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
上章 目錄 下章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

胡適離開澄衷學堂是1906年上半年的事,恰好這年夏間中國公學招考新生。他所以報考中國公學,起因於他讀到了姚宏業的遺書。

姚宏業(1881—1906),字劍生,民主革命家,湖南益陽下梅塘人。1904年赴日留學,首倡保護路礦主權,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1905年12月8日,陳天華(姚宏業的湖南老鄉、摯友),同盟會骨幹。在日本東京南面的大森海灣,跳海自殺了。

陳的自殺,最直接的原因,是當時愈演愈烈的反對“取締在日留學生規程”風潮。日官方提出要對中國留學生加強管理約束,引發了留學生群體強烈不滿,當地報刊又出現了詆譭中國留學生的言論。31歲的陳天華,為喚醒同胞的民族尊嚴,決定以死明志!

姚宏業是這場風潮的積極參與者,他對陳的“以死明志”最為悲痛。

然而,這場風潮,原本卻是始於一個誤會。

鴉片戰爭以後,清朝廷昏聵無能,致使中國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泱泱華夏遭遇了空前的民族危機。此時,近鄰日本卻因明治維新的成功而迅速崛起,這使國內的仁人志士看到了希望,以為複製日本模式便可以救國於危難。

從1896年開始的留日運動,在進入20世紀以後,逐漸出現高潮,東渡日本的學子或官費,或公費,或自費,絡繹於途。在大約十年的時間內,至少有五萬人在日本接受了各種程度、各種類別的教育。”

當時日本的學校各式各樣,其中不乏以牟利為目的之所謂野雞學校。而8000名中國留學生(1905年)也是良莠不齊,玩樂之徒丟了中國人的臉。於是,1905年11月2日,日本文部省19號令正式公佈了《關於許清國人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程》。

其實這個規程主要是將各類學校納入文部省統一監管,同時正確引導留學生儘快步入正軌。這很正常,所以規程剛出爐的時候,沒有引起什麼大的反響。

但是,學校執行走了樣,有學校佈告稱:“限令各生於該月二十九日前呈報其原籍、住址、年齡、學歷等,若逾期不報,則對該生不利。”語氣生冷強硬,立刻引起留學生的警覺。他們翻出20幾天前刊登的《規程》,反覆閱讀、比對、琢磨,在讀到以下兩條時,讀出了敵意。

第九條:“受選定之公立或私立學校,其供清國學生宿泊之宿舍或由學校監督之公寓,須受校外之取締。”

第十條:“受選定之公立或私立學校,不得招收為他校以性行不良而被飭令退學之學生。”

“取締”一詞深深刺痛了中國學生的心,衝動之下,他們忘記了日文的“取締”有監督管理的意思。經過層層揣摩、層層演繹,這個規程竟成了“取締留學生規程”。當然,敏感也不是毫無道理,因為早在六七月間,坊間就有傳聞說要取締留學生,沸沸揚揚的。這次,學生們以為是揭開了蓋子。

儘管中國留學生總會出面交涉,日本文部省緊急解釋調停,但為時已晚,留學生的群情激奮已無法阻擋。

姚宏業等人認為事關國體,倡議全體罷課回國,各校留學生紛紛響應。女校也豎起了大旗,以秋瑾最為激進,她舉刀明誓:“如有人回到祖國,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

魯迅、許壽裳、楊度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不必全體罷課回國,但他們的聲音太小,沒人聽。

據記載,當時的激進派自發組織了糾察大隊,甚至帶著短刀在各校門口蹲堵,阻攔留日學生到校上課。

正在僵持不下之時,陳天華的死,成了重磅炸彈,徹底激化了“敵我矛盾”。實際上,冷靜回想一下陳的遺書,不難發現,他的自盡主要是因為日本報刊詆譭中國留學生“放縱卑劣”,他要以死來換取同胞的覺醒悔悟、奮發圖強。而對於這個規程,他的本意是“可了則了,切勿固執”。

但沒人顧得上陳的本意,他的死,就是促成留日學生集體歸國的致命一擊,任誰也不可能挽回了。

這麼多學生集體回國,以後該怎麼辦?這是姚宏業首先想到的問題。

“國民欲有愛國之思想,不可無自立之學校。”辦學!這是姚宏業的答案。

從12月4日罷課,到14日第一批留學生回國,僅僅10天時間。匆匆忙忙中,大夥兒訂立了《歸國辦法》和《善後辦法》,其中明確提出了歸國辦學的思路。

正當大家四處張羅之時,清政府留日監督處突然傳來訊息,要求全體學生立即返回日本復課。原來,從風潮初起,清官方就和日本交涉,力求平息事態、安撫學生。一下子,留學生群體分裂成兩派,一是歸國派,一是復課派,雙方你來我往誰也說服不了誰。

1月11日,兩派召開協商會,一致同意以自願為原則復課,並電告全國。

大批學生返回日本繼續讀書了,留下的只有幾百人。那麼,這學還辦不辦?

姚宏業等人懷揣趕超耶魯大學、早稻田大學的美好憧憬,決定不改初衷,繼續興辦本土大學。將學校定名為“中國公學”。

萬事開頭難,而前路更難。那一年的舊曆春節,幹事們在奔波中度過。儘管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演講,但社會各界對這所新學校多持觀望態度,並不給予實質性的支援。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據早期學生張承槱回憶:“當時辦學毫無基礎,全體同仁遭遇極大困難,同情者雖多,而實際援助者除上海總商會會長曾鑄捐了數千元外,其他各界毫無表現,全憑我數百人自己解囊相助,大多數困苦不堪,連生活也難於維持了。”

校舍房租每月必付不得拖欠,學生宿舍租在農戶家,因為缺錢,兩個學生合租一個鋪位。就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中國公學竟然顫顫巍巍地開學了。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最難的是兩點:

一是生源不足。3000人銳減到260人,還不到10%。學生來自13個省,年齡不一、層次不一,同班同學能差出14歲之多!教員配備完全跟不上,有些課程還要請日本教師來講,再請懂日語的同學做翻譯。甚至年齡大一些的學生要給低年級做兼職講師,頗有點自給自足、自教自學的勁頭。這能長久嗎?

二是資金匱乏。社會各界持觀望態度,有的甚至說辦學是假,革命黨的陰謀才是真,這樣的謠言喧囂直上,就更沒有人敢出錢了。下層盯著中層,中層盯著上層,誰也沒有真行動。

這邊正焦頭爛額,那邊開學才不到十天,竟出了一件大事,差點讓這新學校夭折!

辦學條件艱苦,教學水平也跟不上,有的學生已心生不滿。副幹事朱劍和部分江蘇籍學生發生了點口角,本來也不是大事,互相體諒一下也就過去了。但衝動是魔鬼,朱幹事甩了一句難聽話:“江蘇人鬧事,江蘇人皆出。”意思是鬧事的都滾蛋。

這本來是一句氣話,何況朱幹事自己就是江蘇人。但學生們不幹了,認為學校有意排斥,鬧著要罷課、要退學。

為避免同室操戈愈演愈烈,朱幹事被迫辭職了,但學生們態度堅決拒絕和解,他們帶人破壞了學校設施,公開在報紙上聲討攻擊中國公學。最終,50多名學生堅決退學,自立門戶,組了一個健行公學。

學校誕生僅10天就鬧出來的分崩離析,無疑使中國公學的形象大受損害。本來觀望的人,這下成了看熱鬧的,說這幫學生簡直就是胡鬧,幸虧自己當初沒出錢。而更嚴重的影響是,上海官府本來批付一部分經費,但因為出了這事,已經在走流程的款項,被緊急召回了。

整個事件,姚宏業一直盡力周旋,力求保住中國公學的顏面,但無奈以失敗告終,他痛感:“東京之現象既如彼,內地之悲觀又如此,此次歸國對外之種種大願,終莫得遂。”

失意失望、鬱悶悲痛,姚的腦中漸漸浮現出陳天華的身影。冥冥之中,他萌發了同樣的以死明志的念頭。

4月5日,姚宏業和幹事王敬芳促膝長談,把自己所有想說的話都說盡了。王覺察出不對勁,想著第二天是清明節,就說一起出去散散心,姚一口答應。但第二天敲門時,姚不在屋內。此後7天,杳無音信。

13日,報紙上刊登了一則訊息,說黃浦江裡打撈上來一具屍體,是個穿西裝的中國人。王敬芳、張邦傑等人感覺不妙,立刻趕往醫院認屍。但屍體已經膨脹模糊,無法辨認,只從口袋裡翻出兩枚圖章,一個“劍生”,一個“競生啟事”。劍生、競生是姚的字號,這屍體無疑就是他了。在場之人無不痛哭流涕,無法抑止。

人們在整理姚的遺物時,發現一封事先寫好的遺書,字裡行間,言辭慷慨,聲淚俱下:

“……我願我死之後,君等勿復念我,而但念我中國公學……竭力求學以備中國前途之用……振起精神,無輕灰心,無爭意見,於各事件不完善者補之,不良者改之,務扶我中國公學為中國第一等學堂,為世界第一等學堂而後已。我願我四萬萬同胞之官紳、兵士、農工商,貴者施其權、富者施其財,智者施其學問,籌劃以共,維持扶助我中國公學……我死後如有知也,願此一點靈魂與我中國公學共不朽!”

赤子丹心,蒼天可鑑。投江這一年,姚宏業不過才25歲。

悲劇發生後,感動了不少人慷慨解囊相助。清政府迫於輿論壓力,也不得不在1907年夏由兩江總督端方撥給上海市郊吳淞炮臺公地100餘畝土地為校址,大清銀行助借10萬兩白銀興建校舍。

姚宏業幾千字的遺書在報紙上發表後,引起社會震動。胡適從報上讀到這份遺書。受到極大感動與鼓舞,遂決定報考該校。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諸天新時代食物鏈頂端的猛獸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都市國術女神特種兵之戰狼崛起我真不是魔神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女配她天生好命劍仙三千萬宇宙級寵愛
相關推薦
鐵骨凌霄[古穿今]天生鐵骨鐵骨唯武獨尊我能無限召喚動漫人物大明小人物九星天辰訣我的手掌通洪荒邊緣人物她重生了遊戲人物附身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