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回到明朝當太后

249、議禮
上章 目錄 下章

回到明朝當太后249、議禮

人多了,就很熱鬧,除了看戲,自己也要上場打嘴仗。

何況這個題目是汪舜華自己提出來的:商量文廟和歷史帝王廟的祭祀。

天朝自詡禮儀之邦。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透過議禮,重新確定規範,昭示決心,建立權威,是歷朝歷代都必不可少的程式。

此次議禮的核心,是文廟和帝王廟的祭享,無關帝系傳承,因此話題不算敏感。

雖然免不了唇槍舌戰,但總的來說,還算和風細雨。

汪舜華想恢復周公在文廟的地位。

文廟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孔子逝世,魯哀公將其生前所居住的三間屋設為廟;漢朝儒家學說上升至官方思想,祭孔行為開始擴充套件到天子,全國各地亦開始興建文廟。

但自古以來,文廟祭祀物件並不只針對孔子,還有周公。在唐朝以前拜周公為先聖,坐文廟以南,孔子為先師,坐文廟以東。只是到唐玄宗年間,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時期主政以及其後代在周厲王出奔後的周召共和,下令取消周公文廟供奉的資格,改以孔子為主。

汪舜華自然不可能買他的賬,你要是早死20年我還敬你是個明君,寵妾滅妻一日殺三子搶兒媳婦臨了高臺跳水還好意思藐視周公?

但是擺在她面前的不僅有唐玄宗,還有明太宗。

周公之所以受到尊崇,除了他在典章制度上的卓越貢獻,還因為他出眾的人品,尤其輔佐成王的功勳。

當年靖難之役,太宗打著“清君側”的口號起兵,宣揚自己要周公輔成王。但是,當奪佔南京後,他並沒有效仿周公,而是自己當了皇帝。

方孝孺有關“成王安在”的詰問存疑,但“周公輔成王”卻為太宗的隱痛。於是周公被從廟中移出,另祀於文華殿之東室。

雖然相隔三千年,汪舜華對周公的品行和功績還是由衷的欽佩,何況她輔佐幼君,何況沒有“恐懼流言”的感嘆?

還有一個更現實的考慮就是皇帝已經成人,但她仍然沒有還政,朝野上下流言蜚語不斷,在這個時候,尊奉周公,既是安撫,也是宣誓:她只是效仿周公輔佐而已,等到皇帝成熟,自然歸政。

因此十月初,舉行廷議,最終決定恢復舊制,尊周公為“至德元聖”。

周公不僅是孔孟的偶像,也得到歷代君臣的推崇,賈誼就曾經指出:“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韓愈則提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統序。

因此,尊奉周公,沒人敢置喙;何況這對太后來說,也是警鐘。

與此同時,孔子的尊號也要重新討論。

早在魯哀公年間,孔子被尊為尼父;後來被歷朝皇帝加了各種尊稱,從褒成宣尼公、褒尊侯、鄒國公、文宣王,一直到元成宗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朝開國以後,還沒有對孔子進行進行另外的追封,一般稱為先師;直到嘉靖九年,追封為至聖先師。

現在汪舜華和群臣商議:“開國百年,應該重新明確孔子的待遇,以撫慰天下人心;但是稱王名不正言不順,應去王號,改稱‘大成先師’。”

大成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孟子的原話,任誰都不敢挑毛病。

文廟同時尊奉周公和孔子。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至少評價的時候如此。

孟子仍為亞聖。

然後是帝王廟的祭享人員。

太祖確定祭祀的帝王是16位,包括三皇五帝、夏禹、商湯、周武王姬發、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歷史上順治定都北京後定為25位。後來幾經調整,確定帝王為188位。

帝王廟居然連秦始皇漢武帝都沒有,這兩位加上唐太宗才真有資格號稱千古一帝好嗎?

——但前面幾位不說,後面的漢高祖、光武帝也不能請出去,一個是真正的天寶,老天爺的親兒子;一個是位面之子,得罪不起。

這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加上就行,另外還得加上隋文帝,雖然是實在摳,但是在制度建立方面居功至偉;他的兒子就算了,煬帝也好明帝也罷,說得再好,也是亡國之君;武則天也算了,汪舜華不想落人話柄。

這當然招到了文臣的堅決反對,章綸以下,聲淚俱下的聲討著秦皇漢武的兇殘暴虐,恐怕把他們供進廟裡,後人也跟著學,帶來亡國的慘禍。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商輅就站出來:“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漢武驕奢,國祚幾絕。皆不足後世法!”

汪舜華擺手:“秦始皇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溝通水系。此後百代皆行秦法,自是千古一帝。沒有秦始皇的帝王廟,怎堪稱為帝王廟?”

她頓了頓,看著下面的文臣:“我們是什麼人?”

群臣摸不著頭腦,只好說自己是大明子民;獨武英殿大學士李賢站出來:“臣是漢人。”

汪舜華含笑:“說的不錯,這漢人不就是漢朝那裡來的嗎?沒有漢武帝的赫赫武功,漢朝還是漢朝嗎?我等又怎能稱為漢人?倘若漢武帝不能入廟享受祭祀,那麼我等皆要愧為漢人矣。”

她語氣不容置喙:“自古有一朝天子,有百代天子。此非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而誰?”

下面面面相覷。

如果說秦皇漢武大家還勉強可以接受——有過,但是人家的功勞是擺在那裡的;另外一個遭遇反對的就是元世祖。

禮部、太常寺和翰林院官員先後上書,要求罷黜元世祖的神位。

汪舜華沉吟了很久:“太祖皇帝已經認可了元朝的正統,就沒必要掀翻,否則還要真追溯到宋朝那裡?”

既然元朝必須要有一個代表,那就只能是元世祖了。

另外還有一個人必須加上:周文王。

群臣對此沒有任何異言,反而積極支持,所謂“法上古聖賢之君、效三代之法”,周文王就是其一。雖然未必適應這個時代,但是道德的大旗是一定要樹立的。

也有一位被請出了帝王廟:宋太祖趙匡胤。

汪舜華對宋朝很不感冒,說得再好,那個“慫”字就受不了,尤其文臣經常拿著宋朝重文輕武不殺讀書人舉例子甚至以古非今,讓她不勝耐煩,而宋朝這種性格,無疑根子上就在宋太祖那裡;尤其現在作為太后,宋太祖黃袍加身的故事是很犯忌諱的——把他供在廟裡,下面會不會有樣學樣,看著我們孤兒寡母好欺負,就來個宮廷政變?

正因為如此,帝王廟的事情拖了十年,直到她徹底掌控了朝局,皇帝也已經長大,這才提上了議事日程;百官也覺得給皇帝樹立一個典型很好,於是沒有反對。

但是現在,汪舜華對宋太祖還是沒有好感,堅持要將他趕出去。

太后要堅持,大家也就沒有反對,畢竟“黃袍加身”實在太敏感,雖然隋文帝楊堅上位的方式也不光彩,好歹還可以說皇帝無道,再說隋文帝統一了天下,結束了南北朝四百年的紛爭,光大了漢族,在民族主義甚囂塵上外加改革全面推進的當下還是值得敬仰的;宋朝是真的從頭到尾割據一方,加上靖康之變時刻刺激著大家,自然沒人來爭一口氣。

可能的話,汪舜華甚至不想給趙家在帝王廟裡留牌位,被群臣唸叨還是一回事,萬一後代皇帝患上軟骨病學靖康三傻,丟不起這個臉。

但明朝畢竟奉宋朝為正統,太祖當年可是高喊著“日月重開大宋天”的,因此宋朝至少還得有個代表。

群臣據理力爭:元世宗都供奉了,趙宋不能沒人。

他們幾乎眾口一詞的推薦了宋仁宗,李賢就認為:“宋之英主,無出仁宗。夏辣懷奸挾詐,孤負任使則罷之;呂夷簡痛改前非,力圖後效則包容之;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抱才氣有重望,則不次摺之。故能北御契丹,西臣元昊,而慶曆、嘉佑之治號為太平,未聞一任一疑可以成天下之事也。”

商輅也稱頌:“仁宗一朝,鉅公輩出,尤千載一時也。”

彭時也讚歎:“仁宗之稱盛治,至於今而聞者羨之。帝躬慈儉之德,而宰執臺諫侍從之臣,皆所謂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但是汪舜華沒有同意,很簡單:“宋仁宗好虛名而不務實。這個‘仁’,到底是仁柔易治,還是明主之仁?任用范仲淹卻不能鼎力支持,導致慶曆新政無果而終。執政三十年,兩府大臣換了四十餘人,都是屢進屢退。大臣剛被攻訐就換人,互相攻擊就都罷免。這樣朝令夕改,反覆無常,讓朝野無所適從,什麼事也辦不成。”

宋仁宗脾氣好,固然難得,但是變革時代,需要的是雄才大略的君主,退一步也是蕭規曹隨、恪守陳法的君主,而不是無為而治。

一旦把宋仁宗請進歷代帝王廟,成了後代帝王的楷模,估計以後稍微有點什麼事,就能把他搬出來,勸太后皇帝寬容忍讓,或者讓大臣避嫌辭職,甚至搬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古訓來,那以後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了。

群臣相互看了一眼,還想說服太后。

汪舜華冷笑:“仁宗一朝,確實人才濟濟。文有范仲淹、包拯、呂夷簡、富弼、蘇洵、蘇軾、蘇轍,武有韓琦、狄青,還有張先、柳永、晏殊、宋庠、宋祁、梅堯臣、蘇舜欽、歐陽修、蔡襄,科學上有畢昇、沈括、蘇頌。他若真的知人善任,凌煙閣都夠了!結果呢,慶曆新政無果而終,朝堂上黨爭愈演愈烈,對外戰事頻頻失利,邊塞百姓慘遭蹂躪,這是誰的過錯?”

她往後一仰:“宋仁宗脾氣好,性格好,值得皇帝學習;但是把他供奉在帝王廟接受頂禮膜拜,沒必要。我不希望皇帝跟他一樣優柔寡斷無為而治,而是能夠奮發有為光大祖宗基業。”

皇帝由不得往後瞧了一眼。

最後還是於謙咳了一聲:“臣以為南宋孝宗聰明英毅,平反岳飛冤案,銳意收復中原;加強集權,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汙,勸課農桑,開創乾淳之治,卓然為南渡諸帝之首,可為後世之法。”

汪舜華點頭。

聖人和帝王的爭議不小,后妃那裡的爭論更大。

帝王廟要新增后妃的陪享,這算是很有時代特色。當然數量不多,和前殿的明君們差不多,有一定關係,但不完全對應,至少秦始皇的皇后查無此人。

偏偏就是在這裡引發了爭論。

焦點也很集中,就是女媧。

女媧“大地之母”的身份不容置疑,只是到底在帝王殿受享,還是在后妃殿裡受享的問題。

主要是女媧的地位不太穩定。作為創世神,化生萬物,她有時在三皇之上,有時在三皇之內,有時在三皇之下,《尚書》把伏羲、神農、黃帝作為三皇以後,受到主流社會的認可。唐宋以後,出於攻擊武則天等當政后妃的需要,她受到不小的貶斥,甚至在明朝的《封神演義》中成為心胸狹窄出爾反爾的終極大boss。

汪舜華自然很不爽,都是傳說,憑什麼受傷的是女媧,其他三皇五帝不見你們去顛倒?就因為她是女人,女人就活該被欺負?按照傳說,如果沒有女媧,還不知道有沒有人類;沒有嫘祖,大家都光著屁股;沒有婦好,又沒有後來的中華文明,都問號呢——可惜,現在甲骨文還沒有發掘,歷代典籍中並沒有關於她的記載,明朝人也就不知道還有這麼一位偉大女性的存在,汪舜華也不可能說“我知道商朝有這麼個神人”,所以只能先欠著了。

因此,此前汪舜華強烈要求女媧和伏羲、炎黃二帝一起在崇聖殿接受香火,但是群臣反對,最後還是李賢出來說:“陰陽合順,道術合生。女媧雖是三皇之一,也是大地之母,理應在崇德殿接受香火。”

汪舜華這才答應了,不過正式明確了三皇五帝的說法。

陪祀的嫘祖,黃帝的元妃;另外一位陪祀聽訞,炎帝的獨偶,都是傑出的發明家。

夏禹之妻塗山氏、商朝始母簡狄都要供奉,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太姒,自然也在其中。

汪舜華其實很同情也很理解呂后,被踩踏多年的總爆發,但最後做得太過分了,政治家必須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面子上的工作一定要到位,你哪怕賜酒賜白綾都行,偏偏虐殺,還讓皇帝和大臣去參觀,還把自己的兒子嚇得半死,反人類了,沒辦法請進去。

文帝竇皇後名氣很響,景帝王皇后宮鬥能手,但是這種場合,還是不夠的,尤其竇太后反對儒家,又在武帝初年把持朝政,被士大夫們好一陣批;衛子夫雖然遭遇不幸,但確實品行出眾,又有兩個超級外掛,順利成為第一位皇后;後面是光武帝皇后陰麗華,帶著兒媳明德馬皇後;孫媳和熹皇后鄧綏其實政治才能相當突出,興滅國,繼絕世,但她為了專政不惜廢長立幼,甚至立出生百餘日的嬰兒為帝,不僅讓家族遭遇滅頂之災,也為東漢覆滅埋下了伏筆;北魏馮太後跟她差不多一樣,更過分的是差點想謀殺孫子孝文帝。群臣自然是要做文章的,汪舜華在這種時候絕對不能犯政治錯誤,因此兩人很遺憾的落榜。

唐高祖李淵的太穆皇後竇氏其實早在建國前就去世,是追封的,但她確實賢德出眾,兒媳婦就是唐太宗長孫皇后,歷代皇后的典範,更不用說;懿安郭皇後歷經七朝,從王妃到貴妃到太后、太皇太后,極盡尊貴,只是據說她老公憲宗的死跟她脫不開關係,因此遺憾止步;倒是唐玄宗王皇後,還是糟糠妻敵不過狐狸精的老故事,偏偏沒有像唐高宗王皇後那樣作死,而是很老實的當著賢妻,可惜就這樣還是悲催了,更悲催的是敵人還是和李家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武家的後人,然而風流天子風流天子彷彿忘了祖父曾經犯過的錯誤,色令智昏,納為寵妃,廢了皇后,甚至一日殺三子;可惜薄情郎就是薄情郎,哪怕吹成情聖他還是個渣,武惠妃一死,她的兒媳婦楊玉環很快取代她的位置,甚至贏得“不重生男重生女”的童謠。

汪舜華很是感嘆,真是“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曾經的患難相隨在皇帝眼裡算什麼?你掏心掏肺生死無悔,陪他坐享尊榮的卻換成了年輕貌美的小妖精,哪怕出身風塵,或是死敵的後人,甚至是兒媳婦。

都在傳唱生離死別的愛情,彷彿真的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可是誰還記得有個王皇後?難道真的顏值才是正義,黃臉婆不配有姓名?

汪舜華有時會慶幸景帝走的早,否則一旦英宗死了,用不著她了,是不是她也會被棄若弊履?

畢竟他是皇帝,面臨的誘惑太多了。

漢唐都有三位皇后入選,宋朝也有宋欽宗趙桓仁懷皇后朱璉和宋度宗趙禥的楊淑妃。朱皇後在靖康之變後被俘,被押解到北方。金人強迫帝後行牽羊禮,而後又命賜浴,她不甘受辱,投水自盡。

南宋德祐二年,元軍進入臨安。謝太後率百官投降;亡夫的楊淑妃則帶著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及部分大臣南下繼續抗戰。崖山海戰後,丞相陸秀夫抱著趙昺投海自盡。楊淑妃聞報,自知復興無望,投海自殺殉國。

現在正在鞭撻宋朝的苟安政策,因此無論是劉娥還是曹皇后或者高滔滔都受了連累,遺憾止步,倒是宋朝的死對頭蕭太后順利晉級,畢竟元朝都能進,遼國進去一下也不是什麼大事。

當然真正的理由是,群臣對這幾位執政太后都不爽,堅決反對;劉娥搶別人的兒子,還穿著袞冕去太廟,實在太敏感;而不管是曹皇后還是高滔滔,在政治上都是保守派。汪舜華表揚了王安石,自然也就壓制了兩位同性。

陪享的功臣反對聲同樣很不小。長孫無忌雖然說是冤死,但他也曾經坑過吳王李恪,自己苦心扶立的高宗又斷送了江山,自然遭受了不小的反對。汪舜華考慮到他是唐太宗欽定的凌煙閣第一功臣,編撰了《唐律疏議》,反對太宗晚年分封,確實有功於家國,而且又是反對武則天上位被害的,為了平息輿論,同意他入廟;當然,內心深處,她未嘗不羨慕唐高宗能有長孫無忌這樣的舅舅,不但能苦心孤詣的操持國事,還能忠心耿耿為自己策劃,剪除任何可能威脅到帝位的隱患;都不用自己操心,更不用自己動手。

如果當年朝廷能有這樣的心腹之臣,她會輕鬆很多;甚至可以說,如果景帝身邊有這樣的人,可能歷史完全不同。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寵愛的永遠有恃無恐。

王安石歷來不得文人喜歡,但是這次因為改革,對他倒是多了理解;尤其汪舜華深受網上影響,覺得這人真是跨越了時代的天才,因此把他請了進去;當然還包括他的死對頭司馬光,汪舜華其實對他不感冒,但他人品高潔,為了安撫舊黨,就讓他進去了。

反對聲更大的是桑弘羊。他是漢武帝的顧命大臣之一,最後卻因捲入燕王劉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謀反事件被殺。長孫無忌的冤,大家都知道;但是桑弘羊說他謀反,似乎又不算冤枉。汪舜華考慮到此人是歷史上著名的理財專家,鹽鐵官營的首倡者,而且先後推行算緡、告緡、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幣制改革、酒榷等經濟政策,不僅為武帝繼續推行文治武功事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對後代經濟政策影響甚巨,甚至自己的改革也要到他那裡去找對策,因此讓他進去了。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我真不是魔神女配她天生好命諸天新時代特種兵之戰狼崛起宇宙級寵愛食物鏈頂端的猛獸都市國術女神劍仙三千萬
相關推薦
酒劍仙:雨夜宿醉,一劍震天下大唐,我孃胎修煉被李二發現了大唐:李二,你在教我做事?穿越從遮天開始我修了個假仙都市醫神狂婿犯罪現場閱讀器最不完美犯罪帶著一艘戰艦,來到了月球星球掌控系統從月球開始稱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