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六百二十四章耕牛解決,開市舶司(二更)
上章 目錄 下章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第六百二十四章耕牛解決,開市舶司(二更)

張紞的話,讓在場的所有人膽戰心驚,因為他將矛頭直接對準了各地都司衙門,衛所軍官。

洪武二十年、二十三年給雲南軍屯的牛,這都是事實,有資料可查,可問題是,朝廷給軍屯了近兩萬頭牛,這兩萬頭牛,它不都是公牛,還有母牛,是會生小牛的。

最初的兩萬頭牛是朝廷給的,可後面生出來的,那就是衛所本身的了。

衛所的牛,自然就是軍官的牛,指揮史、千戶、百戶,看著窮瑟瑟的,實際上人家手裡幾十頭、十幾頭牛呢,光租賃牛的錢,就夠人家一年酒肉錢了。

對於這其中的事,沒有人有什麼爭論,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就像是朝廷送給了百姓一隻雞,雞生下多少蛋,百姓是拿著賣,自個吃,都是百姓的自由。衛所也一樣,當初朝廷讓這些軍士過來墾荒屯田,答應送給的牛,就是衛所的牛,自家的牛生出的牛,憑啥算是朝廷的呢?

事關衛所切身利益,張紞如此拱火,想打這批牛的主意,真的不怕招致大禍嗎?

要知道衛所軍官可不是拿菜刀的百姓,人家手裡握著的可是管制刀具,朝廷亂來的話,說不得哪裡就有衛所譁變,這個後果誰能承擔得起?

就像是北平府一樣,人家賣屯田,賣了幾百萬兩,可誰聽說過北平府賣牛了?

沒有吧?

這是因為牛是軍士的、是軍官的、是衛所的,怎麼賣,都是他們自家的事,和北平府賣地它沒任何關係,即便是賣了,錢也是軍士自己的,朝廷只能稅一下,僅此而已。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朱允炆算是聽明白了,環顧眾人,冷笑兩聲:“朕為耕牛之事茶飯不思,百姓等待如火候水,不成想各地衛所有大量的牛,都捂在手裡,不願幫幫那些百姓,是吧?”

大明缺牛嗎?

缺!

大明衛所缺牛嗎?

也缺。

但如果你問,大明地主缺牛嗎,大明衛所軍官缺牛嗎?

答案是:

不缺,還很多。

問題就這麼滑稽,那邊等牛等得花都要開了,這邊有人拿著手裡的牛租賃、賺錢呢。

朱允炆看向施惟中、李彥禎:“河南、山東衛所有多少頭牛,大致富餘多少,可有個底?”

施惟中額頭有些冒汗,衛所財產,如果硬挖走的話,這些軍官可是要喊疼的啊。

李彥禎也有些為難,事實上,早在洪武年間朝廷是給了山東不少耕牛,最近一次是洪武二十八年,僅僅是東昌府一地,戶部就給了一萬頭牛,如果追算繁衍的話,現在東昌也應該有個小兩萬頭牛了。可問題不能這樣算啊,牛增加了,那人也增加了,地也增加了不是……

當然,富餘的牛到底在誰家後院,這就不好說,也不好調查了。

朱允炆見施惟中、李彥禎不言,就看向張昺,問:“雖說北平府周圍衛所屯田賣了出去,但不是北直隸所有屯田都賣了,衛所裡還有多少頭牛,說!”

張昺臉色難看,事到如今已經沒有其他辦法,只好硬著頭皮說:“回皇上,北平衛所所留並不多,除去屯田所需耕牛,大致富餘五千多頭。”

朱允炆沒有追問,而是看向湖廣布政使周政,問:“戶部買牛,多出自湖廣。而湖廣衛所又多,富餘耕牛不再少數吧?”

周政低著頭,小心地回道:“大概有些富餘……”

“有些是多少?”

“臣主布政使司,衛所之事臣並不清楚。”

周政不敢說。

真要說出去,回去之後都司衙門的人找自己算賬,那日子還怎麼過?反正咱是管民政的,衛所的事一概不知。

朱允炆看向兵部尚書鐵鉉,見鐵鉉沒有任何動靜,便下令傳喚徐輝祖。

徐輝祖一頭霧水地來到武英殿,一聽皇上在打衛所耕牛的主意,頓時打了個激靈,連忙道:“皇上,衛所耕牛實屬衛所軍士所有,為耕田所需,不可挪用啊。”

朱允炆一拍桌案,呵斥道:“按戶部統算,雲南軍屯屯田一百三十萬畝,按五十畝一頭牛來算,只需兩萬六千頭牛,眼下雲南衛所已有耕牛八萬餘,合一頭牛耕十六畝。可北方移民百姓呢,他們要開墾兩千多萬畝,拿著四萬頭牛,合一頭牛耕六百多畝!你告訴朕,各地衛所的牛有沒有富餘?”

徐輝祖看向解縉、鬱新等人,一直使眼色,你們到是說句話啊,民政的事,關我們都督府和衛所什麼事。

解縉知道徐輝祖為難,考慮到這兄弟還不能被整得太慘,只好站出來解圍:“皇上,衛所耕牛,實在也是衛所本身所有,若強行徵調,怕會引起軍士不滿啊。”

朱允炆冷眼看向解縉,問:“是軍士不滿,還是軍官不滿?”

解縉打了個哆嗦。

沒有軍士參與的譁變,那就是軍官罵街。

朝廷真要徵調衛所耕牛,軍士肯定是沒啥想法的,反正也不是自家的牛,軍官牛少了,軍士還能少出一筆租牛費,沒啥損失。

朱允炆看向徐輝祖,嚴肅地說:“朕不管衛所有多少耕牛,一律按三十畝一頭牛的標準重新釐定,超出這個標準之外的耕牛,依市價賣給戶部,眼下百姓急需,誰敢再蓄留耕牛,朕決不輕饒,尤其是山東、北平、遼東、河南、山西、南直隸等地,優先查明,調耕牛北上!”

徐輝祖松了一口氣,如果是按市價買走,多少還是有點寬慰,沒把事情做絕。三十畝一頭牛的標準,較之五十畝已經下降了許多,各地衛所應該知足了吧。

耕牛的問題得到了解決,這讓朱允炆放鬆了許多,連日來的焦慮也消減不少。

張紞成為了獨-夫,因為他動了太多人的利益,今日他能一句話砍掉衛所軍官的好處,改日也能一句話砍掉布政使司的好處,這樣的人,還是別交往太密為上,免得哪一天他死了怪在自己頭上。

對於眾官員的態度改變,張紞沒有任何怨言,反正大家都是同僚,自己是雲南布政使,雲南都司和沐晟都不敢動自己,一旦收拾完安南,自己就會回到京師,怨恨那算什麼,為了百姓,連得罪一些人的勇氣都沒有的話,還當官幹嘛。

解決了最為棘手的問題,朱允炆開始處理各地其他難題,比如廣東布政使、福建布政使,甚至包括蘇州、松江府等地,都在請求朝廷重開市舶司,設定出港口,開展海洋貿易。

隨著日本內部逐漸平和,倭寇又被打得不敢進入明朝海域,加上東南洋一帶的海賊也消停了不少,大明水師船隊與商隊已二下南洋,線路與貿易狀況基本摸清楚,開放市舶司的時機已是成熟。

朱允炆召內部、戶部、禮部與兵部商議之後,確定於二月二日,於廣東廣州、福建泉州、浙江寧波、南直隸蘇州太倉州、北直隸天津塘沽五地,設定市舶司,專司海外貿易。

戶部提出關稅徵收的方案是按船隻大小,一丈船徵收一兩二錢,按此標準翻倍,兩丈船就是二兩四錢,三丈再翻倍……最高徵十兩,最低徵二錢。

至於他們帶了什麼貨物,價值幾多,市舶司不管不問,只要不是什麼違禁品,易燃易爆品,通通不管,反正在大明賣出去,是要徵收商稅的,市舶司,只管按船收費。

這些方案聽得朱允炆一愣一愣的,這倒簡單易行了……

為了規範市舶司,規範船隻出海,朱允炆要求所有出海船隻務必以白漆寫上船名,不管船隻叫什麼名字,都必須有個名字,做好備案,若無船名,不準出海,若無備案,不準出海。但凡出海貿易船隻,必須停靠市舶司,若停靠非市舶司區域而轉運貨物,視為走私,朝廷可捉拿定罪。

為了配合市舶司,按戶部提議,自水師船隊中調撥二十艘大福船,專司市舶司巡查與保護,同時於市舶司周圍設定衛所軍營,以備不測。

市舶司的重啟,標誌著大明海上貿易的恢復,與洪武朝時期的官方朝貢貿易不同的是,朱允炆推動的海上貿易,以非朝貢貿易為主,朝貢貿易為輔。

在朱允炆看來,朱元璋的海上貿易之所以沒辦下去,純碎就是想一口獨佔利益結果沒佔到惱羞成怒的結果,海上貿易的利益太大,朝廷是不可能一口獨佔的,再說了,取關稅與商稅,都足夠朝廷佔不少利益了。

大海重開,對於大明的意義極為重大,開放的大海將賦予大明人全新的視野,去看這個世界,去瞭解大明之外的世界。

朱允炆相信,故步自封的歷史將會隨著開闊的大海而徹底消失,而為了維持海洋帶來的利益,大明將逐漸萌發出海權意識,領海意識。

哪怕是自己百年之後,他們也能控制住大海,一代又一代,直至遇到宿命中的敵人,將他們擊敗。

東方與西方的對撞,遲早會來。

朱允炆雖然改變了明代的歷史軌跡,但改變不了西方的歷史軌跡,英法戰爭該打還打,葡萄牙、西班牙、威尼斯該划水的還是划水,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帝國該會被帖木兒收拾的還是會被收拾掉。

西方遲早會走上鋼鐵革-命,只不過在這次的賽場上,朱允炆決定讓大明先跑幾十年,讓這個東方雄獅,不再沉睡。

隨著一系列問題的結束,朝覲官員陸續返回,但有些官員留在了京師,比如茹瑺,收回山西巡撫官職,重新進入內閣,比如山西參政李彬,包括楊溥、胡濙等。

正月十日,朝-鮮使臣李詹率人入京,朱允炆於奉天殿接見。

李詹帶來了李芳幹禪讓王位,李芳遠繼承王位的訊息,此訊息震動朝野。兵部尚書鐵鉉看向朱允炆的目光有些畏懼,徐輝祖等人也深深敬佩。

早在朝覲之前,朱允炆就預判了李芳遠主政的訊息,當時在場官員雖沒有明說,但並不看好李芳遠,而是看好李芳幹,畢竟從排行、實力上來論,李芳幹更勝一籌。

可現實卻是,朱允炆判斷對了,李芳遠上臺了。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特種兵之戰狼崛起食物鏈頂端的猛獸我真不是魔神女配她天生好命宇宙級寵愛都市國術女神諸天新時代劍仙三千萬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相關推薦
某美漫的一方通行武術振興系統大明匹夫流量時代的巨星黎哥饒命穿越之翻雲覆雨風雲覆雨翻雲宋人遊明之崇禎盛世覆雨翻雲之一刀霸魂覆雨翻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