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影片剪輯:開局盤點十大帝王

第二百零一章 商鞅對於秦國的重要性
上章 目錄 下章

影片剪輯:開局盤點十大帝王第二百零一章 商鞅對於秦國的重要性

商鞅的變法,讓秦國空前強大,立下不世之功,被秦孝公封為君,擁有商於之地的十五城,所以稱商君。

這個封君和以前的分封不同,商鞅只擁有商於之地稅收權,行政權、土地權還是國家的,而且封君只傳兩代,到第三代就得交回國家。

戰國時很多國家都有封君,像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俗稱戰國四公子,都是封君,是列國為了吸引留住人才搞的封賞活動。

郡縣制的結果就是貴族勢力減弱,國君勢力增強,實際上就是由封建制轉變為中央集權。

分封制的結果是分權,國家實際是由貴族聯合統治,國君一個人說了不算;而郡縣制的結果就是集權,全國的權力集於國君一身,其他的官員全都成為國君的打工仔,國君可以任意栽撤殺罰。

這樣一來,秦國的貴族開始消亡,國家的實力大大增強。可以這樣說,秦國是集全國之力在打仗,而其他六國,只是貴族在打仗。結果可想而知。

商鞅的變法,受損最大的是原有的貴族。

和楚國一樣,等支援變法的秦孝公一死,秦國的貴族就起來討罰商鞅;和吳起一樣,商鞅最終也被車裂。

但和楚國不一樣的地方是,秦國並沒有因為商鞅一死而把他的一套制度廢棄了,而是延續下來繼續執行。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又把制度推向全國。

與郡縣制配套的是愚民、弱民政策。

商鞅認為,要讓人民好管、聽話,跟著國家的政策走,人民最好就傻一點,像六國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人民太聰明了,不好管,你讓他殺人,他會跟你講仁義,你讓他使詭計,他罵你沒道德。

還有一個,老百姓最好別有錢。

“民富則國弱,民弱則國富”。

因為如果老百姓一旦有錢了就沒人玩命上戰場了。

利益的刺激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始終在溫飽線上掙扎的人才會為了改變命運去玩命,去打仗,也沒閒功夫去琢磨國家的政策是否合理。

所以後來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不是一個偶然的舉動,這個行為和商鞅的政策是一脈相承的,就是為了控制言論,實行愚民政策。

後世的帝王鑑於奏朝亡得太快,沒有像奏始皇那樣赤祼裸祭出法家的大旗,而是採用了“外儒內法”,的政策,外表用儒家的那一套安撫人心,骨子裡還是法家那一套。

商鞅的那一套,並沒有隨著奏朝的滅亡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到清朝時達到極致。

分封制和郡縣制的鬥爭,一直持續到漢朝,項羽想要恢復分封制,劉邦想搞郡縣制,又怕走了奏始皇的老路。

最後在漢初立國的時候,搞了個折中的半分封半郡縣的國家。

這種鬥爭,最終以漢武帝的推恩令為止,分封制徹底消亡,華夏成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幾千年輪迴。

到底是分封制好還是郡縣制好?

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後世就可以看出,自羅馬帝國覆亡後,沒有實現大統一的集權政府,在封建制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現代民主國家,倭寇的封建制也一直延續到近代,現代民主政治很容易在這裡生根發芽。

相反的,華夏的中央集權之下只會帶來政權的更迭,不停地推倒重來,陷入一個死循環。

也有人說,華夏在明朝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如果不是滿清入關,也許華夏就能發展出資本主義。

這完全是一廂情願的妄想。

明朝末年的那不叫資本主義,頂多算是小作坊。

集權的土壤也產生不了民主思想。

就算滿清不入關,李自成當了皇帝也只是又一個迴圈,還是一切推倒了重來,並不會比明朝進步。

封制度下的嫡長子繼承制天然的會產生資本主義,而民主也是各種勢力角力後妥協的結果。

漢武帝的推恩令廢除了嫡長子繼承制,改為諸子平分,這樣資本被分散,越來越小,產生不了資本主義,只能產生小作坊。

周朝的時候,國君會經常跟卿大夫妥協,而在中央集權下,所有權力集於皇帝一身,皇帝絕不會跟大臣妥協。

秦始皇還帶了個壞頭,那就是誰有實力誰就可以當皇帝,不像倭寇的萬世一系,也不像武王伐紂那樣,需要一大套理論來只持自己的行動。

比如順應天命,有道伐無道等。

陳勝、吳廣就更直接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赤裸裸就是我要替代你了,絲毫不加掩飾。

秦國攻入楚國郢都的時候,一把火燒了當時世界上最華美的楚王宮,這也開了一個壞頭,後來項羽火燒阿房宮不過是以牙還牙。

只不過秦始皇後來焚書坑儒的時候,把六國的書都給燒了,後世的人見不到楚宮的華美以及火燒楚宮的慘狀,項羽的行為卻被人記錄並流傳下來了。

而且後來歷代帝王,一旦奪取天下,就一把火燒了前朝的宮殿,似乎都成了慣例;只有滿清例外,滿清是打著替崇禎帝報仇的旗號入關的,主要的敵人是李自成。

在秦國這套法律體系下,伴隨著貴族的消亡,從前的詩書禮義不見了,什麼一諾千金、士為知己者死也不要了,人們往往以國家利益的名義為達到各種目的不擇手段。

比如商鞅本人。

要知道,魏國曾經佔據著河西之地,一直壓得秦國喘不過氣來,秦國什麼時候把河西之地收回來的呢?

就是在商鞅的手上。

這個時候的魏國剛剛在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秦國趁魏國實力尚未恢復之際,大舉攻魏。

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進攻河西之地,魏國派公子卬迎戰。

兩軍對峙時,商鞅派使者送信給公子卬,信裡說:我當年在魏國的時候,和公子相處的很快樂,現在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要不咱倆見個面,訂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後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

公子卬念在舊情的份上,就去了,結果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虜。

魏軍群龍無首,商鞅趁機攻擊魏軍,魏軍大敗。魏惠王被迫割河西之地求和。

商鞅也是因為這次功勞才被封了商於之地,有了商君這個稱號。

後來秦惠文王繼位,商鞅被誣告謀反,被迫逃亡。

逃亡路上,他想住店,結果店主說,商君有令,沒有憑證的客人不能住宿,否則連座,這叫“作法自斃”。

秦國不能呆了,只能逃亡鄰國魏國。

還好,魏國沒有把他騙進來殺了,魏惠王只是怨恨商鞅背信棄義,將商鞅驅逐回秦國。

商鞅走投無路,只能回到商於之地,真的造起兵造反了,結果兵敗被殺,屍體被車裂,家人被滅族。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真是自作自受。

商鞅欺騙朋友還只是在戰場上,兩軍陣前,兵不厭詐,也還說得過去。

與張儀相比,商鞅只是使詐,而張儀就徹底不要臉了。

當時魏國被齊國打敗後,開始衰落,秦國趁機而起,開始東擴。

六國合縱對付秦國,楚國是縱約長。

六國裡最強的是齊楚,只要這兩國聯盟,秦國的東東擴計劃就寸步難行。

於是張儀出使楚國,說只要楚國與齊國斷交,秦國就把商於六百裡地割給楚國。

楚懷王就答應,於是和齊國斷交。

等楚懷王派人去秦國交割土地的時候,張儀直接耍賴,說是六里,不是六百裡。

楚懷王氣壞了,於是兩國就打起來了。

楚懷王這麼容易上張儀的當,這不是笨嗎?

其實不是。

在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楚懷王是禮樂文明培養出的最後一代國君。

他認為張儀是窮苦人出身,從小沒有接受過貴族教育,所以不懂得做人要講誠信。

楚懷王的悲劇很像當年的宋襄公,宋襄公當年講求禮儀,敗給了還有蠻夷之氣的楚國。

但在楚懷王時代,楚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不但吸收了華夏文明,而且比華夏還華夏。

楚國的衣服、楚國舞蹈、楚國的音樂,還有楚王好細腰,都是中原諸國追捧的時髦東西。

為什麼有個成語叫“楚楚動人”?

因為楚國的一切東西都是美好的,楚成了美好的代名詞。

更讓楚懷王想不到的是秦昭王。

秦昭王就更過分了,直接把楚懷王騙到武關,然後要楚懷王割地保命。

楚懷王寧死不從,秦國就一直扣留著他,三年後,楚懷王在咸陽鬱鬱而終。

秦國這種做法,在楚國人民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

後來項羽起事的時候,擁立了楚懷王的孫子為義帝,仍以楚懷王為旗號,在楚地起事,一呼百應,楚國的故將紛紛來投,正是利用了人們對楚懷王的同情心。

孔子說春秋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那是他沒有看到戰國時發生的事。

春秋時雖然王室衰微,但秩序還有,從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稱霸中原開始,各路諸侯都得給周王面子,也得給霸主面子。

稱霸就是為了維護秩序,不是為了兼併土地。

到了戰國,這些都不要了,一切以利益為重。

孟子見梁惠王(魏惠王,魏國把河西之地割給秦國後,為避免秦國的鋒芒,把都城從安邑遷到大梁,人們習慣稱他為梁惠王。

梁王就直接問他,你能給我帶來什麼利,孟子大失所望,仁義道德已經沒有市場了。

六國都這樣了,秦國更是其中佼佼者。

秦國一直向戎狄學習,並不是師法中原,所以對華夏禮儀那一套東西拋棄得比誰都快。

話說回來,秦國這種只顧利益不要臉皮的精神,倒是很合劉邦的口胃,所以他全盤接受了秦國法律制度以及法家的那一套核心。

項羽反而幹不來這種事,他要搞分封,想回到過去那種禮樂文明的社會。

項羽最終兵敗自殺、不肯回江東,正是士人那種不成功便成仁精神體現。

如果是劉邦,肯定是好死不如賴活著。

劉邦和項羽都是楚國人,正應了那句話:楚雖三戶,亡奏必楚。

漢朝最終實際上是個秦制和楚文化的雜交體。漢朝的音樂、舞蹈、服飾、漆器等軟性的東西都是楚國的,但硬性的東西如法令、制度還是秦國的。

秦國的郡縣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讓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一躍成為令中原諸侯聞風喪膽的超級大國。

商鞅變法對華夏的歷史發展影響太大了。

可以說,直到後世,仍能看到商鞅的影子。

可以說,商鞅無疑是一人獨裁制度的堅決擁護者。

他的三輪變法,分別是農耕、軍戰和中央集權,最終的結果是把秦國變成了一個無比強大而恐怖的戰爭機器。

他的強國之術是一次激進的國家主義試驗,在經濟模式上則體現為“命令型的計劃經濟”。

在他的統治下,秦國成為眾所周知的“虎狼之國”,舉國上下蔓延著極端功利主義的進取氛圍,每個秦國人其實都成了國家的工具,宛若後世出土的那些兵馬俑,人人面無表情而無比強悍。

可能是上天覺得秦國太不容易,為他們送來了天使商鞅。

商鞅真的是秦國的天使,因為商鞅到來前的秦國,幾乎就是被諸國欺負的物件。

他們不得不將地盤割讓給其他諸侯國,將自己的勢力範圍退回到函谷關以內。而秦國在函谷關內還要面對其他對手,比如說強大的義渠國和匈奴。

商鞅對變法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為他能夠完全按照法令來治理秦國,所以秦國的百姓都比較服氣。

等到商鞅去世以後,秦惠文王上臺以後,秦國終於具備了和魏國一較高下的能力。

此後秦國可謂是蒸蒸日上,越來越強大。

從過去一直被諸侯們欺負,到後來被六國諸侯聯合堤防,這樣的變化,其實就是從商鞅變法以後開始的。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好日子算是到來了,士兵們一個個都有了鬥志,百姓們也都有了生產生活的積極性。

到了秦昭襄王時期,其實秦國就已經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而秦始皇更是繼承了所有秦國的資源,完成了這一壯舉。

由此可見,商鞅對秦國的確是功不可沒的,沒有商鞅,後世壓根就看不到秦始皇一統六國的局面。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我真不是魔神都市國術女神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女配她天生好命食物鏈頂端的猛獸特種兵之戰狼崛起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劍仙三千萬諸天新時代宇宙級寵愛
相關推薦
我們離婚吧變身在jojo的奇妙冒險日向jojo的奇妙木葉冒險苟在獵人世界的JOJO牌佬在JOJO中的奇妙冒險三國影片君:開局盤點十大猛將!我家鍵盤有點萌北宋小廚師楚臣心界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