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大宋燕王

第695章 合圍汴京
上章 目錄 下章

大宋燕王第695章 合圍汴京

隆興二年二月初,興仁府發兵兩萬北上澶州,激戰一天,金軍敗走,奪兩縣,金軍據澶州堅守,宋軍隨即向東行,過範縣、陽穀二縣,直攻博州。

得山東義軍相助,薛望率領的興仁府北伐軍,歷時一天,攻破博州城。

興仁府北伐軍與山東義軍在濟水以北連成一體。

訊息傳回臨安,一掃北伐軍杞縣新敗之陰霾,主戰派在朝中的陣腳稍加穩固。

三月十六,臨安詔令楊叢義任京東、京北、山東、河北招討使,兼北伐右軍統領,大軍移駐濟州。

五月初五,朝廷同時給北伐右軍楊叢義、中軍李顯忠、左軍吳拱下令,全線推進,全力北伐,收復中原舊地。

五月二十五,李顯忠親率十萬大軍,由歸德府率先出擊,一舉攻破金軍杞縣防禦大營,殘餘金軍撤往汴京,而後轉攻通許,激戰兩天,敗通許金軍,摧毀通許縣城。

五月二十九日,吳拱從許州發兵五萬攻尉氏縣,激戰一天,城未破,金軍不退,相持多天後,李顯忠派兵增援,兩軍合力破城,殺敵三萬餘。

至六月初七,汴京以南的三座拱衛大營尉氏、通許、杞縣全被摧毀,汴京南部、東部守軍全部收縮至汴京周圍十里之內,將兵力進一步集中。

六月初十,李顯忠命興仁府守軍一部入駐蘭陽,壓縮金軍活動空間。

從六月十五開始,宋軍北伐左軍棄守許州、北伐中軍棄守歸德府,調集全部兵力,共計十五萬大軍北上,與金軍對峙於祥符縣。

六月二十一,金軍集合二十萬兵力,與宋軍戰於祥符。

雙方激戰一天,金軍大敗,逃回汴京城,宋軍亦傷亡慘重,知汴京城高牆厚,未敢貿然追擊。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六月二十三,李顯忠在汴京東南二十裡設定北伐大軍東營,同一天,吳拱在汴京西南二十裡設定北伐大軍西營,東西兩營相距三十裡,將金軍封鎖在汴京城內,使之不得隨意出城,更不能南下侵擾各地城池百姓。

北伐軍兵臨汴京城下的訊息傳回臨安,皇帝趙和主戰派大臣,無不歡欣鼓舞,就連臨安百姓也開始議論北伐事。

靖康恥將近四十年來,這可是宋軍第一次距離汴京如此之近。

李顯忠、吳拱的名聲在大宋軍中一時無二,風光無限,只待再進一步,收復汴京,便能青史留名,名垂千古。

見金軍一敗再敗,北伐軍兵臨汴京城下,不少主和派大臣都紛紛轉變立場,開始支援北伐,甚至有不少人自請外放,去歸德府、興仁府、許州等地任職,好為北伐中原,收復汴京出些力氣。

由於朝堂形勢大變,汴京城外的東、西兩營得令,不得貿然出擊,更不可毀壞汴京城。

李顯忠、吳拱,趁此機會按兵不動,好生休整,只待時機成熟,再一舉攻下汴京城。

就在李、吳二人合兵向汴京推進之時,身在濟州的楊叢義也沒閒著。

在移駐濟州半個月後,楊叢義派遣屬官給山東義軍送去招撫文書。

半個月後,山東義軍首領沈復帶整個山東戶籍名冊來投,表示願意歸附。

五月初,楊叢義招撫山東義軍成功的訊息送回臨安,大**白得到整個山東東路,趙一時之間,意氣風發。

當聽聞山東義軍首領沈復是一介書生,早年曾在江南求學,後經商,逢金人南侵,便散盡家財,招募義軍,奮起反抗金人,念其忠義,趙力排眾議,當即賜沈復進士出身,帶禮部員外郎職,封為山東東路安撫使,知益都府。

名冊所載山東各州各縣官吏,全部正名,由吏部造冊,俱為大宋官吏。

同時詔令,山東東路各州各府,減免賦稅三年,不徵徭役。

五月底,詔令傳至山東益都府,沈縉以沈復之身接受朝廷冊封,山東八州二府正式歸附大宋。

六月初八,山東義軍改組為大宋北伐軍東路軍,左軍統領姚昶,右軍統領羅聰,受山東安撫使沈復節制,協同北伐右軍統領楊叢義展開北伐,收復大宋舊地。

六月二十三,兩軍合兵十萬,輕鬆攻陷德州。

七月初一,兩軍合攻貝州,殺敵五千,俘虜兩萬。

七月初六,北伐右軍、東路軍聚兵十五萬,圍攻大名府,激戰三天,宋軍損失慘重,城破,不收俘虜。

取大名府後,十萬大軍駐守,休整十日,而後分兵四處圍殺金軍。

絞殺兩個月,方圓百里內,再不見金軍蹤影。

與此同時,北伐東路軍一支趁亂悄然從邯鄲縣向西進入太行山區。

取大名府後,北伐大軍並未再繼續向北方進攻,轉而開始經營已經佔據的城池和土地。

而此時,整個金國已經被楊叢義率領的北伐軍佔據的德州、貝州、博州、大名府攔腰斬為南北兩半,完顏亮大軍屯聚的真定府與國都汴京之間的聯絡已經不太通暢,兩地之間運送糧草物資更不可能。

完顏亮的戰略計劃徹底被楊叢義從東面兵出大名府打亂,南北兵力調動出現大問題,就連他們想離開汴京,返回真定府都成了問題,因為宋軍在大名府駐有十萬大軍。

不過好在,宋軍佔領大名府後並沒有南下合圍汴京,大名府以南,汴京以北的大片土地仍在完顏亮手中。

進入八月之後,天氣越發炎熱,各路北伐軍與金軍進入全面對峙之中,雙方不再有主動進攻。

九月初,百艘巨大的海船進入萊州灣,六十餘萬擔糧食送至益都府,沈縉告訴眾人,這批糧食是從江南、嶺南採購而來,當然多數是南遷至福建、嶺南一帶的南渡大族捐獻。

這批數量巨大的糧食,隨即分批送往濟南府,隨後再送大名府。

運輸問題,沈縉這些年來已經解決了,他製造了一種四輪轉向馬車,根據載重不同,馬車底架有木質,有鐵質,木製四輪馬車,一車載重量可達千斤,而鐵質結構馬車的車輪更多,載重量最多能達五千斤,可惜的是沒有四匹高頭大馬合力根本拉不動,並且也不能持久,走不了幾里,馬就會累的撩蹄子,所以載重工具目前來說,還是只能以載重千斤的四輪馬車為主。

在平原地形,道路平坦,若有一車雙馬,有多餘的馬匹可換,載重馬車行一日百里,根本不是問題。

所以從萊州灣卸下來的糧食很快便運到益都府內,巨大的糧倉之中,而後又透過車隊分送濟南府,繼而轉送大名府。

沈縉這幾年在益都府並沒有閒著,雖然極少處理政務,但他把很多時間都用在研究製造各類工具上,當初在流求建立的“造所”在益都府建了分部,楊叢義當年讓他解決的四個問題,透過這些年的鑽研、實驗有了巨大的進展。

為海船研製的動力裝置,雖然還不能驅動兩千料大海船,但若用在鐵質馬車上,馬車滿載以後奔跑的速度將不會比木製馬車慢,可惜問題是如果將給海船使用的動力裝置用在馬車上,那麼那樣的馬車將比現有的馬車大上許多倍,使用起來也很是繁複,目前看來還不具備可行性。

除此之外,突火槍和水泥研製進展頗為順利,突火槍的射程已經能達兩百步以上,準度也能與弩箭媲美,不過可惜的是,鐵質突火槍不能持久,激發十次左右必定爆裂,相交於昂貴的製造成本,和複雜繁瑣的製造工藝,突火槍也並無大規模製造的意義,還不如多制弓弩。

最有用的當屬水泥了,益都府、濟南府城防的修築和加固,都在大量使用水泥,這東西比起糯米粥便宜,關鍵是燒製材料好取。

經水泥修造加固的濟南府城牆和益都府城牆厚度達兩丈,高達三丈有餘,而加固建造過程只用了短短三四個月,這在以往,根本無法想象。

還有玻璃鏡片的研製,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清晰度、平滑度相交之前,高出了很多倍。

四月份沈縉在濟州同楊叢義會面之時,談及“造所”之事,楊叢義給了他不少研究方向和建議,如今他已經指導“造所”工匠開始研製。

與軍隊接觸的多了,沈縉越來越感覺到楊叢義當初籌建“造所”並不是為了更好的回易,終極目的恐怕是為軍隊增加戰力。

在山東兩年多,沈縉也明白了最開始他們在欽島建立回易基地的目的,其實不是為了回易,深究到底,恐怕也是了今日之宋金大變局。

留在山東時間長了,他也漸漸體會到佔據山東對北伐大計的決定性作用,此地沿海偏僻,土地也不似江淮、汴京、大名府一帶平坦肥沃,不是兵家必爭之地,地勢也十分有利,只要控制濟南府和濱州、沂州,任何勢力都很難長驅直入,很適合休養生息。

如今的山東,經過兩年免稅休養,早先破壞的農業生產已經恢復,百姓安居,政局穩定,商旅也很快恢復,只要有錢,就能買到很多東西。

一個穩定的山東,對北伐大計,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我真不是魔神諸天新時代都市國術女神劍仙三千萬宇宙級寵愛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女配她天生好命食物鏈頂端的猛獸我有一座天地當鋪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相關推薦
某舌尖的霍格沃茨梟雄1990百世成聖總裁,原來夫人這麼野!三國:孫吳我做主呂氏春秋韓非子盛華首席獨愛:辣妞,哪裡跑和青梅竹馬的死對頭結婚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