家,貴族議會的權力決定一切,因此他們開始立法,規定這種圈地是合法的,只要得到政府發放的授權許可,圈佔的土地就是他們自己的。

圈地運動導致了大量農奴破產,貴族又不願意養活他們,就讓他們自生自滅,結果大量農奴跑到進城裡,成為工業發展的自由勞工,英國農奴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破滅的,是經濟力量先沖垮了農奴制,然後政府才不斷補充立法,廢除了農奴對地主的封建義務,也免除了地主對農民的責任。

法國的農奴制,是在大革命中廢除的。而在大革命之前的法國,其實農奴制已經基本名存實亡。路易十四等法國強勢君主統治時期,法國的貴族其實遠遠沒有英國貴族的權力那麼大。路易十四透過將貴族都圈到凡爾賽宮,讓他們不斷的開舞會,進行奢侈消費,讓貴族跟領地脫離了聯絡。後來又向各省派遣官員,不斷的侵吞貴族的權力。

貴族脫離了農村,脫離了領地,結果就是農奴在法律上對他們有義務,可是貴族無法利用,貴族也不再管理農奴。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法國大革命時期,這時候法國的農民也是有份地,農村貴族也在侵吞公有土地和農民的份地。法國透過另一種方式,那就是打擊貴族,保護農民的方式。他們將貴族的土地分給農民,將農民的份地變成私有產權,分配的新土地都發放了法律憑證,透過這種方式將土地私有化了。法律上的封建義務,透過立法進行了廢除。

對比起來就是,英國透過將土地主要變成貴族的私有財產,法國將土地變成農民的私有財產,都透過立法廢除農奴的封建義務,最後完成農奴制改革。結果卻是不同的,英國確立了大農場制度,法國成為了一個小農社會。同時英國工業得到大量廉價勞動力,法國工業發展一直比較緩慢。但站在最廣大的民眾層面,其實法國的農奴制改革,更加人性化,他讓更多的人獲利,可殘酷的是,英國農奴制改革,剝削了大多數人,但卻讓本國的資本力量快速壯大,工業實力大大增強,國家效率大大提高。最後英國打敗了法國。

在法國大革命的衝擊下,歐洲其他國家也開始了農奴制改革,普魯士受到的衝擊最大,改革也最深入,但依然帶有大量的殘餘。

奧地利其實也在進行改革,奧地利沒有直接被法國佔領過,受到的衝擊較小,奧地利的國內情況也更複雜,因此奧地利君主的改革一直是小步慢跑,漸進改革。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女配她天生好命我真不是魔神食物鏈頂端的猛獸都市國術女神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劍仙三千萬宇宙級寵愛諸天新時代
相關推薦
官途之權力巔峰新攝政王的冷妃我在世界盡頭等愛情諸天之劫:我欲通天死對頭每天都在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