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疫能者

第一百一十七章 敦煌發展史
上章 目錄 下章

疫能者第一百一十七章 敦煌發展史

大家聽的津津有味,南利饒有興致的問道:“牛犇同學,你能不能不吊我們胃口,從頭給我們講講這個敦煌的歷史,如果你說的好,我真的可以考慮開發開發這個島!”

我猶豫下了,爽快的答應。“剛才,我已經大概介紹過了莫高窟,就不再贅述。下面我說下敦煌吧!”

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敦煌莫高窟所珍藏藝術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寶,人們都把莫高窟稱為甘肅中的一顆明珠。敦煌壁畫形象十分逼真,尤其是:“飛天”圖案,被唐朝人讚譽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成為敦煌壁畫的象徵。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公元366年,在三華裡長的鳴沙山上壁上,密密層層地建造了四百九十多個洞窟,佈滿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彩色佛像共有兩千多身,最大的一個高達三十三米。壁畫的技巧高超,數量驚人,如果一方方連接起來,可排成五十多華里長的畫廊。 前秦苻堅建元二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據說創造了莫高窟壁畫的古代畫師,大致分為三類:一種是僧官,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為數不多。再就是畫僧,他們是僧侶也會作畫,人數較前者略多。最後便是純粹的畫工了,他們遊走四方居無定所,在洞窟裡作畫,便在洞窟裡起居,一旦完工,就再也看不到他們的身影了。可想而知這個巨大的繪製工程,一定是令許許多多的畫工,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他們走進了這狀如蜂巢的石洞,恐怕就再也沒有走出莫高窟了,正是這樣一批優秀而又偉大的無名者,為後世留下了,人類輝煌的絲路文明的影像。

“我記得,莫高窟最有名的是飛天的畫像啊?”宋軍問道。

我點點頭,說道:“的確。佛教中飛天是乾闥婆和緊那羅。乾闥婆的任務是在佛國裡散發香氣,為佛獻花、供寶,棲身於花叢,飛翔於天宮。緊那羅的任務是在佛國裡奏樂、歌舞,但不能飛翔於雲霄。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相混合,男女不分,職能不分,合為一體,變為飛天。把早期在天宮奏樂的叫“天宮伎樂”,把後來持樂器歌舞的稱“飛天伎樂”。

敦煌飛天的風格特徵是不長翅膀,不生羽毛,藉助雲彩,憑藉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凌空翱翔。千姿百態,千變萬化。這是在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外來飛天藝術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敦煌飛天形象。

敦煌早期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佛龕上沿和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物的頭上。北魏時期飛天所畫的範圍已擴大到說法圖中和佛龕內兩側。飛天形象雖然還保留著西域飛天的特點,但已發生了變化,逐漸向敦煌飛天轉變。如北魏226窟北壁後部說法圖西側上方的一身散花飛天,臉型由橢圓變為長條但豐滿,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身材修長,衣裙飄曳,橫空飛翔,豪邁大方,勢如飛鶴,鮮花飄香,姿勢優美,動感特強。隋代飛天正處在融合、探索、創新時期。主要表體型不同,身材修長,比例適度,腰姿柔軟,綽約多姿。臉型有的清秀,有的豐圓。服飾不同,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長袍的,有穿短襯長袍的。飛態不同,有單飛的,有群飛的,有上飛的,下飛的,逆風飛的,順風飛的……到了唐代,敦煌飛天已完成了中外吸收、融合的歷程,完全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達到了藝術的頂峰。唐代洞窟的四壁畫滿了大型經變畫。飛天不僅畫在藻並、佛龕、四披上,大部分畫在經變畫中。佛陀在極樂世界正中說法,飛天飛繞在上空,有的腳踏彩雲,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衝雲霄;有的手託花盤,橫空飄遊。那迎風擺動的衣裙,飄飄翻卷的綵帶,使飛天飛得多麼輕盈巧妙、瀟灑自如、嫵媚動人。五代、宋以後的飛天,在造型動態上無所創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飛天的風格特點雖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藝術生命。”

說完,我思索了片刻,搖搖頭,繼續說道:“其實,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臺樓閣等建築畫、 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雄偉瑰麗。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光哥嘆了嘆氣,說道:“但是,可惜了。莫高窟在元代以後已很鮮為人知,幾百年裡基本儲存了原貌。但自藏經洞被發現後,隨即吸引來許多西方的考古學家和探險者,他們以極低廉的價格從王圓籙處獲得了大量珍貴典籍和壁畫,運出中國或散落民間,嚴重破壞了莫高窟和敦煌藝術的完整性。”

我恨道:“特別是伯希和!”

“誰?”孫崴問道。

“他是法國學識淵博的漢學家,他憑著深厚的漢學功底和豐富的考古知識,把藏經洞中所有的遺書通檢一遍。他自己說:“洞中卷本未經餘目而棄置者,餘敢說絕其無有。”有一張伯希和盜竊藏經洞遺書的自拍照:他蹲在洞窟裡,面對堆積如山的經卷,正在蠟燭下一件件、一頁頁地翻檢……他在藏經洞裡待了3周,不單接觸了每一份文稿,而且還翻閱了每一張紙片。他純熟的漢語基礎和中國歷史知識,使他選走藏經洞裡的全部精華。所以,他盜走的經卷是最有價值的與最精華的。比如有關道教經典的卷子幾乎全被伯希和盜走了,大約有六七十件全部收藏在巴黎。”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都市國術女神我真不是魔神諸天新時代食物鏈頂端的猛獸特種兵之戰狼崛起女配她天生好命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劍仙三千萬宇宙級寵愛我有一座天地當鋪
相關推薦
樂隊的盛夏航空夢我的女媧氏老婆風就吹到這兒疫滅暗黑之瘟疫戰爭死疫疫情無情人有情共和國戰疫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