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帝國爭霸

第272章 立體登陸
上章 目錄 下章

帝國爭霸第272章 立體登陸

攻打加爾的行動在12月21日的凌晨開始,這也是丁鎮南確定的最後期限。

按照劉尊山的建議,在3天之前的12月18日,第十一陸戰師投入1個加強團,由第三十一特混艦隊提供火力支援,在戈達瓦裡河口三角洲北面的卡基納德附近,發起了兩棲登陸行動。

為了吸引梵軍注意,海軍還派去了數十艘運輸船隻,不過大多是民用貨輪。

此外,北上的登陸艦隊也經過了卡基納德外面的登陸場,而且停留了一天,只是沒參與登陸作戰行動。

因為梵軍幾乎沒有抵抗,所以陸戰隊只用1天就鞏固了灘頭陣地,然後花了2天時間向內陸擴充套件。

到20日深夜,陸戰隊已經把戰線推進到卡基納德城外。

按照丁鎮南的要求,該團在20日下午就開始炮擊卡基納德,而且在入夜後增強了炮擊力度。

雖然卡基納德沒有港口,但是做為河口地區的濱海城市,肯定有很大價值。

拿下這座城市,陸戰隊就能逆流而上,攻入南部地區的腹地。

當然,前提是有足夠的兵力。

只是,在南面的佯攻行動到底有沒有產生效果,至少在21日的凌晨,主攻行動開始的時候還不清楚。

與傳統的登陸作戰一樣,仍然由火力準備開始。

大概是為了用掉已經堆積如山的庫存彈藥,特別是那些存放了幾十年,一直沒有機會使用的炮彈,登陸前的火力準備由第三十一特混艦隊擔綱,而且在兩輪轟炸之後,就進入炮擊階段。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為此,帝國海軍總共出動了38艘驅逐艦與巡洋艦。

其中,還有4艘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戰後期建造,在戰後封存,到9月份才啟封,加入了戰鬥序列的大型巡洋艦。

炮擊行動,就是由這4艘大型巡洋艦開始。

要說的話,如果不是在波沙灣戰爭中,庫存的400毫米炮彈用得差不多了,而且重新生產400毫米炮彈不但很麻煩,在效費比方面也沒有多少意義,帝國海軍恐怕會把那幾艘快速戰列艦派過來。

當然,炮力是34艘現代化的驅逐艦與巡洋艦。

這34艘戰艦,全都配備了2門130毫米艦炮。執行對地打擊任務的時候,每艘戰艦提供的火力強度都相當於陸軍的一個加強重炮營,而且擁有更強的持續作戰能力,更適合執行登陸前的火力壓制任務。

要說的話,這也是帝國海軍保留大口徑艦炮的主要原因。

用艦炮對付敵人的艦艇?

顯然,這不過是用來騙取經費的噱頭。

對於制海作戰,帝國海軍一向不是很重視。道理很簡單,帝國海軍是全球霸主,根本沒有需要制海的問題。哪怕存在幾個有點分量的對手,比如紐蘭海軍與迢曼海軍,可是決定勝負的,也是由航母與艦載航空兵當主角的空中作戰。也只有在奪取制空權之後,才有能力奪得制海權。

在奪得戰場制空權之後,或者說依託於艦載航空兵,還需要擔心制海權嗎?

當然,艦炮也確實能夠用於制海作戰,不過主要用來對付中小型艦艇。

正是如此,在一些噸位較小的戰艦上,比如護衛艦,帝國海軍才放棄堅持數十年的最低標準,也就是主力戰艦的主炮口徑不低於130毫米,開始採用80毫米速射炮,並且投資研製了特種彈藥。

不過要說的話,如果只用來對付小型艦艇,特別是武裝快艇,30毫米機關炮其實都足夠了。

只是,在驅逐艦與巡洋艦上,帝國海軍依然堅持使用大口徑艦炮。

此外,也就是到在大戰爆發之後才下水的“楊城”級驅逐艦,才把主炮的數量由兩門減少到一門。真要說的話,這是不得已才做出的妥協,即“楊城”級為了裝上給“青州”級配備研製的“金鐘罩”系統與96具垂直發射管,在設計階段還考慮過取消全部主炮,而最終只保留了艦首那門。要想保留艦尾的主炮,就得取消直升機飛行甲板,或者是機庫,導致反潛能力大幅度降低。

顯然,相對於增加一門主炮,兩架反潛直升機更有價值。

帝國海軍堅持讓大型戰艦使用大口徑艦炮,也就是為了打擊地面目標。

在某種意義上,對地支援一直都是帝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或者說是帝國保持一支強大海軍的關鍵理由。

不要忘了,梁夏帝國是陸權強國。

哪怕打贏了第二次全球大戰,帝國的根本屬性也沒改變,依然得以維護與鞏固在世界島上的陸上霸權為主。

也就是說,帝國的海權,必須為陸權服務。

其實,在第二次全球大戰的後期,這個特徵已經顯現了出來。

在擊敗了主要對手之後,帝國海軍在大戰最後的2年裡,最為主要的任務就是支援登陸作戰行動。

到了戰後,也就更是如此了。

波伊戰爭期間,帝國海軍盤踞波沙灣,根本就沒有受到威脅,所有作戰行動都是圍繞對地打擊與對地支援進行。

顯然,艦炮是最主要的對地打擊武器。

如果以使用強度為衡量標準,沒有任何一種武器更夠跟艦炮相提並論,就連艦載攻擊機也比不上。

有很多人覺得,帝國海軍還抱著鉅艦大炮主義不放。

在某種程度上,這只是發展慣性使然。

關鍵就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戰與波伊戰爭期間,大口徑艦炮一直是對地打擊的主要投送工具,不管是打擊效果,還是效費比,都超過了航空兵。尤其是在登陸作戰行動中,艦炮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為此,帝國海軍沒有理由不發展艦炮。

只是,隨著各種各樣的精確制導彈藥誕生,尤其是廉價制導彈藥出現,艦炮的地位已經受到影響。

站在帝國海軍的立場上,第三次全球大戰或許就是大口徑艦炮的絕唱。

不管未來戰爭要怎麼打,在技術的推動下,包括艦炮在內的,會有越來越多的傳統武器被送進博物館。

當然,還不是現在。

在持續數個小時的炮擊當中,38艘戰艦打掉了數萬發炮彈。

隨後就是登陸作戰行動。

與傳統登陸作戰行動不一樣,這一次沒有搶灘。

在第一批突擊部隊裡面,或者說首先發起攻擊的部隊中,根本就沒有兩棲部隊。沒有登陸艇、沒有氣墊船、沒有兩棲裝甲車、也沒有兩棲坦克、甚至沒有衝鋒艇,離得最近的登陸艦在幾十千米之外。

把第一批登陸部隊送上岸的是運輸直升機!

其實,這也是“立體登陸”理論誕生之後,首次用於大規模登陸作戰行動。

帝國海軍為此出動了9艘兩棲攻擊艦、12艘綜合登陸艦、24艘船塢登陸艦、24艘兵力投送艦與24艘突擊船。

這裡,還沒有算上搭載了武裝直升機,參與登陸作戰行動的其他戰艦。

要說的話,主力其實是後面兩種用民船改造來的輔助登陸艦。

所謂的兵力投送艦,其實就是做了必要的改造,能夠搭載一個加強陸戰團的3000多名官兵,以及全部的主戰裝備,還在露天甲板上面設定了直升機起降點,能夠為直升機提供支援的大型滾裝貨輪。

必須得說,帝國海軍一直在為戰爭做準備。

雖然沒有相關法律提供支援,但是在和平時期,帝國海軍採用各種各樣的手段,秘密控制了本國與盟國的航運企業。為了加強對具有軍事用途的民用船隻的管控力度,帝國海軍還專門成立了一個面向民營企業的機構。在眾多的民用船隻中,最受重視的,也就是能夠用來運載主戰裝備的滾裝船。

在帝國造船廠建造,由帝國或者盟國航運企業經營的滾裝船,車輛甲板的承載能力都達到了軍用標準,能夠在不做準備的情況下,裝載帝國陸軍與陸戰隊的主戰裝備,包括配有附加裝甲的主戰坦克。

此外,大型滾裝貨輪還有直升機起降平臺。要是有需要,還能拆除非必要設施,在露天甲板上多設定幾個直升機起降點。事實上,徵用的這24艘大型滾裝貨輪,全都增設了直升機起降點。

只是,受船體結構限制,滾裝貨輪沒法搭載直升機。

不過,這是小問題。

為了利用滾裝貨輪上的直升機起降點,所有兩棲攻擊艦與綜合登陸艦,都儘可能多的搭載突擊運輸直升機。在登陸行動開始之前,這些直升機全都飛去滾裝貨輪,將滾裝貨輪搭載的官兵送上岸。

相對而言,突擊船更加極端。

這東西其實就是集裝箱貨輪。

當然,全都是排水量在10萬噸左右的大型集裝箱貨輪。

跟滾裝貨輪不一樣,這些集裝箱貨輪不但做了必要改造,還具備支援直升機進行持續作戰的能力。

關鍵就是,只能支援直升機作戰。

受內部構造的限制,集裝箱貨輪沒辦法搭載陸戰隊,也很難運載大型裝備,最多只能運送一些用集裝箱裝載的裝置物資。因為船體的尺寸極為巨大,甲板也非常平整,所以集裝箱貨輪非常適合搭載與運作直升機,甚至能夠利用集裝箱搭載維護裝置,獲得跟登陸艦相當的持續作戰能力。

簡單的說,這些突擊船,其實就是直升機母艦。

其實,集裝箱貨輪還能夠改造成航母,搭載輕型攻擊機,或者垂直起降戰鬥機,從而獲得更強的作戰能力。

雖然搭載能力,以及運作效率比不上真正的兩棲攻擊艦,比如一艘能裝載1500個標準集裝箱的10萬噸級突擊船,最多也就搭載30架“直-18”級別的突擊運輸直升機,並且設定5個起降點,同時支援5架直升機起降,但是憑藉巨大的噸位,尤其是內部空間,突擊船的自持能力遠超兩棲攻擊艦。

在距離登陸場50千米的情況下,按照每天出動120架次的出動強度,突擊船攜帶的給養能夠堅持18天。

差不多是4萬噸級兩棲攻擊艦的3倍!

此外,兩棲攻擊艦在耗光給養後,至少需要用3天進行補給。

也就是說,不考慮直升機的作戰損耗,突擊船在執行垂直投送任務的時候,效率大約是兩棲攻擊艦的兩倍。

不說別的,只是24艘突擊船就搭載了700餘架大型直升機。

此外,12艘兩棲攻擊艦與12艘綜合登陸艦還打造了近300架直升機。

除掉100餘架執行攻擊任務的武裝直升機,運輸直升機大約有900架,其中三分之二還是大型直升機。

把這些直升機全派出去,一次能夠投送15000餘名官兵,或者是運送2500噸物資。

當然,不可能同時出動所有的直升機。

首輪突擊只出動了三分之一的直升機,不過全都是“直-18”與“直-17”,總共運送了大約3000名官兵。

其實,也就是一個加強陸戰團的兵力。

此外,還運送了配套的重型武器,包括幾十門超輕型榴彈炮,以及用途更大的大口徑迫擊炮。

只是,這麼多的兵力肯定不會投送到一個地點。

當然,也沒有這個必要。

按照丁鎮南擬定的作戰計劃,首輪突擊行動主要針對戴蒙德港附近的六個戰略要道,以控制地面交通為主。

說得直接一點,首輪空中突擊的任務就是包圍封鎖戴蒙德港。

至於攻打戴蒙德港,還是要等到兩棲登陸。

關鍵就是,戴蒙德港不但是一座港口,還是一座有十幾萬居民的城市,城市戰也就不可避免。

實戰早已證明,輕步兵在城市裡面根本就沒有立足之地。

沒有裝甲掩護,步兵在進入城市之後只能任由敵人宰割。事實上,輕步兵根本沒辦法攻入敵人堅守的城市。

攻打城市,必須得依靠裝甲部隊。

其實,兩棲突擊行動與垂直突擊行動幾乎同時開始,只是因為氣墊船、登陸艇的速度比直升機慢,所以在直升機把輕裝的陸戰隊官兵送上岸的時候,運載坦克等主戰裝備的登陸艇與氣墊船還在海上航行。

大約上午9點左右,兩棲登陸行動才正式開始。

因為之前已經遭到攻擊,通往戴蒙德港南面登陸場的公路也已被控制,所以在陸戰隊衝灘的時候,並沒遇到像樣的抵抗。直到控制了灘頭陣地,向戴蒙德港方向推進,才遭到了梵軍的反擊。

此時,已經是下午3點左右。

在第二批部隊上岸之後,灘頭陣地的安全已經有足夠的保證。

此外,工程部隊將按計劃在夜間登陸。

不出所料的話,野戰機場的第一條跑道將在22日上午投入使用,到時候就能夠讓空軍的前線攻擊機靠前部署。

為此,陸戰隊的前線指揮官把攻打戴蒙德港的作戰行動提前到21日傍晚。

這比計劃的提前了大約半天!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都市國術女神我有一座天地當鋪我真不是魔神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女配她天生好命諸天新時代劍仙三千萬特種兵之戰狼崛起食物鏈頂端的猛獸宇宙級寵愛
本书作者其他书
終極戰爭 帝國風雲 殺破千軍 亂世英雄 終極戰爭(創世) 戰爭世界 國策 海魂 礪刃 巨浪
相關推薦
六御六御江湖劍道獨尊超級進化者我能鍛鍊精氣神國策礪刃巨浪新明史燃燒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