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

第613章 虛位以待
上章 目錄 下章

民國風雲人物演義第613章 虛位以待

在1954年2月19日舉行的開幕典禮上,胡適擔任臨時主.席並致開幕詞。又被選為大會主.席團主.席之一。

“今天的第一屆國大的第二次會議的召開,是繼續維持憲法的法統,依據憲法第25條,第27條,第28條,第29條的規定,舉行第二任總統副總統的選舉……”

作為大會臨時主.席,胡適可謂是眾望所歸,他致開幕詞這開場的幾句話,便獲得了全場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對中國國民黨推定蔣介石、陳誠為正副總統候選人,胡適表示他“十二萬分的贊成”,“理由是國家處境艱難,除蔣總統以外,沒有人比蔣總統領導政府更為適當,更能有效完成反攻復國建國的歷史使命”。而陳誠(時任行政院長)“是蔣總統最適當最理想的助手”。

超出很多人的想象,會議開得很順利,也很成功。如願選出蔣介石和陳誠為第二任“總統”、“副總統”。胡適代表國民大會把“總統當選證書”頒發給蔣介石。

3月22日,胡適對記者發表談話說:“蔣總統的當選連任,表示百分之一百的贊成,今後六年,是國家民族最艱難困苦的階段,只有蔣先生才能克服一切困難,蔣先生肯負此項重大的責任,表示萬分的欽佩和感謝。”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胡適這次回臺北參加“國民大會”,可算為臺灣當局出了大力。返美以後,蔣介石於7月16日聘請胡適擔任了“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這是個很顯赫的職位,而主任委員是由“副總統”陳誠兼任。

1957年9月,胡適又奉蔣介石政府的委派,出席聯合國大會。會議期間,胡適發表了題為《匈牙利叛亂在中國大陸的反響》的演說,攻擊中共政權,要求聯合國大會拒絕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席位。

這一時期,在國共兩黨的爭鬥中,胡適已經是旗幟鮮明的站在了國民黨的一邊。這一時期,也可以說是胡適與蔣介石關係的蜜月期。

此時的胡適,也越來越想離開美國回臺灣,他的想法是:在臺北南港借一塊地,他自己出錢蓋一所小房子。利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豐富圖書,在有生之年完成《中國思想史》、《中國白話文學史》。

此事傳到蔣介石耳中,他早就想讓胡適回到臺灣,蔣對外表示,非常歡迎胡適回臺灣定居,他願意用他的《蘇俄在中國》一書的版稅所得,給胡適在南港蓋一所房子,用不著胡適自己出錢。

1957年11月4日,蔣介石以“總統”身分釋出明令:“代理中央研究院院長朱家驊呈請辭職,應予照準。此令。特任胡適為中央研究院院長。此令。”

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簡稱“中研院”,是中華民國時期學術研究最高機關,蔡元培為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長。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去世,中研院院長一職出缺。為使中研院的工作不致因蔡元培去世而癱瘓,繼任院長人選很快便被提上議事日程。中研院院長雖然是個沒什麼油水可撈的職位,但卻是名副其實的學界領袖,為天下儒林眾望所歸。所謂名聲顯赫,在讀書人中還是很有分量的。當時有意於這個位置的大有人在,一場院長位置的爭奪,隨即在大後方拉開了序幕。

中研院此時還未實行院士制度。當年,在蔡元培、楊杏佛、傅斯年等人提議下,在中研院設立了一個評議會。這個評議會除負責聯絡國內外各研究機關、決定院內的一切大事外,還有推舉院長候選人的權力。評議會以院長為議長,以中研院各研究所所長及主要研究員、部分科教界傑出人士為評議員。設秘書一人,負責日常事務。這個評議會其實就是後來院士制度的雛形。

按照章程規定,中研院院長實行提名制,即由評議會評議員透過投票方式,選出三位候選人呈報中央政府,由國民政府在三人中指定一人任中研院院長。

蔡元培先生葬禮結束後,中研院評議會秘書翁文灝、中研院總幹事任鴻雋、前總幹事朱家驊、教育部長王世傑等人經過商議,通知散落在全國各地的評議員赴重慶開會,選舉新一屆中研院院長人選。當時,身為評議員的蔣夢麟、傅斯年、陳寅恪、陶孟和、李濟、竺可楨、李四光等人大部分都在西南大後方,他們接到通知後便先後來到了山城重慶。

因為蔡元培擔任院長之前是北大的校長,加之北大在學界的地位,似乎這個院長和北大有很深的淵源。於是有人提議現任北大校長、西南聯大常委蔣夢麟繼任院長,但不少評議員對此不置可否。更多的人則屬意於著名學者、時任駐美大使的胡適,認為院長一職非胡適莫屬。

史學大家陳寅恪就是挺胡者之一。他公開宣稱,此番來重慶,就是為了投胡適一票。蔣介石當時則有意於曾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的顧孟餘,他曾授意侍從室第二處主任陳布雷致中研院評議會秘書翁文灝一函,內有“盼以顧孟餘為中研院院長”之語,但後因遭到諸多學人的抵制而作罷。

而當時重慶的政界、學界要人中,最熱衷於此事的莫過於翁文灝、任鴻雋、朱家驊和王世傑四人了。他們暗中較勁,使出渾身解數,都想坐上中國學林掌門人這把交椅。

翁文灝是浙江寧波人,中國地質學代表人物,早年留學歐洲,獲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地質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地質研究所服務,並任教於北大、清華,當時的中國地質工作者多出其門下。翁文灝一直在學術界服務,抗戰前後進入政府工作,時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部長、中研院評議會秘書。

任鴻雋出生於四川墊江,早年曾在日本求學,後留學美國,獲康奈爾大學文理學院學士和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碩士學位。任鴻雋曾發起成立了中國科學社並任首任社長,是中國現代科學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時任中研院總幹事、化學所所長。

朱家驊曾留學德國柏林大學,中研院前總幹事,時任國民黨中央常委兼組織部部長,是蔣介石的心腹和炙手可熱的政壇明星。

王世傑是中國著名法學家,法國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獲得者,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

從他們的簡歷中可以看出,這幾位中研院院長的角逐者都是當時赫赫有名的精英人物。毫無疑問,這幾人也都是熱門人選。

1940年3月23日,中研院評議會開幕,對院長人選進行無記名投票。會議主.席由王世傑擔任。為避嫌考慮,他放棄了投票權利。最終投票結果是翁文灝24票,朱家驊24票,胡適20票,李四光6票,王世傑4票,任鴻雋4票。

按照章程規定,得票最多之三人上報國民政府,由政府圈定院長人選。於是評議會將翁文灝、朱家驊和胡適三人呈報國民政府定奪。

胡適在當時學界具有很高的威望,是蔡元培先生最理想的繼承人,但他所擔任的駐美大使也是個重要職務,承擔著聯絡海外、宣傳中國抗戰的重要使命。也就是說,胡適的二十票反映的並非是真實情況,因為一些支援胡適當院長的人,也不願意他此時回國。

正如胡適的好友、中研院評議員陳西瀅在致胡適的信中所說:“我認為中央研究院院長,最適合的人選當然是你,但是你現在在美國的使命太重要,不能回來也是事實。我與一部分朋友至今仍認為你是蔡先生唯一的繼承人,但又不願意你在此時離開美國,所以不知道自己希望的是哪一樣。”

前邊提到過,正在駐美國大使任上的胡適,曾因此事引起很大一場誤解,後來蔣介石親自打電報澄清。

胡適既已排除在外,那麼只需在翁文灝和朱家驊兩人之間選擇即可。但不知出於何種考慮,蔣介石卻遲遲未能做出選擇,直到9月18日,才最終決定由朱家驊代理中研院院長。

朱家驊本是評議會推選的三名正式院長候選人之一,最後卻戴上了個“代理院長”的帽子,心中自然不快,但又不好發作。至於蔣介石為何如此,眾說紛紜。有人猜測可能蔣心中最理想的人選就是胡適,之所以讓朱家驊暫代,就是欲虛位以待——十幾年後的1958年,胡適果然從朱家驊手中接任中研院院長。也許,這才是當年那場院長爭奪戰的收場。

對於蔣介石的這一任命,胡適開始是堅辭不就。但是到了12月份,病中的胡適毅然接受了此任命,胡適的遽然轉身,令人耐人尋味。從胡適先生秘書胡頌平先生主編《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記錄》和《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補編》可以窺見,與競選中研院院長的張其昀有關。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諸天新時代食物鏈頂端的猛獸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都市國術女神特種兵之戰狼崛起我真不是魔神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女配她天生好命劍仙三千萬宇宙級寵愛
相關推薦
鐵骨凌霄[古穿今]天生鐵骨鐵骨唯武獨尊我能無限召喚動漫人物大明小人物九星天辰訣我的手掌通洪荒邊緣人物她重生了遊戲人物附身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