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相寶

第297章 文獻大成
上章 目錄 下章

相寶第297章 文獻大成

書被包裹在黑色收口絲絨布囊套中,收藏者很用心。

盧燦解開布囊封口的絲線,看了一眼,驚訝道,“咦,怎麼有兩冊?”

“嘿嘿,你看看就知道!”李林燦和奎榮坐在盧燦的對面,笑眯眯的準備看他的表情。

盧燦起身擦了擦手,又拿起桌上的一副乾淨手套戴上,這才伸手將布囊中的兩冊圖書抽出來。

好傢伙,真正的大開本!

高足有五十釐米,寬幅在三十釐米左右,非常宏大,氣勢十足。其比例為五三比,符合黃金分割,讓這本書雖大,但絲毫不顯得臃闊。

書衣為明黃絹,包背。

盧燦用未戴手套的左手,輕輕捻了捻封面,至少五層宣紙貼合硬裱,外貼黃絹,塗蠟,這種書衣裝裱抗壓、防皺、防蟲、防潮。

書衣左上角一直延伸到中部,貼有明經紙長條書籤。書籤最上方為大楷“永樂大典”四個字,下面為雙行小楷“第兩千五百三十三卷之兩千五百三十四卷”。

這是雙卷一冊本。

書衣正面的右上方還黏有一個框,這是目錄。

裡面用墨筆題寫小楷“七灰”,這是取自《洪武正韻》中“灰(-uei或-ui)二韻”,意思是這本書中所撰抄文稿,最開始的那個字,韻母為灰二韻。

又低一字,同樣墨筆小楷,“二十八”,這是註明這一冊是該韻目的第二十八冊。

利用三十一個聲母,再加上韻母的數列,形成很神奇的書籍檢索方式。能夠快速從浩瀚的書海中找到自己的目標,古代先民的智慧,讓人感慨。

順便提一句,《洪武正韻》正是現如今朝鮮及南韓的語音始祖,韓語就是以此發展而來。

盧燦小心的翻開封面,裡面的紙張有淡淡的歲月瘢痕,那是樹皮紙自動老化形成的黑色點狀物,非黴斑。

樹皮紙的特點是厚實、柔軟、細膩,白淨,不染色,但它在耐久性方面,不如桑皮紙和莎草紙,很容易起菌變,那些歲月瘢痕就是例證。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內文為墨朱兩色。勾欄、圈點全是用硃筆,抄錄文字為墨筆,黑紅相間,疏間合體,看起來異常舒服。

邊界欄為雙行硃筆,外粗內細,朱絲欄(行文中間的豎欄)筆直。

盧燦想到一則有關朱絲欄的傳聞,他將整本書端在右手上攤開,豎起其中一頁,對著初升的仰光照了照。嘿,好傢伙,每一條朱絲欄上,還真的有四枚針孔,直線平均分佈。

據說在撰抄《永樂大典》時,宮中發動了一百六十四名太監及宮女,專為這些空白書頁扎針孔。為的就是在繪製朱絲欄時,能保證直線不變形。

鑑定到此,盧燦已經徹底相信這本書是正本無疑。

數了數,加上封皮封底,一共五十二葉(張),儲存完善,品相能達到九五,堪稱完美。

“老爺子,來香江不後悔吧。這好東西,臺北故宮可沒有哦?”盧燦將這本書合上,喜笑顏開的和老爺子開了句玩笑。

按照剛才李林燦所分析的,這種東西,如果有,那也只在民間,臺北故宮的物品大多都傳承於宮中,哪有這東西?

“小子,別得意,你想開一家世界級的博物館,還早著呢。”老爺子掩飾不住笑意,但語氣依舊不會饒人。

“你之前蒐羅的那些典籍,還有從臺島運回來的明清文冊,我打算回去找老福商量,看看能不能再開一間古籍館。這本《永樂大典》,勉強能算得上古籍館的鎮館之寶。不過,藏品還是不夠,你還需要多想想辦法。”

古籍館?並不在計劃之列。

福老所做的計劃為十二館,其中陶瓷器三館、字畫兩館、金銅器兩館、明清傢俱一館、玉器一館,佛像館一座,書房用品及雜項館。

上個月從臺北弄回不少古籍,使得虎園博物館不得單開一館。

十三館?似乎不太好聽。盧燦不忌諱十三,但遊客和參觀者可能有人忌諱啊。

“李老,既然書籍館要單開館,那就開兩館,藏品不夠,我來想辦法。”盧燦抬抬手。

“這可是你說的哦?可不要反悔!”

李老還以為盧燦年輕不懂圖書館的事務,怕他好高騖遠,“單館書籍至少要三千冊,才能供輪換,雙館的話,至少需要七千本古籍,才可能填補輪換、修補的缺項。你現在最多只有兩千五百冊,真的有辦法?”

有辦法麼?

有啊!盧燦已經決定,今年年底一定要去內陸一趟!

那裡的古籍,多得不要不要的!去琉璃廠、報國寺這些地方,捎帶著弄回兩車!

盧燦更想去見見張博駒前輩,他一直沒回信,讓盧燦頗為不安。

當然,還有幾處寶藏,他也想去看看,尤其是掩藏在君山的師門秘藏。如果能挖,早點取回來,心安。

謝絕李林燦的好意,他笑著擺擺手,“我年內走一趟內陸,蒐羅一點古書,應該沒什麼危險。”

“這樣啊……”李林燦沉吟片刻後沒說話。

他對內陸的印象說不上好壞,當年也是隨大流來到臺島,這些年皓首窮經,對兩岸的事務關心的不多。在他看來,去一趟就去一趟,沒什麼大不了的。

奎榮可是有些擔心,咂咂嘴想要阻止,又沒說出口。這件事還是回去彙報師傅後,再讓師傅決定是否勸阻吧。

盧燦將目光落在下面這一本上。

靠!他驚得直接站起身來,話語也變得口吃起來,“這……這……”

這本書的開本,和《永樂大典》一模一樣!

不過是簡裝版,桑皮紙封皮,灰色調,封皮中間墨本楷書四個大字“文獻大成”!

右側是小楷“一東”,下方是墨筆楷書“第三百九十一卷”。

“這……這是《永樂大典》的初稿?不是說毀於正統十四年的金陵文淵閣大火了嗎?”

這本書真的讓盧燦驚到了!

如果說《永樂大典》正本的存世還有一線希望,那《文獻大成》就是傳說!

永樂二年,明成祖朱棣為消除“靖難之變”的影響。

他是以武力從侄兒手中奪得帝位,這在程朱理學盛行的當時,很多朝臣和知識分子都認為是倒行逆施。

可惜,聰明絕世的解縉,通曉天文地理的胡儼,兩人都沒能摸透大帝的心思。

他們組織了一百四十七人,花費一年多的時間,編出一套五百四十九冊的《文獻大成》。於永樂三年孟月呈交給成祖朱棣。

朱棣一看,喲呵?這麼容易就編完了?那我的心思不是白花了?

內容正確,政治不正確。

解縉和胡儼兩人的心血自然是白費了。

大帝一句話“所纂尚多未備”,將一百五十人一年多的心血,全部白費。

兩人聰明一世,可最終還是未能明白永樂大帝的心思。

永樂三年夏,朱棣再度責令重新編修大典。這一次,他派出絕對心腹,黑衣宰相姚廣孝(道衍大師)為總撰修,組織大批人馬,參與此事。

姚廣孝深知朱棣的心思,這一次,蒐羅的範圍更廣,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道卜醫僧、士農工商無所不包,動用兩千多人,蒐羅古書十一萬三千冊,歷時四年多,終於完成煌煌鉅製《永樂大典》。

那《永樂大典》之前,解縉、胡儼版的五百多冊《文獻大成》,去哪兒了?

這又是一個歷史謎題。

《明金陵史話》曾經記錄過一筆。

這套五百多冊的《文獻大成》被充當成新版的《永樂大典》資料,堆放在金陵文淵閣(可以看成明代最大的圖書館)。同時它又記錄到,正統十四年秋(1449年),金陵文淵閣大火,《永樂大典》所據原稿付之一炬。

也就是說,五百多冊《文獻大成》,被大火焚燬。

從此以後,再也未有這本書的記錄,這也讓《文獻大成》成為收藏家口中的傳說。

可是現在,傳說就擺在自己的眼前!

李林燦笑得跟老狐狸,他敲敲桌面,“傻了吧不是?”

“學鑑定,腦袋一定要開通!”他指指自己的腦袋瓜示意盧燦。

“《文獻大成》不得朱棣的歡心,並非書不好。胡若思作為國子監祭酒,文淵閣大學士,他在《永樂大典》編成之後,找皇上討要幾本廢書,朱棣能不給嗎?。”

“解縉被抄家,他家中典籍可能被查抄回宮內,可胡儼沒有啊,他是頤養天年,老死床榻的,他家中有幾本《文獻大成》,太正常不過了!”

一席話解惑,盧燦尷尬的摸摸鼻翼,嘿嘿笑了兩聲。

道理並非他想不通,而是太震驚!這本《文獻大成》簡裝本的價值,恐怕不比《永樂大典》正本的價值低!

“還有其它珍本嗎?”得隴望蜀,說的就是盧燦。他眼巴巴看著李林燦。

“自己看!”李林燦手掌一番,從衣袖中掏出兩張目錄清單。

不錯!收穫不錯!

明清字畫二十七幅,珍品不少。

第一幅就是西廬老人王時敏的《春山月夜圖》;第二幅是他的孫子石師道人王原祈的《仿黃公望積翠圖》;第三幅是明代畫家松圓道人程嘉燧的字幅《題長蘅次醉閣》……

古籍一共一百三十九本,最珍貴的兩本,就在盧燦面前擺著。

其名錄中,依舊有不少珍品,其中大多數為經史子集教材。

《四書蒙引》、《四書淺說》、《易經存疑》、《易經達說》、《四書說約》《(四書)人物串珠》、《大題文府》、《小題文府》,及其它帖括類書等等,不一而足。

還有一些科考名人所撰寫的工具書,例如周大璋的《四書朱子大全精言》、王步青的《朱子四書本義匯參》、萬人望的《四書朱子大全統義》、謝廷龍的《四書勸學錄》、何文綺的《四書講義》等。此外,還有如洪垣星纂、張承露參訂的《四書繹注覽要》、任時懋的《四書自課錄》、許泰交的《四書大全學知錄》等。

嚯!嚯!自己讀完這些工具書,是不是也可以去明清參加科考了?

盧燦忍不住的突嚕出來。

“就你?還科考?還是先把你的那筆軟趴趴的毛筆字練好吧!”這等諷刺的好機會,老家夥自然不會放過。

盧燦翻翻白眼,沒理會。

他得琢磨,稍後用什麼代價,把這些古籍從阿爾達汗手中置換出來?

這批字畫書籍,是盧燦發現的沒錯,可主人還是阿爾達汗呢。

白拿?

白拿雖然好,但盧燦不準備這麼幹,不合朋友之道!

盧燦放下手中目錄,揉揉眉心。(未完待續)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食物鏈頂端的猛獸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我真不是魔神諸天新時代劍仙三千萬宇宙級寵愛都市國術女神女配她天生好命特種兵之戰狼崛起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相關推薦
洪荒:我能複製萬千法寶渡娘之後封神時代仙都世家重生世家子大明世家子鑽石世家我的大不列顛帝國重生大不列顛做大公人族第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