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388 哇,世界紀錄又被我打破了呢(求訂閱)
上章 目錄 下章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388 哇,世界紀錄又被我打破了呢(求訂閱)

晚上,許秋回到寢室,看到室友孫一凡坐在桌子前打著個檯燈,對著電腦搓爐石。

孫一凡招呼道:“許秋,回來啦,你看到輔導員發的名單了嘛,我們直博生沒人權啊,居然都只有二獎,一獎都被碩博連讀的給撈走了。”

許秋聳了聳肩,附和了一句:“是啊,我之前也以為我們是一獎呢……不過一獎、二獎也差不多,估計最多也就相差一兩千塊錢,灑灑水啦。”

“那倒也是,”孫一凡點點頭,隨口問道:“對了,許秋你有申請國獎嘛?我記得你本科文章好像發了不少吧。”

“嗯,申請了。”許秋回應道。他在孫一凡後面看了一會兒,遊戲剛開局,雙方都是30血,看不出什麼來,WAR3他是玩過的,但暴雪之後出的包括WOW、爐石之類的都沒有接觸過。

孫一凡突然說道:“我聽說我們博士班的班長,穆雪也申請了國獎。”

許秋愣了一下,問道:“穆雪,她不是從清北大學保研過來的嘛,怎麼申請的?”

孫一凡搖搖頭:“那我就不清楚了。”

兩人又聊了幾句,許秋聽到外面洗手間的浴室有人出來,便帶著洗浴用品和一卡通洗澡去了。

平常許秋和孫一凡的交流並不多,不像本科時候的室友那麼頻繁,當然,也可能是陶焱比較自來熟的緣故。

洗完澡後,許秋往床上一趟,進入模擬實驗室。

這些天,針對半透明電池器件,他已經在模擬實驗室中進行了不少的嘗試,並獲得了一些前期工作的結果。

半透明器件的製備難度並不大,和傳統器件的唯一不同之處就是,電極被更換為了半透明電極材料,包括薄層金屬、銀納米線或是ITO等。

其中,ITO的製備難度太高,需要用到磁控濺射等手段,於是許秋就只嘗試了旋塗銀納米線,以及蒸鍍薄層金屬電極這兩種。

之前,許秋本來以為銀納米線旋塗出來,可以兼具導電性和透光性兩大優點,成為非常完美的半透明電極材料。

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現,結果並不理想。

他使用藍河公司購買的銀納米線溶液旋塗出來的薄膜,透光性是滿足了,看起來非常的通透,可導電性方面就撲街了,製備出來的器件直接是斷路狀態。

為了探明原因,許秋用萬用表測試了一下銀納米線薄膜的電阻,發現它的阻值在千歐的級別,而平常ITO電極的電阻阻值一般在幾歐姆的級別,差了三個數量級以上。

後來,他進一步的探索,用AFM、TEM、SEM等各種電鏡進行觀察,反正模擬實驗室裡電鏡也不花錢,就索性全用上測一遍。

最終結果顯示,旋塗得到的銀納米線很多根都是近似平行的或者堆在一起的,而且還有一些已經斷掉了的納米線。

納米線這種東西想要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必須要每根納米線相互之間接觸良好,形成一種類似於網格狀的結構。

因此,現在這樣的微觀結構,導電率低下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可能的原因是旋塗過程中對銀納米線造成了取向和破壞。

為了試圖解決這個問題,許秋瀏覽了一下小蟲子網站。

發現其他人在旋塗銀納米線的時候,也出現過類似的問題,包括導電性差、穩定性差等,而且沒有太好的解決方法。

於是,許秋又去查閱了一些文獻,發現製備銀納米線導電薄膜的常用方法,是刮塗、滴塗,以及“slot-die”的方法。

所謂“slot-die”的方法,有點像是刮塗的進階版本,就是在基片上方一定高度處放一個窄槽,這個窄槽裡面不斷注入有效層或者傳輸層溶液,這些溶液會從窄槽中滴落,落到基片上成膜,因為是窄槽,所以形成的薄膜也是細細的窄膜。這個時候,讓溶液在滴落的過程中,以一定的速率同步的移動窄槽,就可以使得滴落後的溶液撲滿窄槽掃過的面積,也即得到一層薄膜。

“slot-die”和刮塗的區別就是刮塗是先把溶液滴在基片上,而“slot-die”是溶液在窄槽內,然後一點點的往出流,因此工藝難度很稍微高一些。

許秋的這番操作,其實也是他在遇到實驗失敗時的常規步驟:

首先根據實驗現象推斷可能的原因;

然後用便宜的方法(萬用表)初步確認原因;

再用貴的方法(各種電鏡)確認原因,當然如果組裡沒錢的話,這一步可以省略;

接著,去小蟲子看看其他人有沒有類似的情況,他們是怎麼解決的;

最後翻文獻,找到解決或者替代的方法。

這些順序也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另外,之所以首先要去小蟲子逛逛,是因為這裡是關於科研的中文論壇,大佬們層出不窮,如果能精準的搜尋到別人已經解決的問題,就會省下不少時間,類似於程式圈裡用別人造好的輪子。

畢竟,檢索SCI論文花費的時間可不少,很多時候可能一個小時過去了,好不容易找到了幾篇相關的文獻,但最後發現都沒什麼用,解決不了問題。

當然,也不是每次經過這番操作,都能解決實驗失敗的問題。

就比如這次,許秋一頓操作猛如虎,最終得出結論,PLAN A(計劃A)撲街。

即基於實驗室現有的裝置,用銀納米線薄膜的這個方法製備半透明器件的頂電極並不合適。

不過,許秋絲毫不慌。

因為他還有PLAN B,所以他也懶得去最佳化銀納米線製備工藝了,直接暫時放棄PLAN A,先用薄層金屬電極的方法搞起,日後如果有需要的話,再重新嘗試也不遲。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在正式的實驗之前,許秋對現有的半透明器件文獻做了一個簡單的總結。

他發現半透明器件這個概念在好幾年前就有了,文獻也不少,光一區二區的文章就有十多篇,不少都是國外一個大組Yang Yang發表的。

不過,之前只有富勒烯的體系,雖然可見光範圍內的平均透過率(AVT)可以做的很高,最高甚至能達到50%,但效率(PCE)一直上不去。

光有AVT,沒有PCE,這就和“只要面子,沒有裡子”差不多,就比如50%的AVT配上1%的PCE,沒什麼太大的意義,光伏器件最終還是得迴歸到效率的比拼上。

目前,效能最好的一個工作是基於P的半透明器件,效率只有7%,AVT也只有25%,他們採用的電極是薄層的10納米銀電極。

正式實驗的時候,許秋嘗試了三種薄層電極,分別是常用的金、銀、鋁,以PCE10:IEICO-4F和PIC-4F兩個體系作為標樣,製備了不同厚度金屬電極的器件,從5奈米到正常的100奈米不等。

最終的結果,以PCE10:IEICO-4F體系為例。

電極厚度在100奈米條件下,金、銀、鋁電極,器件最高效率分別為12.3%、12.4%和12.5%,三種電極的器件效率相當。此時器件的AVT約為0,即器件幾乎完全不透過可見光。

50奈米條件下,最高效率分別為12.0%、12.1%和12.0%,三種電極的器件效率仍然相當。此時器件的AVT同樣約為0。

30奈米條件下,最高效率分別為10.8%、11.0%和6.2%,三種電極的器件效率產生分化,其中金、銀作為電極的器件,效率衰減不明顯,而鋁作為電極的器件,效率衰減比較嚴重。此時器件的AVT達到了5%-10%,可見光有部分可以透過,可以模模糊糊的看到器件背後的東西。

20奈米條件下,最高效率分別為9.4%、10.2%和0%,金、銀作為電極的器件,效率衰減仍不明顯,而鋁作為電極的器件,已經斷路。此時器件的AVT達到了10%-20%,可見光有部分可以透過,可以模模糊糊的看到器件背後的東西。

10奈米條件下,最高效率分別為8.0%、9.0%和0%,金、銀作為電極的器件,也開始發生分化,銀電極的器件效率更高。此時器件的AVT達到了20%-40%,可見光有較大的一部分可以透過,可以較為清楚的看到器件背後的東西。

5奈米條件下,最高效率分別為5.3%、1.2%和0%,金電極器件仍然能保持一定的器件效率,而銀電極器件效率直接跳水,接近於斷路。此時器件的AVT達到了30%-45%,可見光有較大的一部分可以透過,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器件背後的東西。

另外,電極厚度降低的過程中,器件的效率衰減主要是因為短路電流密度降低所致,開路電壓、填充因子兩項引數幾乎保持不變。

針對這些實驗現象:

小學生的水平,能夠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

哇,世界紀錄又被我打破了呢。

這也很正常,以許秋現在手中擁有的資源,不選擇某個細分領域也就罷了,一旦選擇了某個領域,那也就標誌著這個細分領域的世界紀錄就要易主了。

畢竟,他現在已經暫時成為有機光伏這個大領域的領路人。

中學生的水平,可以稍微往深想一想。

製備半透明器件,鋁電極就是個垃圾,電極還沒等達到半透明呢,器件就已經撲街了。

大學生的水平,再往深想一想。

當前的體系選用銀電極比較好,在10-20奈米比較合適的區間內,器件效能都是最佳的那一個,這或許和他是導電性能最好的金屬材料有關。

碩士生的水平,再再再往深想一想。

金電極在5奈米的厚度下,效能反超了銀,這說明金屬電極能否在薄層狀態下導電,密度可能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因為金的密度是19.32克每立方厘米,銀的密度是10.49克每立方厘米,而鋁只有2.70克每立方厘米。

金屬導電的實質,是金屬原子之間透過形成“電子氣”來傳導電子,這裡導電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金屬原子之間要連續,不能有太多的缺漏。

在金屬膜比較厚的時候,密度小一些也無所謂,反正可以近似實現緊密堆積,就算偶爾有缺陷,旁邊也有其他的金屬原子兄弟可以代為傳遞;

而當金屬層比較薄的時候,密度小的金屬材料在蒸鍍時,就會更容易出現不均勻、不緻密的現象,這時產生了缺陷,結果旁邊沒有金屬原子兄弟幫忙了,那導致無法順暢的傳導電子,從而造成斷路。

博士生的水平,還能再再往深想一想。

相較於不透明的金屬電極,半透明金屬電極造成器件效能損失的一個主要來源,是電極導電率的下降,直接影響電極收集電荷的能力,從而造成短路電流密度的降低,最終導致器件效率的衰減。

但還有另外一個效能損失的來源,那就是來自不透明金屬電極的二次反射光會變少。

這個該怎麼理解呢?

當太陽光入射一個光伏器件表面後,有一部分光會直接反射、散射損失掉,有一部分會轉化為熱能損失掉,在這之後的太陽光會到達有效層。

有一部分到達有效層的光會被有效層吸收,形成激子,之後拆分輸運,形成電流,而還有一部分則會穿過有效層,到達頂電極的位置。

假如頂電極是100奈米厚的金、銀、鋁,也就是不透光的,因為金屬會反射光,就會讓這一部分透過有效層的光重新回到有效層,也就是所謂的“二次反射”,同樣會對器件效率造成一定的貢獻。

而現在金屬電極變得半透明了,這部分光就會部分發生“二次反射”,部分穿過金屬電極損失掉。

到了許秋的水平,他將上述這些整合了起來,想到了一種多層的薄層電極結構。

這種薄層金屬的結構,是先蒸鍍一層薄薄的相對比較緻密的金,比如一奈米厚度,然後再往上蒸鍍導電性能更好的銀,比如10-20奈米。

這樣的結構,可以產生的預期效果就是:

超薄的金層提供了緻密的成核中心,從而降低銀膜向傳輸層和有效層中的滲透厚度,提高銀膜在低厚度下的均勻性,保證連續銀膜的形成,從而得到兼具高透射率和低電阻的薄層金屬電極。

當然,分析歸分析,具體結果如何,還是得用實踐來證明一切。

PS:今天萬字三更,第二更、第三更分別在7、16點。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劍仙三千萬特種兵之戰狼崛起宇宙級寵愛食物鏈頂端的猛獸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女配她天生好命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諸天新時代都市國術女神我真不是魔神
相關推薦
神級輔助和她的野王網遊之女輔助都市最強輔助系統嬌妻難追:寶貝,爹地求輔助!星際之有容則霸我有一個功法升級器我能提升功法玄幻:這個功法太棒了全職法師之開局覺醒時間雙系天道之子輔助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