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明朝當官那些年

第三十八章 法與道
上章 目錄 下章

明朝當官那些年第三十八章 法與道

“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陸近潛搖頭晃腦地被先生抽背,讓所有人刮目相看的是,他居然一口氣背了五六十句。

“天子適諸侯曰巡狩。”王夫子道。

“夫子,”陸近潛露出了一絲羞澀:“學生、學生只背到‘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那就繼續背。”王夫子看了他一眼,“還要通曉其中的意思。”

“是,學生明白。”陸近潛彷彿得到了鼓勵一般,激動地小雞啄米似的點頭。

不消王夫子今日對他和顏悅色,連陳都覺得陸近潛今日與昨日大不相同,還正在思考是不是自己昨日的一番話對他產生了影響,就見王夫子踱到他面前,冷冷道:“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

陳深吸一口氣站了起來:“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徵,澤梁無禁,罪人不孥。”他背得又流暢,又平順,眾人都聽得心曠神怡。

“耕者九一,”王夫子又問道:“何解?”

“指井田之制,一裡見方的土地有九百畝,劃成井字形,每井一百畝,周圍八家各一百畝,是私田;中間一百畝是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種。這樣它的稅率是九分抽一。”陳道。

“關市譏而不徵,”王夫子道:“何解?”

“譏者,稽查也,是說文王所設的集市只稽查而不徵稅。”陳沒有一絲停頓遲疑。

“上古、三代之時,聖賢在位,繼天立極,天下翕然稱治,”王夫子道:“當孔孟之時,聖賢不在其位,德與位分離,孔子因而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後世。堯舜先師之道,見於論語、尚書,而周文王治理岐山之道,就見於《梁惠王》二章,必以為後世之法。”

王夫子又諄諄道:“唐、虞以上之治,後世不可復也,略之可也;三代以下之治,後世不可法也,削之可也;惟三代之治可行,不徒好其名而必務得其實,不但好其末而必務求其本,則堯舜之聖可至,三代之盛可復矣。”

陳摸了摸鼻子,看到屋簷下一窩燕子撲稜著翅膀起飛了。

“怎麼,”王夫子一眼就看到了他的小動作:“你有話說?”

陳深吸了一口氣,話到嘴邊卻只好咽了下去。

上古三代之治是什麼,一句話就是託古改制而已。三代之治根本沒有辦法證實,只不過依孔子那個時代的記述罷了。而那個時代諸子百家都有理想依託,孔子尊周,墨子揚夏,老子崇上古無為而治。大家把理想中的社會形態說成是古代就有的,從古人那裡謀求自己學說的依據,好讓統治者施行自己的主張。

其實歸根結底都是宣揚自己那一套,找個最相近的東西套上去而已。每個人都要證明自己那一套才是最好的,於是你說周公如何英明,我就說堯舜如何高妙。但說來說去,你仔細看的話,大家的理論都有一個相同之處,他們吹捧的“先師聖賢”,都是在政治上有權,同時在道德思想上也有作為的人,政治上合法,道德上合理,聖賢與君師之位統一,即道與勢的統一,這就是諸子百家都希望達到的一個東西,他們都希望自己又有權又有德,當然得不到權的時候,他們就佔據道德上的制高點,以此來約束王權。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就是為啥孔孟天天說古代的聖賢如何如何,一直到現在,百官對著皇帝噴唾沫,也是古聖賢如何、你爹你爺爺你爺爺的爺爺如何如何,非此不能達到以“道統”約束“政統”的目的。

但這話肯定不能講出來,要不然陳還真的要名揚天下,成了“異端”中的“異端”了,畢竟此時泰州學派再是驚世駭俗,也只不過披著王學的皮偷偷摸摸提出了反對皇權的觀點,而陳這個說法要是出來了,那就是反對儒學的基本了,為了自己的小命著想,陳決定還是安分守己、裝愚守拙一點。

“學生在想……朱子曾說,三代之隆,其法寢備,然後王宮、國都以及閭巷,莫不有學。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則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陳一口氣道:“朱子說三代的學校有小學、大學之分,可是這是朱子對三代學校的想象,是他自己的理想。因為他是宋朝的人,宋朝的人,怎麼能知道三代的教育情況?”

“無知,”王夫子斥道:“朱子說的這話,源自《禮記》。”

“是,”陳不緊不慢道:“孔孟、諸子百家的所有著述之中,對於上古三代帝王如何治理國家、安撫百姓多有論述,可對三代的教育情況卻只有一句話,那就是‘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出自《孟子》。”

“孟子說,三代的教育機構分別是校、序、庠,而學的東西只有一個,那就是明人倫,”陳道:“明人倫就是知道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是誰,這就是學校的全部教育內容。朱子怎麼知道學校還要教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甚至還有教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呢?”

“又是一派胡言,”王夫子的山羊鬍子氣得一翹一翹地:“明人倫只是告訴你你爹孃是誰嗎?人倫是告訴你三綱五常的道理,告訴你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不就是仁義道德、修己治人之道嗎?”

“可是老子說,”陳道:“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如果這所學校裡教授的是仁義孝慈之道,那它就不是上古三代之時,如果是上古三代,就不會教授百姓仁義孝慈,因為上古三代還有大道,春秋才廢大道,而出仁義!”

“轟”地一聲,課堂喧鬧起來,眾學子豈見過這樣的辯難,頓時議論紛紛起來。

王夫子顯然也震驚住了,陳不等他回答,就道:“學生只是要說明一個道理,上古三代太過久遠,諸子百家那個時代,也無法盡知其貌。”

“周沿商制,商又承夏,”王夫子道:“由周窺夏,窺上古,則可知上古之治……”

“您是說周朝的一應制度,其實傳自夏商,又來源於上古嗎?”陳道:“好吧,從上古到周朝,大概也有一二千年的時間,這些構建和維持了上古、三代之治的制度,也持續了千年,為何突然到了春秋戰國,就禮崩樂壞,瓦釜雷鳴了呢?”

王夫子已經從震驚中平靜了下來,“那就聽你的道理,為何會有禮崩樂壞的情況出現?”

“答案其實就在孟子《梁惠王下》一章中,”陳舉起書本,道:“也就是剛才學生所背,先生抽查的那句話,‘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徵,澤梁無禁,罪人不孥’。”

“耕者九一,井田制也;仕者世祿,分封制也。”陳道:“井田制的規定一切土地屬於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層層分封給諸侯,諸侯將受封土地分賜給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賜其子弟和臣屬。周王對所封土地有予奪之權,即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可王臣有了土地,還要向周王承擔義務,要交納貢賦,要提供兵甲,漸漸地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有一天,人們發現‘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鋤夷斤,試諸壤土’,青銅可以鑄劍,鐵可以打造成農具,一耒一耜一銚,再配合用牛拉犁啟土,耕田的速度大大加快了,還方便了,”陳解釋地很淺顯易懂:“耕一畝地只要半天了,但耕田的奴隸是沒有自由的,剩下的半天,奴隸當然不會坐在那裡休息,那讓他們做什麼好呢?這些人只會耕田,其他手藝也不會。那麼只有用鐵犁牛耕再去開拓新的土地嘍,所以全國上下,出現了大量新開拓的土地。”

“這些新開拓出來的土地屬於誰?屬於周王嗎?”陳道:“並不是,他們屬於奴隸的主人,這種田也有名字,叫做私田。奴隸主瞞著公室不納稅,還可以自由買賣這些土地,而奴隸主為了招徠勞動人手為他們更多地開墾私田,就向民眾徵賦稅時使用小鬥,把糧食貸給民眾用大鬥來收買民心,漸漸地奴隸就不肯耕種公田了,從公室逃往私門。這或許就是老子說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吧。”

“其實從這個時候開始,井田制就廢了。”陳拍了拍自己的左腿:“周王的一條大腿斷了,從經濟基礎上出現了與周禮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周王室怎麼辦,周王室毫無辦法。所以有人將禮崩樂壞歸罪於商鞅變法,說變了先王、變了上古三代之法,他商鞅是天下的罪人,豈不是很可笑?在商鞅之前,井田制就名存實亡了,商鞅只不過是將它明示於律法上罷了。”

“至於分封制,最開始的時候周朝分封了八百諸侯,”陳道:“不過河洛一點地方,能分八百個大小諸侯,怎麼分?這大小諸侯其實就是城邑主罷了,城裡的人叫國人,城外的就叫野人,各個諸侯國打一打野人,順帶就拓寬了自己疆土,城邑多了,諸侯就從城邦國家變成了領土國家。”

“後來大家你打我我打你,大的吞併了小的,變得越來越強,土地也越來越多,周王室卻自始至終只有都城這麼一座城市,又哪裡能制止呢?”陳道:“從前周王要徵蠻夷,征伐之前在廟裡禮樂一番,然後出師,後來諸侯要打別的國家,也像模像樣禮樂一番,然後發兵,這就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過渡到自諸侯出的意思,禮崩樂壞就是分封制和井田制必然會走向的結果,所以正是井田制和分封制導致了周王室的滅亡,後世哀而鑑之,除了漢末王莽和本朝的方孝孺,再也沒有提出要復井田之制的,當然這兩個獨獨要復井田的人是什麼下場,大家都有目共睹。”

“夫子您說唐、虞以上之治,後世不可復也,三代以下之治,後世不可法也,惟三代之治可行,”陳就道:“三代之治,就是井田制和分封制,三代施行了千年然後滅亡,當今之世,不要說是千年,就是施行一天,都不可能。”

陳無法跟他們解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只能說:“百姓非上古之民,君王非上古之君,孔子提倡法文王之治,是很有道理的,可是一切制度都恢復周朝,卻不可能實現。所以孔子說‘取先王之法’,而到了孟子,他不說先王之法,他說的是‘守先王之道’。”

“這個‘法’和‘道’說的是什麼,”陳道:“法,是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作為帝王的時候,制定的一切規章制度。而道,是他們居君師之位,流傳下來的對天理、對人性的思想,他們提倡以人為本,愛惜百姓,他們輕徭薄賦,以安生民。所以一切的制度會改變,一切的禮樂會喪失,‘法’這個東西,五百年必有一大變,但不管怎麼變,都不會回到上古三代的‘法’;而從始至終不會改變的東西,就是上古帝王對天下的勵精圖治,對天命的敬畏,和對百姓的仁愛。我們學了四書五經,要致君王堯舜,是要輔佐帝王繼承這個思想,用來仁愛百姓,而不是讓君王去施行井田制和分封制這樣的‘法’,這都是捨本逐末。”

“世人只看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徵’這一句,就喊道,這就是周文王的法,這就是上古三代的法,我們就要復井田、復分封,然後一點工商稅都不能有,以此施行周文王的法,”陳道:“但他們卻沒有看到後面一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從周文王到現在,已經看不到井田了,但鰥寡孤獨廢疾者,卻從始至終沒有變過,文王從他們這裡,最先施行自己的仁政,而世人竟看不到文王在這四種百姓身上施的法,眼睛只盯住了耕者和世卿世祿,這怎麼能叫孔孟門徒、聖人弟子呢?”

“這就是學生昨天一晚上,通讀《梁惠王下》所得的領悟,”陳看著目瞪口呆的眾人,道:“不好其名而得其實,不好其末而求其本。以先人為法不錯,但不能事事以先人為法,而要辨明什麼是能繼承的道,什麼是該學習的法,如此才算是真正明悟了聖人的道理,將來致君堯舜,指日可待。”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我真不是魔神女配她天生好命都市國術女神諸天新時代特種兵之戰狼崛起劍仙三千萬宇宙級寵愛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相關推薦
天才萌寶:總裁爹地,真給力!萌寶當道:我家媽咪是女王這裡是封神,勵精圖治有什麼用四合院:我的穿越為啥這麼陋我有個喪屍女秘書開局被超脫:創造了深淵冥界畢業配老婆,我和女神匹配值99回到明朝當學霸考古:我闖進了甲骨禁地黑科技:開局攻克I5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