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東晉烽火

011章 太極大杆
上章 目錄 下章

東晉烽火011章 太極大杆

一般來說,明朝後的槍法大都推崇楊妙真。楊妙真,金末武術家。益都(今屬山東)人。紅襖軍首領楊安兒之妹,號“四娘子”。楊安兒死後,率部與李全會合,結為夫婦,隨李全投宋,後又降蒙古並進攻南宋。善騎射,所創梨花槍,號稱天下無敵手,為後世軍事家所推崇。

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說:“槍法之傳,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成尚之,變幻莫測,神化無窮,後世鮮有得其奧者。”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明朝軍事家何良臣在《陣紀》中也說:“馬家槍、沙家竿子、李家短槍,各有其妙,長短兼用,虎實盡其宜,銳進不可當,速退不可及,而天下稱無敵者,唯楊氏梨花槍法。”

眾所周知,戚繼光所率領的戚家軍威猛無比,據說戚繼光就將楊妙真的梨花槍法進行改進之後教給軍中士卒,大大提升了戰鬥力。

楊妙真的梨花槍號稱:“二十犁花槍,天下無敵手。”說她武功第一,也不是沒道理的。因為楊妙真風聞不好,大都數人不想把自己槍法的淵源和她連在一起,所以都推到子龍或者岳飛身上。

戰場上兩馬交鋒,雙方都害怕,拿著矛端都端不平,直往地上戳。這並非只因鐵矛太重,換個輕點的硬木的矛照樣舉不動,而且木製矛重心偏前,打起來恐後悔莫及。一但換用有彈力的白蠟杆,用內力驅動,這槍就活了。槍頭只在敵人的胸口、面門處亂鑽,擋都擋不出去,越擋越倒黴。

硬兵器,一是震手,二是有空門。但白蠟杆的大槍就不一樣,白蠟杆有彈性,用槍頭硬架斧、棒,槍一彎,有那麼個小小的緩衝,手上就不震了,敵人兵器的勁道也給卸了。白蠟杆存得住能量,彎了會反彈,只要槍把一轉,槍頭就繃出去了,打個正著,這裡面的功勞有一半是敵人自己的。內家功夫的奧妙就在於此,攻防一家,防就是攻,攻也是防,一個動作幹兩件事。

白蠟大杆子長丈餘,沒點力槍頭都抬不起來,但這力可不是手上的力,手上的力再大都不夠,只能用腰腿的力,手得鬆軟了,聽到了杆子的彈力才抬的動這杆槍。“大槍樁”練的是人槍合一,死力氣是端不了半小時的。只有把人體的陰陽運開了,和槍的陰陽一體了,才支撐得半小時以上。說白了,就是要全身關節、骨骼微微的抖,和白蠟杆大槍一起抖,槍和人抖成一體了,肌肉有張有弛,輪流地休息著,要端多久都行。端“大槍樁”時,槍頭一直微微地顫抖著,槍頭裡裝的鐵彈子細細地響。若是練得更好的,手不見動,槍頭就能舞起來。“抖大杆子是用來練聽勁的”,這句話千金不易。

槍的握法是“槍不露把”,握槍的手要抓著杆子的最末端,一點木頭都不露出來。這樣握的好處是,第一是在往回抽槍時不會打著自己,更重要的是槍和手臂勁路相通,這樣才能聽到槍端的力。練大杆子,有幾個方面的功效:

首先,就是練筋骨,在快速磨練筋骨本力這方面,習武初期,恐怕沒有任何方法能出抖大杆子之右。四米長短的大杆子,普通人,要平端個十秒八秒的,恐怕都是難事,而要抖動起來,那是難上加難!一個大杆子,由人手持一端,其實就已經形成了一個槓桿,而要運動起槓桿的另一端,就要求人體的筋骨構架高度的參與協作。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人握把的手,是一個短支點,支點到發力端的距離越近,那麼就要求發力端有

更大的力產生;同時,抖大杆子的發力模式,讓人的腳和握把的手,也形成了槓桿的兩端,而身體在這個過程中,卻成了支點,事實說明,槓桿需要更強的撬動力,要求支點越加的穩固。人體在這個過程中,筋骨構架會很快的進行適應和調整,而趨向一種更加穩固和紮實的,有利於力由腳到手的活性結構。

第二,那就是以杆運人。轉力為勁。以杆運人,就是剛剛抖大杆子的人,會在一段不短的時間內,都無法自主控制到大杆子的抖動方向和頻率,因為大杆子具有極高的彈力,一動就會亂顫亂走。即然無法控制,那就去感受!大杆子自己會動,那就讓它動,在它動的過程中,自己去感受它的頻率,感受它的運動方向,去跟著大杆子走。以杆運人,其實就是以杆練人,在這個過程中,人身上的僵勁,自然而然的,就被糾正過來了,人體身上就會產生一種活性的,本能懂得順應變化的勁。其實,這種改變當中,有著太極拳聽勁的道理和功夫。

當活性的勁產生了的時候,的本力也就跟著產生了,就進入了抖大杆的第三個階段:以人運杆。這個時候,才是人在用杆子。練過了“大槍樁”,就能聽到自己的槍了,這槍和人就有了感情。一摸槍桿你就知道槍想幹什麼,任何加在槍頭上的一點小小的力量你都能感覺到。楊露蟬之子楊班侯能用大槍點死玻璃上的蒼蠅而玻璃不碎,可見其聽勁之好,槍法之高。

大槍練出了聽力,兩馬相交,兵器一碰,大槍有如靈蛇,順著對方的兵器就鑽進去了,大將殺敵從來只此一招。白蠟杆大槍只要有能量,就沒有破綻。靠白蠟杆的彈性槍頭的旋轉非常迅速,敵人無機可趁。就是以一敵二也不怕,腰一發力,槍頭擺個一百八十度,能同時盪開左右兩邊功來的兵器。槍頭擺圓了,就是射來的箭雨都擋得住。

抖大杆子首先要把全身運動開,最好的運動方式就是太極拳了。太極拳和抖大杆的道理劉丹已經給他們講解了,現在開始正式教授,於是曬穀場上二十位學員開始抖杆子,劉丹在一旁糾正。

這麼長的杆子,開始肯定難以掌握。就像練毛筆字一樣,筆管握得越高,越需要技巧,有些高手三指握著筆端,力透紙背,那需要很高的技巧。從杆練人,到人練杆,需要走很長的路。但是這裡至少有一個好處,就是力氣大了不少,還有就是運力的技巧掌握很快。不快也不行啊。

武林界有“月棍、年刀、一輩子槍”的說法。槍扎一點,著力在一點上,當然勁道大,同時也最難練。這一點要扎在要害部位,一點就死。在萬馬軍中,馬踏連營,速度飛快,點到即死,那得多麼大的眼力和功夫。

劉丹前世因為身體不好,從小被父親送進文武學校跟著校長學習,所以有非常好的太極拳基礎。劉丹的校長學的是楊式太極拳,從小就練習抖大杆子。有些慕名而來的武林中人喜歡跟師父比試,來人一搭上手,就被師父崩出一丈遠,屢試不爽。師父私下裡告訴弟子們:“這都是仰仗我以前站了十多年的太極大槍樁啊!太極拳講究四兩撥千斤,如果大家聽勁都差不多的時候,比試的就是力氣了。”

大槍樁是基礎,大槍樁練好了,其他聽勁,借力,根勁才談得上。不只是太極拳有大杆子,形意拳、心意六合拳、意拳都有,可見大杆子獲得了武林世家的一致認可。

可能是因為古代

東晉的環境不同,劉丹打起太極拳來和前世不一樣。隨著李昊的太極雲手動作,一股股氣流從李昊的丹田流出,在身體裡流動,運滿全身。隨著練習的深入,氣流分佈身體表面,形成無形的纏絲氣勁。這個纏絲勁不容易練成,有人練習一輩子也練不出來。站太極樁也有不同的感受,好似身體裡一個蒸籠在蒸烤,身體的素質也慢慢在改變。抖大杆子的時候有螺旋之力,使杆身擰轉而出,擰轉而入,成靈蛇舞動之狀,丹田之氣也遂杆子的走勢一起轉動。

劉丹沒想到自己不但把以前的功夫都撿了回來,而且還向前跨了一大步,按照師父的說法這樣算是入門了。下一步是氣運周天,打通任督二脈,一股先天之氣沿任督二脈執行,形成一個內迴圈,此時身輕如燕,氣息悠長,綿綿不絕,沙場對陣久戰不累。按武林界的說法,已進入先天境界。

再下一步是“人天合一”:目光敏銳,全身意氣、內功、外功渾然一體,時時刻刻都在練功。執行氣血融化於全身各個部位。全身各個部位對氣候變化,身前身後各種響動的反應都有一種感覺。十米內一草一木,蚊蚋虻蟲都能察覺。這時就能煉成傳說中的太極“凌空勁”。所謂“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泉清河靜,翻江播海,儘性立命。”我們身體的小宇宙和大宇宙本來就是能夠溝通對應的,只是因為後天塵俗薰染,我們越來越麻木不仁了,修行能還復人體的天性。

當時師父說得這麼玄,劉丹也是半信半疑的。師父告訴他:“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真正的民間的高手都是深藏不露的。”師父還舉例說民國時期的武術家杜心五的師父徐矮子就是這麼一位高人:

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杜心五滿十六歲時,徐矮子認為杜心五的武藝到了成熟階段,該試試鋼火了,便決定帶他到貴州、四川一帶去開擴眼界。師徒二人一路上攀山越嶺。徐矮子在羊腸小道上行路如履平地。杜心五怎麼也趕不上師父。走一程,徐矮子總得等一陣。有一天,過一座鐵索橋。橋面狹窄,寬不過兩尺,下面則是峭壁萬仞。杜心武突然萌起一個念頭:“師傅輕功精熟,從正面攻擊難得入手,要是突然偷襲,他後面又沒長眼,未必不可破?”想罷,舉腿朝徐矮子臀部踢去,不料腿一伸出,徐矮子倏地一轉身,接住杜的腿往上一舉。杜心五倒栽出鐵索橋外,只覺得身子輕飄飄的,在半空晃盪不已。等他清醒過來,才知道自己頭上的辮子抓在師父手裡,在半空“打鞦韆”。

杜心五大呼:“師父快來救我呀!”徐矮子神色嚴峻地說:“你這叫乘人不備,無武林之德”。杜心五老老實實說出自己的想法,並非歹心。徐矮子諒解了他,告誡說:“武林英雄最忌偷襲。即使將我擊垮,也算不得什麼高手。你有什麼想法,可多問多思,我盡所知釋疑。”杜心五猶豫了片刻問道:“師父,我剛才偷襲,您老怎麼知道?”徐矮子說:“你之所以功虧一簣,全在練氣不到功。意氣之練,不是象做功課一樣,上課就上課,下課就下課。而是要做到意氣、內功、外功渾然一體,時時刻刻都在練呵!善於執行氣血,才能融化於全身各個部位。於是,全身各個部位對氣候變化,身前身後各種響動的反應都有一種感覺。因此,產生了一種應變的本領”。徐矮子的這番話,深深震動了杜心五。這對杜心五後來的成名,起了決定性的影響。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劍仙三千萬都市國術女神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我有一座天地當鋪特種兵之戰狼崛起諸天新時代宇宙級寵愛我真不是魔神食物鏈頂端的猛獸女配她天生好命
相關推薦
大明:我爺爺是洪武大帝!亮劍從準備狙擊山本特工隊開始詭異劇本神霄之上晉策東晉大土豪我到仙界建仙山原始大廚王工業心臟從四合院開始的天道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