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我的女朋友是九叔傳人

第一百六十二章 推崇的原因
上章 目錄 下章

我的女朋友是九叔傳人第一百六十二章 推崇的原因

“那阿一,你對於這本書的推崇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祝守一聽了是想了想,隨即是笑著給出了他的答案:“大概是初中的時候吧。”

事實上,祝守一覺得自己以前也是有先入為主的想法的。

祝守一覺得86版西遊記這電視劇大概從上初中開始一直到現在就沒在看過,雖然因為小學時每年暑假重播把裡面的人物和故事情節記得牢牢的,但因為隔的時間太久、祝守一又比小學那會兒多讀了這麼多年的書。

那麼有一段時間祝守一再看《西遊記》時,忽然對這部電視劇甚至小說原文產生了一些“新”想法。

小時候看《西遊記》時,祝守一隻喜歡看孫悟空打妖怪;每次看到他歷盡千辛萬苦把那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白胖和尚從窮兇極惡的妖精手裡解救出來時,祝守一就又一次沐浴在正義戰勝邪惡的光輝當中,講真,有被爽到,以至於祝守一八歲那年暑假在家裡追《西遊記》追得神魂顛倒之際、電視臺訊號突然斷了,坐在沙發上嚎啕大哭,一邊哭一邊大喊“八戒沒有了!”

此一名場面給祝守一爸媽以及鄰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之所以寫上面那段,一是要稱讚一下八零年代電視劇製作者的審美水平到現在都不過時,在五毛不到的爛特效加持下能拍出那般精彩、緊緊抓住人心理的電視劇著實不易,另外就是這電視劇——或者說,小說本身——能夠穿越幾百年的光蔭依然能引起早就脫離小說創作歷史背景的讀者或觀眾的共鳴,這應該歸功於《西遊記》這部小說本身永恆的藝術價值——在今天的祝守一看來,《西遊記》絕不僅僅是一部明代神魔小說,因為其描繪的神、佛、魔、怪、人一體的世界早就超越了明代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可以和21世紀的今天產生共鳴或者互動。更誇張點說,《西遊記》在某個層面上,是對現代世界的一種隱喻。

為什麼說《西遊記》是對現代世界的一種隱喻?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從小說裡世界的構成談起。

總體而言,《西遊記》中的世界是由四部分構成的——神仙世界、佛世界、人世界和妖魔世界。雖然這四個世界同時存在於同一物理空間內,但支配每個世界執行的法則卻是不一樣的。支配妖魔世界的法則顯然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赤裸裸的工具理性至上,所以每一夥兒大妖小妖都得有個妖怪頭兒,無論是金角銀角大王還是紅孩兒,反正就是得按照強弱來論資排輩。而相比於妖魔鬼怪,我們的胖和尚唐三藏簡直就是弱不禁風,所以大部分妖怪都想透過絕對優勢力量去搶奪唐僧、吃他的肉喝他的血好長生不老。這是妖魔鬼怪世界的法則。

至於支配神仙世界的法則——其實並沒有比支配妖魔鬼怪世界的好多少,如果說“好”的那部分在哪,我只能說,神仙們的顏比妖怪們更符合主流審美,而且大家名字都很莊重,沒有妖怪的江湖氣,另外就是穿得比較好。雖然神仙們每日裡衣冠楚楚地在天上瑤臺飲酒及不知道幹嘛,但支配神仙世界的法則和支配妖魔世界的法則其實也只隔了一層薄如蟬翼的紗而已。神仙世界說白了也是個弱肉強食、崇尚叢林法則與工具理性的世界。顯然,在這看似風度翩翩、溫情脈脈的世界裡,衣冠楚楚之下依然是對強大法力的崇拜。

所以,當孫猴兒想要定海神針作為武器時,因為他能拔得出神針並把龍宮攪合得五迷三道,所以龍王不得不把定海神針贈予了他。而且,雖然支配神仙世界和妖魔世界的法則都是叢林法則,但妖魔們想要什麼就直接露出一副“老子就要吃唐僧肉”的嘴臉,非常直白,而神仙們則顯得虛偽得多——為了哄唸書不多、文化不高的孫猴兒就給了他個弼馬溫做,最後導致被大鬧了天宮的下場,屬實活該——所以,相比於妖怪,神仙們更加可惡。

那麼祝守一覺得有必要在這裡講一下吳承恩的原著西遊記究竟是一部怎樣的書?在燦若星漢的傳統文化寶庫中,它為何佔據如此重要的位置呢?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西遊記》成書於十六世紀的明朝中葉,作者吳承恩,講述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如果算上白龍馬,則為師徒五人)西行求法的故事。

唐僧取經,在歷史上實有其事。而唐代以後,玄奘西行故事廣泛流傳於民間,逐漸變得亦真亦幻、豐富離奇。明代中期成書的《西遊記》以玄奘求法故事為基礎,增加了大量的人物和奇幻多姿、趣味橫生的情節。《西遊記》一出,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故事膾炙人口,成為中國文化十分獨特而又引人入勝的一部分。

而取經緣起於如來佛普度眾生的一念。如來看四大部洲,只有南贍部洲,“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於是動念要尋找一個大根器之人,讓他經歷千辛萬苦,到西天“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眾生”。觀音菩薩領命,果然尋找到師徒五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五人同時修成正果。

話說唐僧師徒,各有來歷。唐僧前生是如來佛祖的二徒弟,名喚金蟬子。因聽法時打瞌睡,犯了輕慢佛法之罪,被貶下凡塵,託生成唐玄奘。

孫悟空本是東勝神州花果山水簾洞的石猴,因感人生無常,前往西牛賀州拜道家祖師修習長生不老之術,學會七十二般變化和筋斗雲。後來因為爭鬥之心不除,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

豬八戒本是天河裡的天蓬元帥,只因帶酒戲弄嫦娥,玉帝把他打了二千錘,貶下塵凡。沒想到走錯了道路,投在母豬胎裡,變成長嘴大耳的醜陋模樣。

沙和尚本是靈霄殿下的捲簾大將,只因在蟠桃大會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盞,玉帝把他貶下界來,在流沙河遭受飛劍貫胸的懲罰,忍飢耐寒、吃人度日。

那白龍馬,本是西海龍王敖閏之子,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被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之罪。玉帝把他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誅。

觀音菩薩來東土尋求取經人之時,正是唐貞觀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召開水陸大會,請有道高僧,講經說法,那高僧正是眾望所歸的玄奘和尚。觀音菩薩化身成一個癩頭和尚,點化玄奘,去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求取大乘佛法。於是太宗與玄奘結為兄弟,派遣玄奘去西天取經。

玄奘沿途收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為徒,犯罪待斬的小白龍也化作一匹白馬,充作唐僧的腳力。師徒五人,同心戮力,征服重重艱險,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功德圓滿。

而祝守一覺得《西遊記》之奇,奇在境界。和玄奘取經不同,《西遊記》的故事跨越四大部洲、十方世界,不管是玉皇大帝的凌霄寶殿、還是我佛如來的雷音寶剎;不管是四海龍宮,還是幽冥地府;不管是波濤滾滾的通天河,還是烈焰騰騰的火焰山;不管是女兒國,還是朱紫國,都成為取經者表演的舞臺。其它雄奇、婉約、幽僻、險怪,種種境界,固無論矣。

《西遊記》之奇,奇在情節。石猴本是吸收了天真地秀、日精月華的一塊山石,說起出身,已然奇了。更奇的是,這石猴不滿足於花果山的富貴榮華、水簾洞的無拘無束,竟然發心修道。悟空學會七十二般變化,一個跟頭十萬八千裡的筋斗雲,又在東海龍王的龍宮裡取得可以如意變化的定海神珍鐵,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裡煉出火眼金睛,可以鑽天入地、呼風喚雨,已然奇了。更奇的是,縱然這猴頭神通廣大,仍然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美猴王有真假、唐僧有真假、雷音寺有真假,已然奇了。更奇的是,連在西天極樂世界求取的佛經也有真有假。其它車遲國鬥法、五莊觀竊參、子母河懷胎、木仙庵談詩,種種奇情壯採、妙想天外,固無論矣。

《西遊記》之奇,奇在人物。在《西遊記》的世界裡,不光有世上凡人,還有多到數不過來的神佛仙怪;神佛仙怪裡,不光有佛家的如來、菩薩、羅漢、金剛,也有道家的玉帝、王母、老君、天王;不光有正神,也有各式各樣的妖魔鬼怪、魑魅魍魎。師徒五人裡面,白龍化馬已然奇了,更奇的是沙僧在流沙河吃人度日,一旦皈依正法,則吃苦耐勞、道心甚堅。豬八戒好吃懶做、色心不去,入贅高老莊,已然奇了,更奇的是孫悟空悟性奇高,善能降妖捉怪,以通天入地之能,一心保肉體凡胎的唐僧去西天取經。最奇之處,還是聖僧玄奘,一旦誓上西天,則九死不悔,雖然取經路上,處處都有要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憑了四位高徒的扶持和各方神佛菩薩的保佑,每次都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終於得上雷音,功德圓滿。

那這當中有何玄機妙理?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普通讀者欣賞的是《西遊記》情節的熱鬧離奇,語言人物的詼諧風趣,但瞭解中國修煉文化的讀者就不難發現,作為一部以修煉為主題的小說,《西遊記》處處充滿玄機妙理。

唐僧收悟空為徒之後,遇到的第一難就是六個剪徑強人,“一個喚作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這六個強盜,隱喻佛家所說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打死六個強盜,意味著排除肉體感官給修煉人帶來的干擾與煩惱。

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對應著修煉人應該去掉的執著心。破除這些關和難,重要的不是消滅有形的妖魔鬼怪,而是修煉人內心的魔障。所以,八十一難當中,有些針對的是唐僧的怕心,有些針對的是悟空的爭鬥之心,有些針對的是八戒的貪、懶、色心。

第五十回,悟空出去化齋,唐僧、八戒、沙僧到了一處舊宅院,看到桌子上搭著幾件納錦背心兒。此時天氣寒冷,八戒、沙僧忍不住誘惑,要“試試新,晤晤脊背”。沒想到才將背心套上,霎時間背心就把兩個“背剪手貼心捆了”。悟空歷盡波折,方才請到太上老君,降伏了這只“金兕大王”——原來是太上老君的青牛。

第五十六回,悟空打死一夥山賊,唐僧怪他殺傷人命,念緊箍咒要趕他走。這時的悟空,已然起了嗔心。雖然經菩薩解勸,悟空答應回去保唐僧取經,但假悟空已經乘機到了唐僧身邊,用金箍棒“望長老脊背上砑了一下”,把唐僧壓得昏暈過去。沙僧去花果山尋悟空要包袱,見悟空高坐石臺之上,聲稱要自去西方拜佛求經。沙僧復去南海尋觀音菩薩,到了菩薩處,卻發現悟空亦在此等候。沙僧遂與悟空同回花果山,果見一“行者”坐在高臺上,飲酒取樂。兩個悟空一般無別,真假悟空拉拉扯扯、且行且鬥,從花果山打到南海,從南海打到天庭,連託塔天王的照妖鏡也分辨不出誰真誰假。最後還是如來佛祖,認出假悟空是與真悟空同像同音的六耳獼猴。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從修煉角度,這六耳獼猴到底是誰,並不難理解。悟空被唐僧訓斥,嗔心大起,這六耳獼猴,恰是悟空嗔心魔性的體現。第五十八回回目,“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和回末詩的“神歸心舍禪方定”,點出了假悟空實為真悟空的魔性幻化而來,能夠“神歸心舍”,假悟空自然就消失於無形了。

除了假悟空,師徒一行將要達到西天之時,又無端遭逢了“小雷音寺”之厄。第六十五回,取經人來到一座高山,其中寶剎,真個畫棟雕樑、霞光瑞靄,除了悟空看出其中有些凶氣,唐僧、八戒、沙僧,慌忙下拜,妖怪把師徒幾人盡皆擄了去。最後還是彌勒佛出手,收伏了黃眉老怪,助唐僧師徒解了這一難。從修煉角度看,“小雷音寺”這一難,可以理解成修煉的法門有真有假,一直到修煉的最後一刻,都存在著對修煉人的考驗。如果錯入了歪門邪道,必然無法修成正果。

《西遊記》第九十八回,阿儺、伽葉兩尊者向唐僧師徒索賄一段,最稱解人難索。唐僧師徒歷盡萬苦千辛,終於來到西天雷音寺,阿儺、伽葉兩尊者奉如來之命,帶唐僧師徒到寶閣之中,拿取經卷。兩尊者向唐僧索取人事(禮金)不成,傳與他們無字之經。行者向如來告狀,沒想到佛祖也和兩尊者一樣口氣:

【“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

兩尊者帶領四眾復到珍樓寶閣之下,仍然向唐僧索取人事。唐僧無奈,只好命沙僧取出唐王所賜的紫金缽盂奉上。阿儺“把臉皮都羞皺了”,卻“只是拿著缽盂不放”。】

這個情節,歷來被人當作吳承恩的諷世之筆——連西天極樂世界也存在貪汙納賄的情事。其實,修煉人要把一切執著之心全都修去,才能功成圓滿。唐僧對紫金缽盂的貪戀,其中既有貪財好物之心,又有對唐王的人情,而這些恰恰都是修煉人要修去的。如果不能把這些心一併修去,就是有漏的,就談不上功德圓滿。

唐僧師徒取經路上遭逢的每一關每一難,都出自如來佛祖和觀音菩薩的精心安排。黃風怪是靈吉菩薩的靈山腳下一隻得道的黃毛貂鼠,黃袍怪是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回到天宮,玉帝叫他“帶奉差操,有功復職”。

金角大王、銀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金銀二童子。靈感大王是觀音菩薩蓮花池裡養大的金魚。獨角兕大王是太上老君的坐騎。黃眉老怪是彌勒佛面前司磬的一個黃眉童兒。青毛獅子怪、黃牙老象怪是文殊、普賢的坐騎;大鵬雕是如來佛的舅舅。觀音菩薩利用生命之間的因緣關係,既了卻了生命之間的業債,又幫助唐僧師徒修心去業,修煉圓滿。

《西遊記》植根於華夏傳統文化中博大精深的修煉文化,書中的情節、人物、對話、詩詞,全都大有深意,讀者不應視為等閒輕輕放過。

這也是祝守一一直推崇的原因。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我真不是魔神宇宙級寵愛女配她天生好命都市國術女神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食物鏈頂端的猛獸劍仙三千萬特種兵之戰狼崛起諸天新時代
相關推薦
神醫下山:一切從無敵開始她不當刁民很多年我道長生我的女朋友們我的鬼女朋友你好,我的女朋友學神嬌寵:我的女朋友是大佬重回八二做個好人我可能沒有演技錯撩總裁:小作精,甜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