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明朝那些事兒

1747-1748
上章 目錄 下章

明朝那些事兒1747-1748

明朝的官員思維,大致就是如此,就軍事實力而言,談判是最好的選擇,然而沒有人選擇。

這種行為,說得好聽點,叫堅持原則,說得不好聽,叫不識時務,明朝最後妥協的機會,就這樣被一群不識時務的人拒絕了。

十年前,我讀到這裡的時候,曾經很討厭黃道周,討厭這個固執、不識時務的人,我始終認為,他的決策是完全錯誤的。

直到我知道了黃道周的結局

七年後,當清軍入關時,在家賦閒的黃道周再次出山,輔佐唐王。

唐王的地盤,大致在福建一帶,他是個比較有追求的人,很想打回老家,可惜他有個不太有追求的下屬——鄭芝龍。

鄭芝龍的打算,是混,無論清朝明朝,自己混好就行,唐王打算北伐,鄭芝龍說你想去就去,反正我不去。

唐王所有的兵力,都在鄭芝龍的手裡,所以說了一年多,只打雷沒下雨。

這時黃道周站出來,他說,戰亦亡,不戰亦亡,與其坐而待斃,何如出關迎敵。

唐王很高興,說你去北伐吧,然後他說,我沒有兵給你。

黃道周說,不用,我自己招兵。

然後他回到了家,找到了老鄉、同學、學生,招來了一千多人,

大部分人都是百姓。

隆武元年(唐王年號,1645),黃道周出師北伐,他的軍隊沒有經驗,從未上過戰場,甚至沒有武器,他們擁有的最大殺傷力武器,叫做鋤頭、扁擔。所以這支軍隊在歷史上的名字,叫做“扁擔軍”。

黃道周的妻子隨同出征,她召集了許多婦女,一同前往作戰,這支部隊連扁擔都沒有,史稱“夫人軍”。

就算是最白痴的白痴,也能明白,這是自尋死路。

然而黃道周堅定地向前進發,明知必死無疑。正如當年他拒絕和談,絕不妥協。

三個月後,他在江西婺源遭遇清軍,打了這支隊伍的第一仗,也是最後一仗。

結果毫無懸念,武器的批判沒能代替批判的武器,黃道周全軍覆沒。黃道周被俘,被送到了南京,無數人輪番出面勸他投降,他嚴辭拒絕。

三個月後,他在南京就義,死後衣中留有血書,內容共十六字:

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

落款:

大明孤臣黃道周

正如當年的他,不識時務,絕不妥協。

有人曾對我說,文明的滅絕是正常的,因為麻煩太多,天災**、內鬥外鬥,所以四大文明滅了三個,只有中國文明流傳至今,實在太不容易。

我想想,似乎確實如此,往近了說,從鴉片戰爭起,全世界強國(連不強的都來湊熱鬧)欺負我們,連打帶搶帶燒帶殺,還攤上個“量中華之物力”配合人家亂搞的慈禧,打是打不過,搞發展搞不了(洋務),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軟不行,硬也不行,識時務的看法,是亡定了。

然而我們終究沒有亡,挺過英法聯軍,挺過甲午戰爭,挺過八國聯軍,挺過抗日,終究沒有亡。

因為總有那麼一群不識時務的人,無論時局形勢如何,無論敵人有多強大,無論希望多麼渺茫,堅持,絕不妥協。

所以我想說的是,當年的這場辯論,或許決定了大明的未來,或許黃道周並不明智,或許妥協能夠挽回危局,但不妥協的人,應該得到尊重。

面對冷酷的世間、無奈的場景,遇事妥協,不堅持到底,是大多數人、大多數時間的選擇,因為妥協,退讓很現實,很有好處。

但我認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麼一兩件事,應該不妥協,至少一兩件。因為不妥協、堅持雖然不現實,很沒好處,卻是正確的。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至少有一點。

盧象升的選擇

明朝的道路就此確定,不妥協,不退讓。

相應的結果也很確定,皇太極帶著兵,再次攻入關內,開始搶掠。

這次入關的,可謂豪華陣容,清朝最能打的幾個,包括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嶽託,全都來了,只用三天,就打到密雲,京城再度戒嚴。

要對付猛人,只能靠猛人,崇禎隨即調祖大壽進京,同時,他還命令陝西的孫傳庭、山東的劉澤清進京拉兄弟一把,總之,最能打仗的人,他基本都調來了。

但問題在於,祖大壽、孫傳庭這類人,雖然能力很強,但有個問題——不大服管。特別是祖大壽,自從袁崇煥死後,他基本上就算是脫離了組織,誰當總督,都不敢管他,當然,他也不服管。

對這種無組織、無紀律的行為,崇禎很憤怒,後果不嚴重,畢竟能打的就這幾個,你要把他辦了,自己提著長矛上陣?

但不管終究是不行的,崇禎決定,找一個人,當前敵總指揮。

這個人必須有能力強,戰功多,威望高,威到祖大壽等猛人服氣,且就在京城附近,說用就能用。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滿足以上條件的唯一答案,是盧象升。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我真不是魔神諸天新時代劍仙三千萬宇宙級寵愛都市國術女神女配她天生好命特種兵之戰狼崛起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相關推薦
13路末班車13路末班車2逆天神尊陰陽噬天怪異復甦:你管這叫正經科普?!明朝的那些事兒兵王傳奇信仰諸天漫漫諸天[綜英美]紐約今天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