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九鼎風雲志

第一百六十五章 四後臨朝豈為常
上章 目錄 下章

九鼎風雲志第一百六十五章 四後臨朝豈為常

朝堂之上,風雨欲來。

隨著王巨君黯然退場,天子愈發覺得無事不可為,連線幾輪大刀闊斧的朝臣更迭,連若虛先生都被除了大夫,止餘一個太常博士,去太學教書去了。總算楊熙官小職卑、名聲不顯,仍在尚書署做事,但尚書令卻從王昀換成了天子的親信唐林。

所以如今朝上炙手可熱的重臣,大多出自天子母族的丁、傅兩家,再加上董賢的董家,直讓世人皆嘆曰:“扶桑木,斷根莖,忠義走,佞幸興。”

這話的意思是,忠義之臣被趕出朝堂,佞幸便大行其道,正如那扶桑木斷了根莖,恐怕離傾倒也不遠了。不過總算朝上還有柱國五臣,勉強撐著朝堂威儀,讓那朝綱不致混亂。

是哪五臣,能稱柱國?

第一位自然是丞相孔光。孔光在孝成皇帝之時為御史大夫,又因繼嗣事與當時的丞相翟方進不合,因故被謫。去年在改元前夕,皇帝因相位空缺,又想起他來,將他擢為丞相。

孔光年事已高,又在朝堂載沉載浮,雖然為人忠直,但終於也變得謹小慎微起來,在朝堂之上不敢與天子外家相抗。

第二位是大司空何武。這大司空一職便是原來的御史大夫,當年孔光被貶,孝成皇帝聽信何武的建議,將這御史大夫值司恢復為三公原本的官銜,改稱“大司空”的名號,增加俸祿和列侯封賜。他自己也在這之後不久,被先帝封為大司空,封為紀鄉侯,可以說是湊巧至極。

這何武為人公道正直,族中兄弟倚借他的威勢不納賦稅,何武便親自前往勸說,讓他們與一般民眾一般繳稅,鄉里眾人都很佩服。他為官功績也頗不俗,先後任揚州刺史、沛郡太守,也是秉公無私,善於引薦賢士,是誰都挑不出毛病的賢臣。

第三位便是新任大司馬師丹。在王巨君告病之後,天子便迫不及待地將自己的先生師丹拔擢為大司馬。但這師丹雖是天子之師,但他歷光祿大夫、光祿勳、侍中,曾經也是很受孝成皇帝尊重的大臣,是以雖與天子有這般關係,也無人能夠質疑他的德行和才幹,仍將他當作柱國之臣來看待。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第四位是左將軍彭宣,此人是一位儒臣,師從大儒張禹,研習《易》之成就,海內屈指可數。他曾在太學做博士,被東平王劉雲看重,延請做了東平太傅,也就是劉信的老師。後來歷任太原太守、右扶風、廷尉,大司農、右將軍,新帝即位後,右將軍一職由師丹兼任,彭宣被遷為左將軍、關內侯,亦是朝上數得著的重臣。

第五位自然便是為新帝即位出謀劃策,操碎了心的劉歆劉子駿了。因為要逼天子的名諱,他此時已經改名為劉秀。他少年聰敏,才學與王莽王巨君並稱當世,但一直屈居天祿閣內編書,直到先帝駕崩前的一年當中,才讓他抓住機會,得禹鼎,扶定陶,聯百家,雖然名聲不顯於外,但可謂扶龍直上,一飛沖天,此刻已官至光祿大夫,顯赫至極。

當然,也無人敢質疑他的才學能力,單說他與其父編纂《七略》,一人推演出一部曆法,便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偉業,讓人瞠目結舌,稱為柱國之臣,絲毫也不為過。

雖然彼時這五人也不是一黨,有儒臣,有宗室,還有帝黨,但此時外戚勢大,更盛王氏把持朝政之時,這五人也不得不放下門戶成見,聯合起來,為這朝堂撐起一腔耿骨。

有這五人仍在,朝堂之上便仍有仗義執

言之臣!

但是世人都明白,這些重臣之所以還在其位,只不過是天子暫時還動不得他們,否則以天子外家的盛勢,哪容這些要職流失在外人手中?

天子也知曉,只要這些老臣仍在,自己想要為母親和祖母加尊號正名之舉,就永遠不可能實現。

天子有憂,必然有人解憂,天子想要借事免掉直臣,自然便有佞臣前來湊趣。待詔夏賀良探得天子心跡,忽有一日檢舉一事,事關那大司空何武的陰私。原來何武早年喪母,父親再娶一位後母,居住在紀鄉郡中。何武就任大司空後,卻遲遲沒有迎接這位後母來到長安一同居住。這原也不是什麼大事,但是既被有心之人檢舉,就變成了“何武事親不篤”的罪名。

大漢以孝悌治天下,何武身為三公之尊,卻不孝後母,說出去可確實不太好聽。天子正煩這何武有事必奏,讓其束手束腳,此刻得了這條檢舉,頓時大喜過望,下詔以何武不孝,將其免官就國。

其實這何武也是冤枉,他早先便遣屬吏去郡國迎接後母,但適逢孝成皇帝駕崩,屬吏害怕社稷動盪之際,路上有人打劫作亂,是以遲遲不敢出發歸還,以至於耽誤至此,讓人拿住把柄。但是何武如何不知,天子只是想找個理由貶謫自己罷了,這些理由,也沒必要分說。

何武既去,大司空一職空缺,天子便讓太傅師丹就任大司空,騰出來的大司馬一職,便讓傅太后的堂弟傅喜,也就是自己的遠房舅舅擔任,滿朝文武無人敢言。

三公之位,柱國之臣,就這麼輕輕巧巧換了一位,朝中不是外戚一黨的臣子無不心膽俱寒,但那些佞幸小人卻看到了機會,欲圖自己富貴,偏又設法討好,紛紛揣摩聖意,對剩餘幾位老臣大肆攻訐。

於是左將軍彭宣也被人找到軟肋,道他在東平王處做過官兒,算是諸侯國人。按照成例,諸侯國人不能在宮中值宿、擔任警衛,更不能擔任將軍等主管兵馬的重要位置。

當然,只要天子不深究,這倒也無所謂了。可是前一段時間,彭宣的兒子彭輿娶了淮陽王的女兒,兩方結為親家,若再繼續呆在左將軍之位,可真是犯了忌諱。

你是藩王的親家,又做了領兵的將軍,萬一有了反心,卻要如之奈何?

於是天子便順理成章下詔,除了彭宣的左將軍印綬,讓他以關內侯的身份歸家去了。

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第三個遭到免官的,竟正是天子的太傅,新就任大司空的師丹!

卻說這師丹是天子老師,如何敗亡得如此快法?

原來這師丹也是一位錚臣,此前董宏提議要為定陶王后、王太后上尊號,他不顧師與天子的師徒之義,竟帶頭反對,直言駁斥,讓天子都啞口無言,降階謝罪。早在那時,天子便在心中凝了一個疙瘩。

現今天子偏向母族之意盡顯,立刻便有郎中冷褒、黃門郎段猶二人奏言,請去除恭皇后、供皇太后的定陶藩國之號,為恭皇也就是天子的生父,在京師立廟。天子固然願意,朝上群臣也無異議,但偏偏有那麼幾人,直言不合宗廟規矩,不肯順從!

這三人,便是師丹、傅喜和孔光!

師丹是天子的老師,傅喜是天子的舅舅,孔光早已謹小慎微,不敢行差踏錯,但到頭來提出異議的,竟然是他們三個!

朝堂之上自有耿骨,不管他們是什麼身

份,首先都是大漢之臣!

傅太后大怒欲狂,逼著天子獨斷專行,但這些重臣所議甚正,未便違反。三人之中,數這師丹最為敢言,天子便想著如何武一般,找個因由將這個先生免了官才罷。

不幾日後,師丹寫疏奏事,那屬吏抄寫書稿,傳給了外人觀看。孔鄉侯傅宴得知此事,上疏稱師丹擅自將給天子的奏疏傳給外人觀看,是大不敬。天子得此奏疏心中快慰,立刻將此案發交廷尉查辦,做實了大不敬的罪名。

天子不念師徒之義,下詔將師丹免官奪爵,直接算是廢為平民,其狠心程度,讓百官為之膽寒,還是尚書令上疏為其求情,說奪爵之舉過重,會讓世人以為天子苛厲,天子這才重新賜爵師丹為關內侯,令其回家養老。

然後大司空一職便又空缺,那孔鄉侯傅宴趁機舉薦一人,充任大司空。

他舉薦的這人名叫朱博,這朱博也是前朝大臣,是武將出身,一路做到光祿大夫,很有一些為官的法子,每在一地,便將一地的吏治整頓得齊齊整整,如臂使指。但此人功名心重,與傅宴交好也是為了功名利祿,若是推舉他為大司空,還不是唯天子之命是從?

果不其然,朱博就任大司空後,每每面見天子,必言丞相孔光志在自守,不能憂國,又道大司馬傅喜阿黨大臣,無益政治。天子聽信朱博之言,悍然將傅喜、孔光先後免官,拜朱博為丞相,讓母舅丁明為大司馬衛將軍,又罷了大司空的官職,恢復為御史大夫,讓一名近臣趙玄充任。

至此半年時間之內,天子竟將三公更替一遍,甚至連自己的太傅師丹、母舅傅喜都貶回家中!

當此之時,再無人敢於與天子硬項,天子遂下詔將生父定陶恭皇的名號去除“定陶”二字,立廟京師,如太廟一般規格祭祀。

既然恭皇名號一改,那定陶恭皇后、恭皇太后的名號便可隨之而改。

經過眾臣廷議,最終定下尊號,以恭皇后丁氏為帝太后,恭皇太后傅氏為帝太太後,按照二人所居宮室,帝太后稱中安宮,帝太太後稱永信宮,與王太皇太后、趙皇太后並稱四後,各置少府太僕,秩俸皆為中二千石。

四後臨朝!

這個結果一出,不僅是朝堂震驚,舉世都為之震動!

因為哪朝哪代,也沒聽說過有四個太后同時臨朝的荒誕之事啊!

此時五位柱國之臣當中,僅存光祿大夫劉子駿仍在朝堂,也是天子念他功績,才沒有將他也一併貶謫。他知道自己勢力孤單,便是反對,也只是將自己的前程功名搭上,卻沒法與那些佞幸小人抗衡,更無法改變天子的主意,只好鉗口不言。

他博學多才,長於命理玄學,知道這種大違天命的咄咄怪事,必然不可長久。也是考慮到此,他才選擇了冷眼旁觀,不聞不問。

果不其然,不久市上便傳開一則讖語,道是:“天有四日,曷其有常?”這意思便是說,天上出了四個太陽,難道是經常出現的事嗎?

這讖語傳開不久,那帝太后丁氏福薄,忽然染上重病,任是什麼名醫藥石全不管用,不過半月便一命嗚呼。

“四後”轉眼成了“三後”,空前絕後的“四後臨朝”只持續了很短一段時間,便告一段落。

一切荒誕,在史書的竹片上,也只是一句語焉不詳的記錄罷了。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諸天新時代劍仙三千萬女配她天生好命宇宙級寵愛我有一座天地當鋪都市國術女神食物鏈頂端的猛獸我真不是魔神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相關推薦
終極一班之汪誠終極一班之我是武屍平凡的城堡五代爭鼎定鼎大明我的女友總想讓我吃軟飯前女友又上門了我租來的女友過分可愛都市大高手都市靈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