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東晉烽火

144章 中華戰略
上章 目錄 下章

東晉烽火144章 中華戰略

夏、商、周時期豐富多彩的各色馬匹都屬於蒙古矮種*馬型別。商代的馬只用於駕車,不用於乘騎,周朝的馬有戰馬、耕田的役馬和劣馬之分,良好的駿馬甚至價值千金,被看作是一個國家的寶物。我國騎馬之俗是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的。

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中原地區不適於馴養馬匹,尤其是不能馴養出優良的戰馬。自古以來,朝廷飼養繁殖馬匹的馬監都是設立在今日的陝西北部、甘肅、寧夏一帶的草原地區。秦漢的戰馬都是個子小,四肢粗壯,頸短臀圓,胸寬背闊。力氣大、耐力強、但是奔跑速度較低的甘肅、青海“河曲馬”。屬於蒙古馬系列的品種。

漢武帝為了改良馬種,派使者得到烏孫人馴養的良馬,又以戰爭得到大宛上千匹汗血寶馬,改善了漢朝的馬匹品種。另外早在春秋時期就己掌握的公驢與母馬交*配而生雜交種騾子的技術,騾子體大,力強,速度快,耐力好,易於飼養和調教,病少,是一種十分優良的雜交種,上等的騾子其效能並不亞於上等的馬,在戰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五代與宋朝時中原和西方的直接聯絡被截斷,西方駿馬的種系逐漸消亡,總觀兩宋養馬之政,獲益不大,成功甚微。馬政頹弊,國家養馬既少,西南馬體矮小質量亦差。宋朝為解決軍馬急需不斷擴大馬源,主要是買少數民族的市馬。儘管兩宋在養馬買馬上耗費大量資財,但仍沒有解決軍馬不足的問題。騎兵有十分之三、四無馬。

元明時期蒙古矮種*馬大量湧入,明中葉以後“茶馬互市”,買馬代替了一部分養馬,朝廷內在買馬與養馬上爭論不休。買不到良馬,馬多死,馬政又江河日下頹勢,終於無可挽回。明清時期再也看不見那樣雄峻的高頭大馬了。

甲午之後,由於倭寇獲得了中國大量賠款,所以開始增加阿拉伯馬的數量來改進日本馬。一直到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馬因為摻雜有阿拉伯馬的基因,身高有了明顯的增加,但是運力還是無法與列強相比較。

日俄戰爭勝利後日本開始大批量的引進歐洲的高頭大洋馬,與7成日本母馬進行雜交,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 終於把日本馬的品種進行了非常更給力 的提升,到了1937年,倭寇的騎兵部隊配備的戰馬身高已經達到了160公分,比日俄戰爭時期整整提高了10公分,相較於我國傳統的蒙古馬,日本馬更加的高大,因此也大多被稱為大洋馬。

當年倭寇差點把中國吞併了。他們開始的戰略還是不錯的。第一是佔領朝鮮,第二佔領遼東半島,吞併東三省。接下來就是佔領蒙古高原了,這時候他們碰到一個強勁的對手——蘇聯,諾門罕戰役把倭寇佔領蒙古高原,進而佔領西北的企圖落空了,最後不得不向南進攻北平。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30年代,陳成建議在魔都和倭寇大打出手,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歷代帝王統一中國都是自北向南,沒有自南向北而成功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北方的騎兵橫掃天下。現在倭寇的坦克戰車就相當於騎兵,北方一馬平川,正是他們馳騁的戰場。不如把他們引到江浙一帶,這裡水網縱橫交錯

,這些坦克到了這裡就會陷入泥潭。最後那些倭寇也上當了。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說起來那些鬼子也是小家子氣,沒有大縱深大戰略的思維。要知道當時山東的韓復渠和山西的閻老西都和倭寇眉來眼去,他們想和倭寇籤和平協議,不動他們的地盤就行。如果他們從北平入河南,沿著河洛入南陽戰襄陽,最後把武漢三鎮拿下,把整個蔣總的精銳部隊和軍事工業全部包圓了。再從海上封鎖上海,廣州,中國部隊將全線動搖,不戰自潰,那樣又是另一番景象。

這個時候倭寇只要守住幾個戰略要點,蔣總自己就會找上門來拼命。哪裡會像後世那樣不斷地尋找和國軍主力決戰,疲於奔命。蔣總經營四川、重慶這個大後方的設想也會落空,四川平原是有名的大糧倉,有力地支援了前線。太祖的持久戰的前提也是倭寇從沿海向內陸平推,打到武漢的時候就精疲力竭,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如果倭寇不按這個套路來,鹿死誰手還真說不定了。

當年倭寇攻打關中的時候也是犯了戰略性的錯誤。關中地區在地理上和山西中間隔著黃河,黃河以南則是隔著潼關和崤函古道。所以,傳統上,從華北地區進攻關中地區,從北到南,一般有三條路可以走。

第一條路也是最北邊的一條路線是,從長城以北沿著長城線向西,攻佔河套地區,然後越過黃河,從榆林,延安地區向南進攻。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曾經有過一個滅秦的計劃,就是希望走這條路。走這條路的結果就是延安首當其衝,日子要難過了。

第二條路也是中路,是越過太行山,佔領山西以後,以山西為根據地,從河東地區也就是今天的長治一帶,渡過黃河,定關中地區的北部地帶。在南北朝時期,北齊和北周對峙的時期,雙方就在河東地區進行了長期的拉鋸,北周消滅北齊也是走這條路,先佔領河東地區,再北上佔領太原。走這條路線就意味著要突破對方的黃河防線,困難是比較大的。

第三天路也是最南邊的一條路,就是沿黃河的北岸向西進發,透過風陵渡渡過黃河到潼關,這條路線的地理格局和南岸非常類似,只不過是由規模較小的中條山替代了秦嶺的位置。而中條山與黃河之間的通道,甚至比南岸還要好平整些。

在北齊和北周拉鋸的時期,北齊進攻北周,主要就是走這條路線。傳統上佔領華北之後,進佔關中地區,也主要是走這條路線。這條路是相對來說最為平坦的一條路,有利於大軍行動。但這也同樣意味著要在潼關和中條山一帶遭遇對方的伏擊和阻擊。

此外還有一條路線,也就是在佔領南陽之後,沿著漢水,越過武關,向關中進攻。楚漢之爭之前,劉邦之所以能夠先於項羽佔領咸陽,就是因為他走的是這條路。而當時的情景正在華北地區和項羽進行戰略決戰,無暇顧及。

最後倭寇進攻關中地區的主要進攻路線,是在河南集結,向中條山、潼關這一線展開進攻。

後來,李宗人在回憶錄裡,曾經分析了倭寇當時面臨的軍事形勢。他認

為倭寇長於戰術,而短於戰略,缺乏戰略分析能力。他認為,倭寇不應該從河南向關中進攻,在中條山地區和國軍進行戰略決戰。因為這一地區地形以山地為主,不利於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展開,也不利於日軍的炮火優勢發揮。

所以他認為,倭寇當時如果能有足夠的戰略分析,有決心消滅華北地區的中國軍隊,佔領關中地區,那麼倭寇當時首選的進攻方向應該是從北方進攻,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第一條路線。也就是說,倭軍應當在晉察冀一帶集結,從長城以北延長線向西進發,在河套地區渡過黃河南下,以居高臨下之勢進攻關中,這當時留守陝北和關中地區的部隊很難組織有效抵抗。

當然,歷史也沒有如果,因為當年毫不費力佔領東三省讓倭寇喜出望外,他們的內閣沒想到那個軟蛋一槍不打就跑了。本來內閣也沒想過要全面開戰,也是那些丘八以下克上,自作主張,大打出手,結果就是深陷泥潭,被泥潭淹滅。最後不但東三省交出來了,就連朝鮮,臺灣全都吐出來了,百年血戰毀於一旦,賠了夫人又折兵。所以很多的倭寇將領回憶道:“如果在魔都戰敗了多好,我們就會退回滿洲,結果也不會是這個樣子。”

“我很佩服《論持久戰》。日本被中國打敗是當然的,這樣非常好的戰略著作在日本是沒有的。日本物資方面和科學技術方面都優於中國,武器優越於中國,但沒有這樣的以哲學為基礎的宏遠戰略眼光,日本沒有。日本的軍隊是速決戰,中國的戰略是持久戰,結果,日本被中國的持久戰打敗了。”――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近藤邦康。

從歷史和地緣政治看,古代中原政權的被入侵威脅,多來自西北方向,因此中原政權和經濟重心不斷向東南遷移。到了近代,西方殖民主義海洋霸權興起,中國遭受了7次侵略戰爭,幾乎都是來自東部沿海,而中國的基礎工業和大城市,幾乎都分佈在東南沿海。這種不利於國家安全的佈局,長期以來一直在太祖的憂慮之中。

63年,太祖審閱《關於工業發展問題(初稿)》時加寫了一段文字:“我國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共計一百零五年時間,全世界幾乎一切大中小列強都侵略過我國,都打過我們,除了最後一次,即抗倭戰爭,由於國內外各種原因以倭寇投降告終以外,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而告終。”他指出:“我們應當以有可能捱打為出發點來部署我們的工作。”

後來美國悍然轟炸越南北方,越南戰爭升級,戰火蔓延到中國境內。太祖的預見成為可能。原定抓吃穿用的“三五”計劃主要任務,迅速地向以戰備為中心的三線建設轉移。三線建設,使中國有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戰略後方,同時也形成了中國的威懾力。中國的三線建設在世界軍事史和經濟史上是史無前例的。

一五計劃和二五計劃,太祖要求安排一批專案到西部去搞,國防建設項目要有近一半安排在西部。所以這時候中國的飛機、坦克、火炮、艦艇等重型武器生產基地都部署在西部地區。西安、重慶、成都、太原、蘭州等西部大城市也很快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劍仙三千萬都市國術女神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我有一座天地當鋪特種兵之戰狼崛起諸天新時代宇宙級寵愛我真不是魔神食物鏈頂端的猛獸女配她天生好命
相關推薦
大明:我爺爺是洪武大帝!亮劍從準備狙擊山本特工隊開始詭異劇本神霄之上晉策東晉大土豪我到仙界建仙山原始大廚王工業心臟從四合院開始的天道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