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八十七章 新軍之策攔路虎——衛所制
上章 目錄 下章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第八十七章 新軍之策攔路虎——衛所制

司禮監少監王越進入武英殿,對朱允炆行禮後,說道:“皇上,燕王與魏國公的對論到了。”

朱允炆微微點頭,含笑問道:“可又是在談論新軍之策?”

王越恭謹至極,道:“回皇上,今兒談論的是韃靼與瓦剌。”

朱允炆饒有興趣地接過文書,仔細看了看,嚴肅地說道:“召燕王、魏國公,把解縉、姚廣孝、茹瑺一併喊來。”

王越領命離去。

因內閣便設在宮內,解縉聞召後,便先一步進入了武英殿。

朱允炆沒有說什麼,只是將朱棣與徐輝祖的對論交給瞭解縉,解縉看過之後,明白朱允炆此時的目光,已看向了蒙古,或者說,看向了大明未來幾年的威脅。

朱棣、徐輝祖、茹瑺、姚廣孝一起到了。

朱允炆攤開大明輿圖,說道:“今日朕看過燕王叔與魏國公的對論,燕王叔認為,蒙古部落依舊是我大明最大威脅,韃靼與瓦剌此時雖在內鬥,三五年內無瑕南顧,但五至十年之後,必會威脅大明。朕請你們來,是想聽聽你們的看法,說一說,大明邊疆可以安穩幾年。”

朱棣、徐輝祖沒有說話。

解縉與方孝孺看向茹瑺,他是兵部尚書,瞭解兵事,理應第一個表態。

茹瑺看著大明的北部邊疆,嚴肅地說道:“皇上,據目前掌握的訊息,韃靼、瓦剌各貴族之間,彼此爭鬥不斷,並沒有出現過於強勢的一方。加之我朝在北方邊界,設有衛所重軍,韃靼與瓦剌,短時間內應不會威脅我大明。”

朱允炆微微點頭,說道:“看來茹尚書與燕王叔論斷相似,你認為的短時間,是多久?”

茹瑺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思索片刻,才回道:“三年至五年。”

朱允炆將目光看向姚廣孝,問道:“姚師父,談談你的看法吧。”

解縉、茹瑺、徐輝祖對於姚廣孝在場,都有些意外。

姚廣孝當下只是翰林侍講學士,若是皇上討論經史子集,他在場是應該的,可現在說得是軍國大事,讓姚廣孝參與其中,其中深意,恐怕不簡單。

“韃靼雖實力不足當年,但始終以蒙古正統自居。而這也決定了一點,韃靼必然奉行對抗大明的政

策。”

姚廣孝沒有繼續蟄伏。

自己所求一生,不過是一展胸中抱負。

如今有機會,便無需再遮掩,將自己所有的智慧,在這餘生之中,獻給這大明山水吧!

“只不過韃靼受限於實力與內鬥,無法整合力量,大規模的南下寇邊,在五年內幾乎不可能。但在這五年中,數百,千餘騎兵的小規模襲擾,恐怕不會絕休。”

姚廣孝的手指點過肅州、寧夏、開平、大寧一線,說道:“這裡憑衛所、長城與大軍,防護不成問題。從這裡看,韃靼縱有心作亂,五年內,大明北疆,應是萬全。”

“瓦剌呢?”

朱允炆讚賞地看了一眼姚廣孝,問道。

姚廣孝看著輿圖中瓦剌的位置,說道:“臣在北平時,便聽聞瓦剌的買的裡八剌並非明君,所行之惡,令人不齒。如此之人,必無法長久,瓦剌內亂,將近。”

“不成想,姚師父竟有如此見地!解縉佩服!”

解縉擊掌贊服,對姚廣孝刮目相看。

朱允炆也十分佩服姚廣孝,還有預言買的裡八剌將死的朱棣,歷史上的買的裡八剌,便會死在這一年的內鬥之中。

而這一年,也被後世稱為“瓦剌稱霸之始”。

“解縉,你素有遠見,如何看待韃靼與瓦剌?”

朱允炆輕鬆地問道。

解縉微微搖頭,說道:“皇上,臣認為燕王、魏國公、茹尚書與姚師父所言,皆為洞察之言。縱覽各類訊息,韃靼與瓦剌或有野心,但大明邊疆,至少五年內不會出現大的問題。”

朱允炆看向朱棣等人,敲了敲桌案,說道:“一位久經戰場的親王,一位掌管中軍都督府的國公,一位兵部尚書,一位內閣大臣,一位通曉無數的翰林侍講,既然你們一致認為,北疆五年內不會出現太多問題,那我們便定下基調,五年內,完成新軍之策推行全軍之任務,如何?”

“可行!”

朱棣等人表態。

徐輝祖猶豫了下,說道:“皇上,新軍之策在京軍施行,並無問題。但在北平衛所施行,卻遇到了不少問題。”

“哦,什麼問題?”

朱允炆有些意外地問道。

徐輝祖拿出了一份文書,遞上去,說道:“這是北平府新軍之策的文書,其中談及,新軍之策重訓,有助軍隊戰鬥力提升,然而,新軍之策與衛所制度衝突很大,引起了不少問題。”

朱允炆展開文書看去,不由暗暗吸了一口涼氣。

明以武功定天下,朱元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於郡縣,皆立衛所。

衛所制度,便是選一部分人,歸入軍籍,分駐在各地衛所之中,保衛邊疆,鎮壓地方。

軍籍與民籍是平行關係,軍籍歸屬於五軍都督府管理,民籍歸屬於戶部。

軍與兵,也完全不同。

軍存在著世襲性,是固定的,只要你是軍,那你一家人,以後都需要充軍,住在衛所之中。

若你不幸為國捐軀,那也沒事,看看你有兒子沒有,沒有兒子,就找你哥哥,這都沒有,就找你表哥,總要找個人接替你。

如果是悲慘世界,你這一系全家都沒了,那也有辦法,看看你原來籍貫哪裡,去找你的族人,勾選一族,搬過來繼續充軍。

而兵,則是自願性質的,是臨時招募的,而並非朝廷經制之軍,一沒定額,二沒固定的戍邊地,三和子孫職業選擇沒關係。

在明代初期,軍費在朝廷財政中的支出佔比是很低的,每年兩百萬石養三百萬兵足夠了,甚至在很多時候,軍費可以說是“自給自足”的。

這也與衛所制度有關,衛所的軍,只能說是軍與農的合體,打仗的時候就是軍,不打仗的時候,那就是農,需要開荒,需要種地。

這邊收著莊稼,手舞鐮刀,那邊烽火傳訊,就可以馬上換上盔甲,抄起鋼刀殺敵。

如果軍屯的收成不夠軍隊開支,那就讓商人僱人去邊塞開墾,透過開墾出來的莊稼,來換取朝廷鹽引,這樣一來,商人與邊軍便實現了雙贏。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看似美好的存在,在經過洪武的風雨之後,已開始顯現出其問題,衛所廢弛與崩潰的跡象,越來越明顯。

而軍農合一的方式,已嚴重妨礙了軍隊的訓練。

試想,一個集體下地務農的軍隊,又能有多少時間訓練?又能掌握多少的殺敵技?

衛所制不改,新軍之策,難行!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特種兵之戰狼崛起食物鏈頂端的猛獸我真不是魔神女配她天生好命宇宙級寵愛都市國術女神諸天新時代劍仙三千萬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
相關推薦
某美漫的一方通行武術振興系統大明匹夫流量時代的巨星黎哥饒命穿越之翻雲覆雨風雲覆雨翻雲宋人遊明之崇禎盛世覆雨翻雲之一刀霸魂覆雨翻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