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第六百三十五節 困獸
上章 目錄 下章

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第六百三十五節 困獸

英國人還有一個唯一的選擇,那就是透過談判,讓各國約束海軍規模。

英國開始宣傳,這樣無休無止的軍備競賽,只會拖垮各國的經濟,大家一起完蛋。

英國強大的話語權加上歐洲國家確實無力支撐軍備競賽,他們積極響應,英國提出要在倫敦進行一場關於海軍軍備限制的談判,透過和平談判的方式,確定各國擁有維護本國海洋安全的軍備,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大家都在恐慌中拼命武裝自己。

法國、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希臘、俄國等等捲入軍備競賽的國家都願意參加倫敦海軍會議,但這時候中國卻拒絕參加,中國對此沒有任何興致,告訴英國人說,中國會按照自己的利益來建設自己的軍隊,不會接受任何限制。

對英國來說,軍備競賽是一場無法長期堅持的經濟災難,因為英國儘管已經開徵了大量新稅種,將過去臨時性的個人所得稅、遺產稅都變成了常規稅種,但英國稅收每年也只有一億英鎊,郵局、電報等非稅收收入只有兩千萬英鎊。這筆財政收入,在全世界來說,都相當龐大,僅次於中國,可面對海軍競賽,英國人不可能長期支撐。

總體來說,英國人的財政玩的相當不錯的,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堪稱一絕。他們能一步步擊敗所有對手,成長為世界霸主,他們的財政制度是居功至偉的。

歷史上,拿破崙戰爭之後,英國欠下了86000萬英鎊債務,透過戰爭時候的加稅等政策,他們將財政收入提高到了每年7100萬英鎊的水平,除英國之外,歐洲其他國家加起來,都沒有這麼多收入。但之後,英國不是繼續維持高稅收,而是逐步降低稅收,削減債務。1815年,拿破崙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英國每年光是償還債務利息的支出就高達3458萬英鎊。到了1827年,用了十二年時間,英國將債務償還到只需要支付2900英鎊的水平,在降低債務的同時,還將稅收削減到了5100萬英鎊。

每年的財政赤字則高達500萬英鎊,到了1841年的時候,每年依然有200萬英鎊赤字,在1841年,英國皮爾首相引入個人所得稅後,基本上就平衡了財政。當然債務依然存在,可財政已經可以支撐,財政是平衡的。

可這個歷史上,1840年代,英國卻跟中國進行了一場世界大戰,不但戰爭中財政開支龐大,戰後更是為了保住印度和加拿大,賠付了中國十億英鎊賠款。如今已經過去了三十年,英國人高明的財政手段,讓他們好容易重新平衡了財政。卻不想此時又爆發了軍備競賽,短期內英國還能支援,因為英國人實在有錢。

儘管中國在工業革命中表現不俗,但因為龐大的規模,蒸汽機動力革命,無法讓中國徹底工業化和城市化,但蒸汽動力,讓英國人完成現代化卻綽綽有餘,英國不但完成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工業收入遠遠超過農業收入,城市人口也超過了農村人口。而且在經濟上,他已經遠遠甩開了競爭對手們,甚至進化到了後工業時代,半步踏入了金融社會時代。

英國有相當龐大的富裕人口,不但不需要從事農業活動,甚至擺脫了任何生產行為,只需要投資就能保證良好的生活,這些人被鄙夷的成為食利者,但卻是英國產業升級到全世界頂端的標誌。

19世紀早期,英國工業化進入收官階段的時候,英國持債人的數量還不足250000人,為英國人口的2%,這相比其他國家就已經很誇張,全世界除了荷蘭都老派商業資本國家,都達不到這個比例。而這2%的人口,擁有的財富是英國國民收入的兩倍還多。之所以出現財富如此聚集的情況,就是因為,英國雖然在戰爭中不斷的支出鉅額財政,可這些支出,都以債務的形勢,最後透過政府稅收,富裕了這2%的投資者。

所以英國政府的每一次欠債,其實都富了本國的投資者。讓這些人越來越富裕,這批投資者的收入佔到國民收入的7%左右,可以說投資,已經是英國最大的產業。他們不僅僅是向本國工商業投資,還大量投資德國、美國、瑞典等新興國家,讓這些國家為他們打工。這些後發工業國發展越快,他們的財富增長也就越快。

當然他們最主要的收入,還是來自英國政府向他們知府的債務利息,政府透過稅收從所有民眾手裡拿到的錢,最後都落入了他們的腰包。到了1822年,來自國債的利息收入大約佔到了英國政府全部公共開支的一半,超過了該國非直接消費稅收的2/3。到了1870年,這個比例沒有多大變化,分別為1/3和超過一半。常用必需品都需要徵稅,用以向少數人支付利息。

當然這種情況,肯定會引起社會強烈的不滿,尤其是在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一些批評者大肆抨擊這種財政政策,怒斥整個國家都會毀在“那些向民眾放貸以維持這個罪惡社會體制的人們……包括借貸股票經紀人和儲蓄經紀人……猶太人和所有徵稅者”的手裡。

儘管遇到代表底層民眾的政治勢力和社會精英的抨擊,可這一套財政政策依然是全世界最先進的,財富集中到了金融家手裡,集中到了猶太人手裡,但財富並沒有消失,只要他們這一套財政制度繼續存在,他們的財富就不是銀行賬本上的資料,而是能夠代表實實在在的財富。

因此英國人的財富始終存在,而且一直在增加,經濟積累的財富沒有消失,財富沒有消失,必然就可以透過某種方式被政府利用,而造成這些財富積累的政策,正是英國的債務財政政策,所以透過發行債券等方式,從富人手裡將這些財富再次借到政府手裡,英國政府是有這個能力的和方法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可問題是,一年兩年,可以透過借債維持,但軍備競賽似乎看不到頭一樣。

英國需要借債來進行軍備競賽,中國卻不需要。相比英國高負債的財政平衡狀態,中國的財政更加良性,由於中國打贏了每一場戰爭,所以他們的軍費支出最後都有人買單,政府本身就沒有太大的財政壓力,而保守的政府官員,卻一直在維持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這讓中國政府幾乎沒有長期外債,有的只有短期的,用來平衡赤字的債務,總量一直低於一億英鎊,相對中國的財政收入,這筆錢節衣縮食一兩年其實就能還清。

相比英國人幾乎對所有能徵稅的專案都徵稅,才能維持一億英鎊的稅收收入,中國的稅率相對更低,但稅收收入超過英國十倍,每年高達兩億兩黃金,摺合十一億英鎊。非稅收收入方面,中國每年收入更多,因為中國佔據了全世界陸地面積的近一半,這些土地上,擁有龐大的礦產資源,每年透過拍賣礦產開發權,就能收入一千萬兩黃金左右,儘管這些非稅收入的比例,沒有英國那麼高,但總量依然龐大。

中國以十一億英鎊的財政收入,甚至不需要發行相關債券,從其他地方節約一些,就能維持跟英國的海軍競賽。雖然因為中國還需要維持龐大的陸軍兵役制度,但只要將整體稅率提高到英國的水平,就能讓中國稅收增加到三億兩黃金,摺合十五億英鎊,應付軍備競賽綽綽有餘。不過中國不需要這麼高的收入,只稍微增加了十分之一的稅收水平,依然只有英國稅率的三分之二多一些,讓財政收入達到12億英鎊,就足以長期維持軍備競賽了。

對英國來說,軍備競賽,是借債之下的孤注一擲,可對中國來說,這只是常態化而已,讓英國如何跟中國競賽?

所以英國希望透過談判約束各國的海軍軍備水平,英國甚至願意接受本國海軍水平比中國低一些,只要維持在中國的三分之二的水平,就足以保護英國的安全。可中國拒絕談判,讓英國徹底陷入了絕境。

要打仗,早打比晚打有利,但英國跟中國的海軍戰爭,是少有的在英國佔劣勢的情況下的海戰,英國必須採取特別的措施,制定更合理的計劃,才能彌補這些差距。

英國內閣讓海軍部制定戰術,海軍送上來的戰術,讓內閣都很驚訝,因為在軍艦數量劣勢的情況下,海軍竟然選擇進攻,而不是防守。不是收縮到直布羅陀海峽,將中國海軍阻擋在地中海,而是主動出擊,摧毀中國在地中海的基地。

之後封鎖達達尼爾、博斯普魯斯海峽,以及蘇伊士運河,這樣就將中國海軍艦隊主力阻擋在了歐洲之外。只需要很少的軍事力量,就能達到封鎖這些狹窄水道的目的,之後地中海重新成為大英帝國海軍的內海。還能讓大英帝國皇家海軍抽調兵力,在全世界對中國實施破交戰,摧毀對方的對外貿易,逼迫中國和談。

這個主動進攻的計劃,本就已經讓人驚訝,但內閣發現,這還是海軍最保守的計劃,英國海軍是一個進攻精神十分高漲的部隊,他們習慣了進攻進攻再進攻。其中激進的方案,其實是直接尋找中國海軍主力決戰。

英國海軍瘋狂的認為,他們可以摧毀中國海軍主力,奪取制海權,成為海洋霸主,直接讓中國投降,而不是讓他們接受談判。

內閣經過討論之後,將這些方案分為保守的A方案,激進的B方案,然後讓海軍進行相應的演習,完善這些方案,最後制定出更詳細的作戰計劃,最後把計劃封存,一旦開戰,就會立刻啟動這些作戰計劃。

與此同時,中國外洋水師,也有針對英國的作戰方案,這個方案的唯一目的,就是直接摧毀英國海軍,護送陸軍登陸英國本土,一勞永逸的摧毀英國這個唯一敢對抗中國的國家。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女配她天生好命我真不是魔神食物鏈頂端的猛獸都市國術女神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劍仙三千萬宇宙級寵愛諸天新時代
相關推薦
官途之權力巔峰新攝政王的冷妃我在世界盡頭等愛情諸天之劫:我欲通天死對頭每天都在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