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海上升明帝

第599章 舊時王謝
上章 目錄 下章

海上升明帝第599章 舊時王謝

“元末之時,山東災荒不斷,兵禍連年,人口所剩無已,倖存之人自稱漏戶,漏殺之戶也。”

淄川縣般陽書院。

本地士紳官吏,與駐紮軍隊,一起在這裡為般陽書院重新開學慶祝。

書院山長是從奉天來的,祖籍淄川後來因做官遷去南京,如今再回來,也是諸多感慨。

提起淄川歷史,更是嘆氣連連。

“大明開國,到嘉靖年間,我淄川僅中六名進士。”

相傳,當年明軍北伐,在山東大戰,甚至有朱元章血洗山東的傳說,建國不久,朱棣靖難,山東再成戰場。

甚至因為戰亂災荒,永樂朝淄川還發生了唐賽兒起義。

明初對山東六次移民屯田補充,以恢復山東。

到萬曆時,朝廷統計,淄川有丁口一萬七千四百餘,也就在萬曆朝時,淄川經過二百多年恢復,才達到一個不錯的峰值。崇禎戰亂,丁口又損失了幾千。

淄川有六大望族,東王西畢,南孫北韓,中高張。

嘉靖萬曆兩朝,淄川考取了二十二名進士,其中六大家族就佔了十三個。

崇禎年間,張至發還入閣成了大學士,兩年後為首輔。

由弘治起淄川慢慢的興盛起來,原本是夯土城的淄川,在弘治、嘉靖、萬曆三次加修。

包磚,加磚垛,加甕城,崇禎九年還升級為石城,城高三丈二,基廣六尺,周圍八里,城外護城壕深一丈五、寬一丈。

四門還加築炮臺,儲火藥。

張至發致仕歸鄉後,還發動集資,建窩鋪一百二十二座,敵臺十三座,空心樓十一座。

淄川成了鐵打的淄川。

崇禎末,甚至擋住了上萬闖賊的攻城。

可後來面對清軍南下,這座鐵城卻不戰而降。

在孫之獬的張羅下,淄川王家的王鰲永,曾任崇禎通州巡撫、鄖陽巡撫的他也同意降清,在他們的積極動作下,最後鐵城降清,由此被清佔領。

孫之獬、王鰲永、韓源甚至還因獻家鄉城池有功,而得到韃子的賞識信任,王鰲永以戶部侍郎兼工部侍郎銜,奉旨招撫河南、山東。而孫之獬奉旨招撫江西,韓源也晉吏部給事中。

不過後來王鰲永在山東,因青州之變,被李自成禆將趙應元趁機假降,佔領青州,將這漢奸擒殺。死後韃子贈其戶部尚書,其子王樛被授騎都尉世職,入漢軍鑲藍旗,成了韃子奴才。

曾經的淄川六大名門,王畢孫韓高張,孫韓兩族上次被謝遷在三臺山一鍋端了,直接算是滅門了,剩下一群小閹人,連著婦女送去了臺灣流放。

而剩下的四大族,王氏因為出了王鰲永這麼個大漢奸,尤其是還入旗,自然也是被收拾。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溫虎仍是讓謝遷出面,把王氏也連根拔起,歷數諸多罪名,將他們抄家,好在沒再如孫韓兩家那般滅門,卻也落得個舉族流放臺灣的下場。

張家則因為跟丁可澤有仇怨,遭到丁可澤毀滅性打擊,最後雖然得溫虎顧鹹受等保下,可也已經徹底的落敗了,錢糧產業幾乎盡失。

也就剩下高畢二族,因為極為識相配合,這才逃過一劫。

但補繳、清退、捐獻等一連串下來,兩族也是元氣大傷,現在溫馴的跟個小貓咪一樣了。

就連顧鹹受本來想讓月莊高氏出來當這書院山長,他們都連忙推辭。

月莊高氏,在嘉靖年間出了個高汝登,有名的樂善好施好名聲,有田四千畝,一生捐資建了三座橋,般若書院以及縣學等他也數次修建,大災時,更是放糧救災活人無數,他八十歲去世時,五百裡內都罷市哀悼,鄉民們感恩,還特在城東立祠祭祀,現在還在。

其子高舉後中進士,官至浙江巡撫。

高舉四子,長子高所蘊舉人,娶兵部尚書新城王象乾之女。高所蘊二子高韋高珩,崇禎十二年,兄弟同中舉人,高韋還是解元。

所蘊的兄弟所學所養等,也都是舉人出身,官至兵備道、光祿寺丞等。

不過高家雖然這些年確實人才輩出,但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他們跟孫王韓幾家一樣,站錯了隊。

他們居然覺得韃子入關後,能得天下。

高韋居然在去年跑去北京參加科舉,還中了進士,授河間府推官,然後今年初就被土國寶給俘虜了,老家又接著被大明光復了,高珩崇禎十六年中的進士,然後甲申國變時逃回老家。

結果後來又跟著孫之獬他們去北京朝韃子,授了個翰林檢討。

他的堂弟高玶也是去年參加韃子山東科舉中的舉人,另一個兄弟高琭去年一起參加鄉試不中。

高家唯一算是運氣好站對了隊的是高理,早年科舉不順,便乾脆棄學從商,遷居青州日照,創辦商號,擁有商船,事業有成,然後明軍北上時,日照為明軍光復後,他倒是順應時勢,馬上歸附,還捐銀助餉,成了朝廷表揚的義商。

這兩年依託大明,藉著山東航線的興盛,倒也是生意越發興隆,也成了日照有名的富商。

相比起來,淄川高家卻都站錯了隊。

其實不僅是高氏,六大族幾乎都站錯了。

比如說高韋的岳父,是張至發的長子,舉人張泰來,雖然父親是崇禎首輔,可在韃子南下之時,雖然自己沒去北京,卻也拿出金銀等讓孫之獬等代進貢清帝。

他叔發張中發,是有名的書法大家,結果也給韃子皇帝寫了數幅字進獻。

正是因為這些,所以般若書院重開,高畢雖倖存,卻根本不敢接這山長之位。

以前般陽書院,歷任山長基本上都是他們六大家的人,裡面的學生,也多是六大家族及親戚子弟,他們在這裡讀書制文,研習八股,也確實走出了二十多個本地進士,和幾十個外縣進士,以及無數舉人秀才。

這在淄川,那是真正的第一學府。

但現在重新開學後,原來的學生卻少了大半,孫王韓張四族的子弟,幾乎沒了身影。

高畢兩家,也是低調許多。

書院招收了大量新學生,連山長都是家裡早年從淄川遷往南京定居數代的。

新生裡,甚至出現了謝遷、丁可澤的子侄,還有一些小戶,甚至商賈之家,以往根本沒資格來這裡讀書,現在卻都堂而皇之的站在了書院裡。

時代變了。

高張畢三家的那些本地名流士紳,此時站在那裡誠惶誠恐,哪還有過去那種本地高門名流的風範。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我真不是魔神諸天新時代劍仙三千萬宇宙級寵愛都市國術女神女配她天生好命特種兵之戰狼崛起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本书作者其他书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從 貞觀俗人 隋唐大猛士 晚唐 明末稱雄 隋末 逍遙小地主 唐朝好地主 重返大隋
相關推薦
重生之大工程師美漫之驅魔神探靈氣復甦:讓你代管沒讓你灌頂啊武道丹尊都市逍遙醫仙超級黑卡黑卡使徒打爆星空全民領主:我無限更換兵種人性禁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