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扶桑鏡夢

第三十五章 疾病則亂
上章 目錄 下章

扶桑鏡夢第三十五章 疾病則亂

井伊掃部頭就任幕府萬人之上的大老,時間是安政五年(1858)四月二十三日,而他被刺身亡或者按幕府說的病重不能理政,則發生在今年三月的上巳節。

這樣算來,大老井伊的主政時間是不到兩年——比他前任老中首席堀田正睦的任期還短,堀田好歹是從安政二年(1855年)十月幹到了安政五年(1858)六月,時長將近三年,就算減去井伊當大老的時段,那也足有兩年半。

井伊主政的時期,幕政到底有啥變化呢?

除去“戊午密敕之案”和內鬥,其實還他真幹了不少事情:

簡單分成對外和對內兩種好了。

對外最有名的,當然是五國通商約定的簽署了。

安政五年(1858),井伊在沒有取得小朝廷同意的情況下,先後與米、蘭、英、佛四國簽署了通商約定,翌年又和魯西亞簽署了同樣的約定,並按文化十年(1813年)的舊約,與其分割了北方的雲霧千島。

對此,扶桑有很多人不滿,挑頭的就是齊昭一系,認為退讓太過。

可直秀一系卻對此評價很高,力不如人奈若何,該籤就得籤,否則可就真變成敬酒不吃吃罰酒了——直秀等人在北地反覆折騰,只是往後推延了一年,也沒最終改變與魯西亞簽約的發生。這就是形勢使然,不得不如此。

另外,後世有一個著名誤解,那就是安政五國通商約定沒有限期。其實呢,是有的,當時約定“十四年後修約”。至於後來改成無限期,那是慶應二年五月十三日(1866.6.25)幕府和西洋諸國簽署的《改稅約書》幹的好事,而且那時也不是真的無限期,只是約定“如一方(西洋人)不同意,那關稅不能更改”而已。

而且別人不知道,直秀知道啊,在他原本的世界裡,1859年8月,魯人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率9艘軍艦兵臨江戶灣,提出“北地以北緯48°線劃界,北蝦夷地整體為魯西亞所有”,但大老井伊一系予以堅定拒絕。

從這件事上看,井伊並非一味的對外屈躬卑膝,只是實力相差懸殊,不得不服軟罷了。

而且,井伊還幹了一件大事,可以證明他也不甘心一直屈從西洋諸國。

這件大事對幕末的影響非常深遠,真正開啟了公武合體的序幕——雖然齊昭一系早就提議扶桑大事需要京都小朝廷的敕許,但實際上還是只基本停留在幕府上奏小朝廷審判的階段。京都想插手大政,實際上既沒有體制保證又缺乏和幕府的合作基礎。

當然了,如果齊昭一系掌權,那這兩樣有可能會補上。

安政五年(1858年)十月,也就是安政大獄開始後一個月,井伊在打壓小朝廷的同時,開始試探,“能不能讓皇室和德川家聯姻?”

在這之前,徵夷大將軍德川家倒是將女兒嫁給過皇室,但公方樣自己娶的卻是頂級公卿的女兒或養女,這皇室和德川家聯姻,無疑是井伊的釜底抽薪之計——大家爭權奪利不要搞的這麼難看,聯姻多好啊,血脈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後啥事不能商量啊。

本來皇室是不同意的,畢竟這是自己最後的臉面和底線了——幕府名義上是臣子,這皇室公主嫁給臣子,太危險了。以己度人,如果皇室血脈斷絕,那德川家過繼兒子當皇帝,好像沒啥不可以。再說了,安政大獄搞的這麼難看,幕府你想屁吃呢?

但赤鬼井伊可不是好惹的,於是扶桑皇室就一直敷衍著,不說行也不是不行,“這麼大的事情,不可輕率,總要先把細節都確認好了再說吧。”

而在此期間,大老井伊透過手下給小朝廷和皇室交了個底,“這開國只是權宜之計,等扶桑海防健全、兵強馬壯了,到時自有計較。就算通商,這國本亦不可動搖。”

啥意思呢?

所謂國本不可動搖,指的是皇室還是皇室、幕府還是幕府,也就是說,井伊心目中的未來扶桑,還是現有治政架構,一切舉動只不過是為了改良求存罷了。

而“到時自有計較”,則說明井伊對現在伏低做小也不滿意,只不過是形勢使然,只好暫且忍耐罷了。

其實,直到維新前,幕府都對西洋諸國充滿了警惕,到最後洋人也反應過來了——後來英吉利轉而支援薩摩、長州等藩國倒幕,這是有緣由的。

就算井伊和小朝廷的話有虛以委蛇的嫌疑,可幕府的法令總是真的在執行吧?

安政六年(1859年)五月,江戶令禁洋服;同年六月,“禁鬻官銜、圖籍及兵器於外舶。”

更在六月二十日,下令允許幕府旗本、大名及其陪臣可自行購買槍炮——以前是,先申請幕府批准了才可以購買,但這次是先買後報備。要知道幕府一直警惕各家積蓄武力,這回則是放開了一個大大地口子。

就憑這幾道法令,說大老井伊對西洋諸國沒有敵意,這誰都不信啊——難道買來軍械是為了玩嗎?總要有一個假想敵吧。幕府下發的法令,那自然不是針對自己,而此時幕府還是在扶桑一家獨大,用排除法這麼一看,那針對的自然只能是西洋人了。

同年九月,又令伊達慶邦、保科

容保、南部利剛、佐竹義就、津輕承烈、酒井忠寬六家助墾蝦夷地。

這幕府直轄的御領都肯讓出部分給諸大名,井伊一系都北方魯西亞的提防之心躍然紙上啊。

同樣可以說明井伊不甘心屈從西洋諸國或者說自強的事情還有:

自安政五年(1858年)起,幕府開始放鬆門閥之限,官學昌平簧改制,以前的招收物件只針對中高級幕臣子弟,如今下級武士子弟也可以入學了,而且也增加了各藩子弟的名額。同時,課本也從原來以四書五經為主的儒學經典,增加了經科、史書、刑名等內容。

至於幕府的西洋學術教育機構“蕃書調所”,保持了井伊執政前的擴大趨勢,另外也在同年對各藩子弟開放——之前在安政四年(1857年)時,學生就約有190 人。

作為重中之重的兵學,也在井伊執政期間得到了大力扶持:

雖說,推行西洋軍制的講武所,是安政七年(1860年)才從築地鐵炮洲搬到神田然後開始擴招的,但擴建可是之前就開始進行了。

至於水軍,安政五年(1859年)幕府關閉了長崎水軍傳習所。

這關閉傳習所,應該是後退咋能說是扶持呢?

原因在於,雖然關閉了長崎水軍傳習所,但這是因為軍艦教授所越發壯大——幕府不甘心水軍教練一直外人掌握。

安政四年(1857年),在江戶講武所內附設軍艦教授所,教師方頭取是直秀的老朋友麟太郎——勝義邦,其他教授、講習為長崎傳習所的畢業生,訓練地設在了越中島。

雖然關閉了長崎傳習所,但幕府沒有停止大肆建造海軍的計劃——除了擴建軍艦教授所外,還準備大量外購戰船。

安政七年(1860年)正月,幕府派遣了第一個出使西洋諸國的使團,也就是後世所說的“鹹臨丸訪米”,除了擔負協調的使命外,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購買戰船。

同時,幕府也沒有忘記自建戰船,自從安政六年(1859年)佐賀藩獻上了進口的造船機械後,幕府的第一個洋式造船所“長崎制鐵所”就已經開始立項籌備了。

以上井伊一系的施政,除了安政大獄外,直秀一系並沒有啥太不滿意的地方,最多就是覺得low了點——想象力不夠,制度建設不夠大膽,執行力一般般,步子太慢。

但扶桑內部積弊已久,能做到這些就不容易了,換直秀親自上的話,有些事情未必能做的下來。

可關於其它方面,尤其是內政,箱館一系可對大老井伊沒啥好評,一致認為,“這手裡的爛牌打了個稀巴爛,真是意料之中、毫無驚喜可言。”

本來,安政五年(1858年)小慄忠順提前當上了勘定奉行,雖說勘定奉行定員四人,可“錐處囊中,其末立見”,原本的大老爺們只會調和陰陽也就罷了,你小慄可是蘭學先鋒,又在長崎幹了多年,學到的本事到哪裡去了?!

結果除了推廣農學有所成就外,小慄連韭山鍊鐵所都沒保住——1858年坦庵先生死後,幕府開始分拆韭山鍊鐵所,將人員、器械大量分流到湯島鑄炮廠、橫濱鍊鐵所和石川島船廠。

按理說,這麼開花散葉也沒錯,可是人、物要用起來啊,坦庵先生建立的先進管理制度在別的地方推行困難,這些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西洋學人才,很快學會了鑽營奉承,跑冒滴漏那玩的甚是爽利——這倒是沒辜負坦庵先生的眼光,都是聰明人啊,這學啥都賊快。

幸好,當初在直秀的建議下,韭山鍊鐵所建了一批配套工廠,這些都是商人或江川自家的產業,人員也多來自繩武館的老人和韭山本地人。而這些技工要麼更信任韭山的施政環境,要麼沒編制想走也走不了,這才給韭山保留了元氣。

如今韭山能有一些民用機械的產出,其實就是這個原因。

說到底,還是因為小慄和其他勘定奉行一樣,都更信任官營,對民間產業哪不太看得上眼,一心想造幾個大廠,然後幹出驚天動地的事業。

這個直秀也沒法說,放大招之前是要搖很久,況且白主最初也是走的這條路。但幕府和白主有根本不同:

白主人少錢少,當時是迫不得已,可幕府地廣人多,非要自己上這是要鬧哪樣啊!

反正幕府的內政在井伊時代成果寥寥。

另外可說的就是:

毀鍾鑄炮令終於廢止了。

安政元年(1854年)十二月,小朝廷給幕府下了旨意,要求“梵鍾均要搗毀以改鑄槍炮”。安政二年(1855年)三月,幕府下令“銷梵鍾以鑄大小炮。惟餘古名鍾、宗寺鍾、報時鍾不毀。”

在韭山鍊鐵所1857年鍊鋼成功、1858年仿製線膛炮成功前,這條法令一直在執行,給各地侵吞寺廟財產提供了藉口,鬧出的亂子很多——真以為光毀鍾啊,這別的財物不也是可以加強海防嗎?反正開了口子就收不住了。

安政六年(1859年)二月,也不知道是幕府醒悟過來——佛徒鼓動民眾大亂太傷根基,還是因為鑄造線膛炮用鋼材就行,反正以“梵鍾的鑄鐵中難以提煉出炮材

”為由,幕府廢除了“毀鍾鑄炮令”。

另外兩件事,雖然是在大老井伊遇刺後才實行的,但和他脫離不了干係:

第一件事是五品江戶回令。

萬延元年(1860)閏三月,幕府發出了五品江戶回令,要求“為免扶桑緊缺,雜谷、水油、蠟、吳服(絲綢)、生絲五品,禁止直接與西洋通商,必須經由江戶問屋操辦”。

安政元年(1854年),老中阿部下令解散株仲間,就是取消了問屋商人的特權,既希望能促進流通、平抑物價,也是為了減少對各藩的經濟盤剝,好匯聚人心。

如今這五品江戶回令一出,雖然打的旗號是平抑物價、提高獲利,可結果如何,大家都不看好——雜谷這些糧食管制一下是對的,可其它四品,江戶問屋能不開撈甚至大撈特撈麼,想想就不可能。

第二件事就是萬延鑄幣。

這扶桑的金銀匯兌是一比五,而海外是一比十五,直秀在嘉永二年(1849年)回扶桑時就特別提醒幕府了。可直到今年萬延鑄幣前,明面上幕府愣是沒啥動靜——當然了,私下裡,安政二年(1855年)秋,幕府開始偷偷地透過咸亨洋行“以扶桑金易海外銀”。

這貨幣秩序可亂不得,因此直秀一系都老老實實地,除了偷偷吸納一些黃金,並未從中大幅漁利。

可一直等到安政六年六月(1859年7月)三地開港通商,幕府都沒啥動作,直秀當時就覺得,“壞了!”

果然,轉過年來,到今年五月,直秀的最後一絲幻想破滅了。

以“海外金銀比價不同,西洋商人大肆套利”為由,幕府發行了新的鑄幣,這萬延小判金的含金量只有天保小判的三成三不到!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好麼,這一下子造成的所有損失都由民眾承擔了。

除了幕府旗本以外,得聞“以扶桑金易海外銀”的還有當時的老中後來的大老井伊,雖然大家鬥得厲害,可在此事上居然保持了一致,真是活久見!

其實直秀早該想到這一點,因為除了以法令嚴格控制黃金流出這一條路外,逐年拉平金銀比價差異才是合適的辦法。既然幕府一直遲遲沒有動作,甚至在安政六年(1859年)三港通商後,連本來的安政鑄幣都沒發生——安政鑄幣稍微降低了含金量,那再期望幕府承擔起這個重擔就不現實了。

其實箱館開港後,直秀作為奉行,他是用統一結算制搞定這件事:

家樂屋、喜梅屋、四季屋三家聯手,在箱館乃至扶桑各地發行金銀票,存的是金子提取的時候還是金子,不主動要求金銀之間進行兌換。

而對在箱館的西洋商人,也是同樣處理。

想拿鷹洋換丁銀然後再拿銀子換黃金,想多了吧,扶桑哪個商人敢幫忙,奉行所立馬找上門去,“這防火做的不好,先關門整頓好了。”

當然,這也給箱館帶來的巨大的外部壓力——各國商人紛紛抱怨。

但直秀一臉無辜地問,“為啥抱怨啊?”

這些外國商人唯唯諾諾卻說不出理由,所以抱怨也沒用!

但直秀卻沒料到幕府的處理方式。

直秀早該醒悟的,他之前多次讓使番諮詢勘定奉行小慄,而小慄一直避而不談,這事情不是明擺著嘛——幕府就沒安好心!

可直秀一直幻想,這“以扶桑金易海外銀”的事情如果洩露了,幕府立馬人心盡失,所以肯定要有所表示,最起碼補貼各藩是要做的——箱館是幕府直轄地御領,所以不用補貼?

但萬萬沒料到,萬延鑄幣幕府一步到位,把責任推給了洋商,同時據說是提高了對各藩的借款額度,這除了坑了普通民眾,不但自己掙到了鑄幣的巨大利益,還賣好四方,真是刀切豆腐兩面光!

雖然萬延小判金發行在和歷五月,而三個月前大老井伊就遇刺了,可他能脫得了干係嘛——鑄幣這樣的大事,籌劃要好久,因此明顯是早有預謀。

這限制西洋人兌換金銀,肯定會被報復,而且說不得會有海運便利的各藩會私下勾結外人牟利,而在通商後延遲一年發行新鑄幣,弊處已見,誰也無話可說!

大老井伊,你這算盤打的可真精啊。

正是隱隱覺察到井伊會出歪招這一點,直秀才在櫻田門一事上置身事外,既沒透過小慄提醒,也沒獻上啥短鐵銃、新式馬車之類的。

當然了,因為直秀亂入,櫻田門之變能不能發生還是兩回事,但直秀這種態度,無疑代表了對井伊治政的不認可。

撿知道的、能說的,秀念和尚與江木繁太郎議論了個痛快,之後他開始旁敲側擊問起備後福山藩的日後打算。

可想到,熱衷政事的江木卻兩手一攤,“本家不過是水波逐流罷了,能安定一方就是萬幸。”

秀念也不好說啥,只能暗戳戳地想,“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有你們坐不住的時候。”

可當時和尚可沒料到,幕末風暴裡人心詭譎,等江木隨著大殿阿部再出山的時候,這雙方是敵是友?大潮洶湧,未來誰能完全預料得到呢。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食物鏈頂端的猛獸宇宙級寵愛我真不是魔神我有一座天地當鋪諸天新時代女配她天生好命劍仙三千萬都市國術女神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相關推薦
三國外掛系統海賊之黑伯爵混世農民之無雙奶爸我和白富美的荒野求生闢道立心穿成前任叔叔的掌心嬌網遊之最強傳說我真的是戰士飛越泡沫時代我家師父超兇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