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大夏狀元郎

第249章 再折服一個
上章 目錄 下章

大夏狀元郎第249章 再折服一個

鄭經確實又當著阮留之的面又把道家的道給否了一次。

但這並不是為了迎合張籍,而是為了客觀。

既然是客觀,那轉折自然緊跟著就來了。

“不過話說回來,道家的道也還是有可取之處的,最起碼它借天地自然之說,來勸人向善修心修德,從立意上來說,是好的,因此值得弘揚。”

轉折就這麼來了。

張籍和阮留之都愣住了。

而張籍則不甘心地問道:“此言怎講?”

“因為人之道存在的意義,是讓天下百姓過得更好,讓天下更安定,而道家的道,是有此功效的,因此能不能經得起推敲,其實沒那麼重要。”

鄭經又回道。

又一次開始懷疑人生的阮留之總算又稍稍松了一口氣。

之前的他忍不住想,要是由著鄭經再這麼折騰下去,道家的根基遲早會被毀掉,也好在鄭經現在又說了一句,道家的道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張籍卻又有些不甘心了。

要知道,現在是儒家式微,被道家給蓋了過去,因此他立即又問道:“那依你看,道家的道,跟儒家的道相比又如何?”

“道家的道,是百姓之道, 適合普通老百姓修,而儒家之道, 是天下之道, 適合讀書人及主政者來修, 客觀來說,治理天下的話, 還是儒家的道更為合適,若是二者合二為一,天下就會更太平。”

鄭經的回答來了。

不偏不倚。

還是沒有迎合張籍。

確實也夠客觀。

按照鄭經的理解, 道家的天之道確實是不值一提,但在修心養性方面,還是很有可取之處的,但其清靜無為的主張,用來治天下就很不合適了。

治理天下, 還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一套更合適。

只不過他這麼回, 張籍的問題緊接著又來了:“既然如此, 那為何天下之人, 連很多讀書人及主政者都去通道家的道了呢?”

說完, 他還又一次不滿地瞪了阮留之一眼。

說起來還真是悲催。

過去數百年來,儒家式微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當自己的得意門生都改投道家之後, 連張籍這樣的儒家守門人,都已經對儒家之道也那麼一些不自信了,於是抱著問道於盲的心態來問鄭經。

“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已經說開了的鄭經倒是淡定。

透過短暫的交流之後,他已經大致摸透了這位名儒的心情, 因此, 此時的他心裡又冒出了一個新的念頭, 那就是想辦法把這位儒家的守門人也給折服了。

已經把道家的諸糅真人給折服了,再把儒家的張籍也折服, 會不會很香?會不會很好玩?

“具體的原因,就在於過去數百年的天下動盪,已經讓很多人對儒家的道產生了懷疑,懷疑它能不能讓天下太平, 在儒家遲遲不能證明自身價值的情況下, 改通道家也好, 改信佛家也罷,都很正常,這屬於無奈之下的一種精神寄託。”

他接著又說道。

畢竟是來自後世的專業人士, 他分析起這個來實在是太輕鬆。

“你的意思是說……”

只是張籍還有些不太理解。

鄭經立即又說:“儒家之道,雖然更適合治理天下,但本身其實並不完善,或者說,時勢在變,過去的道,已經難以解決今日之困境。”

“可否具體說說?”

張籍立即又問道。

“想要做到天下太平,無非是要做到除內憂,去外患,天下一統,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富國,強兵,百姓安康。

“而現如今的狀況是,窮者恆窮,富者越富,底層百姓窮,國家亦窮,財富都集中到了世家和士族手中,窮人永無出頭之日,國家舉步維艱,試問,儒家現有的道能否解決這些問題?”

鄭經卻反問道。

張籍短暫地沉默了。

他原本是抱著問道於盲的心思的,可他沒想到,鄭經還真能說出個條條道道來。

這些話實在是說得很有道理!

也切中了時弊。

只是問題實在是太尖銳了一點,他很不想承認,儒家的道竟然有問題。

可事實卻是……

“那依你看,問題在哪?”

無奈之下,他只好繼續問道。

“道可道, 非恆道, 道家的這一句我還蠻認可的, 只不過應該理解為, 天之道是恆定不變的, 而人之道卻是非恆定的,因此在我看來,任何道,想要真正合道,必須具備一個特點,那就是與時俱進。

“而現在的問題是,儒家的道雖然有諸多可取之處,但在很多點上,已經不符合時勢,或者是被曲解了,這自然就解決不了現在所存在的問題。”

鄭經又說道。

張籍:“……”

人之道,非恆定不變,所以得與時俱進?

儒家的道,現如今已經落伍,或被曲解了,已經不合道?

不得不說,鄭經的這一說法對他來說,有些震耳欲聾,因為很少有人敢如此去質疑,聖人們所立之道,竟然會不合道。

因此他極為謹慎地說:“能否舉例說明?”

“我先舉一個前人之說被曲解的例子。

“《管子·小匡》裡雲:‘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

“管子的本意,是指軍士、農夫、工匠、商人,這四類人為國之柱石,並沒有等級劃分的意願。

“事實上,在殷商時期,國人並不輕視商人,人們也十分熱衷於從事商業,商人之名由此得來。

“可到了周朝之後,時人認為商人過度熱衷商業,荒廢農業,導致國家不穩,最終滅亡,於是商人的地位開始被不斷打壓,名義上的地位與奴隸等賤籍無異。

“再到了漢代,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讀書人的地位越來越高,士的概念也在發生改變,由原來的軍士變成了士大夫及讀書人,四民的等級劃分由此成型。

“而四名等級劃分的結果,是農工商被輕視,國人都削尖了腦袋想往士人堆裡鑽,這就是國窮兵不壯的根源。

“事實上,想要國富,單靠只讀書不創造財富的士人根本就不行,想要兵強,也靠不了士人而只能靠軍士。

“我再給你舉個簡單的例子。

“就以我自身為例。

“在來會寧之前,我是一名純粹的士子,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讀書上,所以我是窮光蛋一個,連生存都需要家族扶持。

“但區別在於,我讀書,不止讀聖賢之學,還學格物致知,這就導致我一到會寧,就發明了新型印刷術,毫不誇張地說,現如今這新型印刷術能幫我日進斗金,讓我成為了富人。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讓我富有的本因,不在於我是士,而在於格物致知,在於工,在於商。

“而現有的儒家之道,恰恰是重士,輕工,輕商,輕軍,這一例子能不能說明它已經落伍不合道了?”

鄭經一口氣就說了一長串。

舉出了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也是儒家之道裡,最具弊端,制約了中國上千年發展的一個例子。

張籍一下就聽傻眼了。

士農工商,現如今最具代表性的等級觀念竟然是儒家的錯?

他很不想承認這一點,但專業知識告訴他,鄭經說的是對的,在殷商時期,確實不存在士農工商的等級觀念,這等級觀念是自周以後慢慢所形成的。

而鄭經自身的例子似乎也說明,想要富,單靠讀聖賢之學確實不行,想要兵強,靠士人也不行。

他沒想到,此時的鄭經,靠格物致知,靠發明,靠工,靠商,竟然已從一窮士子,搖身一變成為了富人。

難不成真錯了?

他很想反駁,可思索了好一陣子,也找不出反駁的理由,於是一聲嘆息之後,他只能說:“浪之高見。”

又被折服了一個!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宇宙級寵愛我真不是魔神食物鏈頂端的猛獸特種兵之戰狼崛起都市國術女神劍仙三千萬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女配她天生好命諸天新時代
相關推薦
帶著作弊碼穿遊戲真千金被挖靈根後,哥哥們吐血倒追她在破廟慘死後,哥哥們跪著求原諒從一人開始傳劍長生武道:從武當大黃庭開始地獄手冊重生大唐:請叫我敗家子惡毒男配是女郎大導演從無厘頭開始超級修仙系統九幽帝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