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戰國野心家

第四十九章 先質後文
上章 目錄 下章

戰國野心家第四十九章 先質後文

片刻後,適拿出一本索盧參這幾日編纂的西行過義渠禺知的見聞風俗。

從義渠到禺知,一路上並非荒漠,真正到荒漠也至少也道過了黃河之後。

這些見聞此時對於秦國而言算是無價之寶,但是對於其餘別國來說,卻屬於只能看卻不能用的內容。

這本小冊子,適送給了吳起,並沒有送給此時官方級別更高的那幾名叛墨。

這時候,獻圖獻冊於君侯,都有封賞,也是進身之階,想來以吳起的名聲用不到這東西當做階梯。

只是終究適和叛墨之間存著一些疙瘩,背叛者最難被原諒,因此寧可將這些東西給一個“外人”,也不可能給那幾名背叛者。

除了這些之外,適又拿出一本小冊子道:“這是墨家眾人以天志為依,所提出的一些在秦地變革的想法。如按墨家之義,這裡面的內容都不是全對的,但是想來秦君既攬叛墨,也不會用墨家之義。”

“臨火災而罵,不如抱盆去救。雖不能滅火,卻至少盡了一份力。這裡面的東西,是在你們能夠接受之下,又能讓民眾更加得利的策略。”

“鐵器之術,我們可以派人去秦地,以行變革。但有一樣,秦地的文字必須是用墨家以及天下市井間通用的這種文字。度量衡亦然,若不能,墨家則認為秦地得鐵器不能利天下而只能害天下,必以為敵,且不能修建鐵爐。”

“至於制度,正是鞭長莫及,那就另說。”

吳起接過,隨意翻看了幾頁,點頭道:“正好合用。若秦君親見,也必能答允。”

適微微一笑道:“如此就好。若秦君向西,公成大業,也勿忘施以仁義。”

吳起也笑道:“仁義之說,儒生常談。墨家如今也談仁義?”

適搖頭道:“此仁義非彼仁義。如義渠之俗,死而火葬,義渠以為‘孝’,於中原則為‘不孝’;如橋夷之俗,烹其長子以純血統,橋夷以為善,中原以為惡。”

“墨家自有墨家的仁義勇,如尋常人的勇,在墨家看來不過是五刑之勇、漁樵之勇。如聶政刺秦,長虹貫日以絕秦祭河伯之祀,此為君子之勇。”

“儒家之仁,謂之克己復禮。墨家之仁,謂之愛己。愛人如愛己,是為兼愛。”

“自己因為私利而傷害別人時,其餘人也可以因為各自的私利傷害你,是以需要每個人出讓一部分權利,以成公權維持自己不被他人傷害。不被傷害,這是愛自己的基礎,是以集眾義以行公權,是為墨家的仁的基礎,而非克己復禮的仁。”

“至於義,自不必談。義之大者,利於天下。”

“墨家之仁義,總有一天會通行九州,響於諸夏,儒墨之爭,亦是爭於仁義。爭取仁義,便是爭對天下人事的評價。”

“嘗有人說,楊朱利己,是無君也;墨家兼愛,是無父也……這裡面沒說楊朱和墨家壞,只是說無君無父,因為無君無父在以往的規矩中就是大逆、大壞,壞已經不足以形容。”

“可若是將來一日,墨家的仁義傳於天下,以為天下之上流而非下流,這無君無父,我看未必就是什麼壞詞嘛。說不準還有人以此為榮,以無君無父自稱,以彰顯自己利天下之義,做湯武革命之先驅。”

說到這些,適才真正算是以墨家這個學術團體二號人物的身份來評論這件事,即便仲尼已逝、墨翟長辭,儒墨之間仍舊死敵,可以誇讚仲尼,但是對於儒家的學說必須要站在墨家的角度上批判,這是個原則問題。

容不得和稀泥,更不能偽裝為“理客中”,除非適不想做鉅子了。

儒墨之爭,在正常的歷史中,到後期墨翟去世後已經達到一種極為尖銳的地步。

原本雙方都已經展開了全面的人身攻擊,墨子存活時尚且可以稱讚仲尼而非議儒家,可等他一去世,雙方的矛盾勢如水火。

以至於就是直白的人身攻擊,尤其是《非儒》中,開創了貶斥孔子的先河,不稱仲尼,不稱孔子,而是一律稱之為“孔某”,這種帶有一絲人身攻擊蔑視的稱呼也一直流傳到了後世。

適看著吳起,半開著玩笑道:“儒墨之爭,其實於公也大有關係。若是儒家之仁義為天下主流,你的後世評價,多半不好。不仁不義、不忠不孝、貪名好色,這十二個字的評價怕是要佔全了。”

這樣頗有些打人打臉的話,吳起卻不惱怒,哈哈大笑道:“這倒也是。”

“如你所言,我若得義渠禺知,通商路、教萬民、同文字、定律法、易風俗、一仁義、興水利,反倒在你們墨家的評價中,尚能落個好名聲?”

適也哈哈大笑道:“子墨子言,惟害無罪,犯禁方為罪。正確的仁義勇智的評斷基礎出來之前,便是犯了錯,那也不過是侷限之下無可奈何之舉。”

“如我墨家之索盧參,入墨之前,狡詐無雙,傲貴而不忍下,詐貴以濟窮貧。但是隨著墨家道義的發展,他終於知道到底做什麼才算是利天下之舉。”

“在墨家的道義總結出來之前,他可能也懷著對舊世不公的憤恨,想要改變,卻找不到出路。此謂之局限性。”

“將來若墨家之義行於天下,評價你,能夠在你做的那些墨家認為並不有利於天下的事上,加上一句歷史的局限性,那便是極好的誇讚了。”

吳起聽著這番話,面露微笑,點頭道:“願是如此。能得墨家的誇讚,卻不容易。”

“當年文侯問於李悝我何人也。李悝迴文侯,說我吳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及也。你所謂的這個局限性,便是然之意?”

“若那些事成,便說我吳起做了許多有利於天下之事,然也做了許多害天下之事?”

適搖頭笑道:“是……然,因為歷史的局限性,做了許多害天下的事。”

吳起大喜道:“這便有了些意思。如李悝當年論政,言:雕文刻鏤,害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傷女工者也。農事害,則飢之本也。女工傷,則寒之原也。飢寒並至,而能不為奸邪者,未之有也。男女飾美以相矜,而能無淫佚者,未嘗有也,故上不禁技巧則國貧民侈。”

“我觀泗上之政,民益豐足,飢苦少見,我曾以為李悝的這番話,是對的。那麼以您來看,這些話的局限性在哪哪?”

李悝的這番話,算是魏國變法的“主義”,這是正常歷史線上影響秦國變法內容的根基,畢竟商鞅曾經做過公叔痤的中庶子,思想受到了李悝的影響極大。

這番話就是說,人民飢餓的根源,是因為興土木;人民寒冷無衣的根源,是因為都去紡絲綢得利而不去織布。而這些又是導致國家貧困的根源,所以要禁技巧,只讓國人男耕女織小農經營。

吳起不解的就是他覺得李悝的這番話有道理,可是在泗上看到的事實又覺得墨家根本不是實行這種政策,但是泗上的富足又遠勝魏國變法最深的西河,他想要知道其中的根源。

適想了想這番話,鄭重道:“因為勞作創造財富。雕文刻鏤,是因為世卿貴族無償地佔用了民眾的勞動;錦繡纂組,是因為麻布貴族不買,而能買得起麻布和錦繡的只有貴族,所以民眾自然錦繡纂組。究其根源,是因為世卿貴族掠奪了民眾的勞動。”

“這就如同,刺人而殺之,季充君認為殺人的是兵器,他只是看到了表面。而墨家則認為,殺人的是人。”

“人人求利,若世卿貴族不做蠹蟲,那麼若是雕文刻鏤所得金錢,勝餘耕種,證明糧食豐足,人們求利便去做。若是雕文刻鏤所得金錢,遠不足於耕種,若無強制,豈有人去做?”

“根源不解,卻去改變表象。時代轉變,鐵器牛耕已興,卻用世卿貴族時候的畝產去考慮政策,這不正是楚人渡江落劍而刻舟之事嗎?此季充君之一謬也。”

“再如泗上,糧價日賤,農人思變業。做錦繡,數倍其利。緣何?因為糧食日足。”

“故子墨子言: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而後文,此聖人之務。”

“世卿已常飽,故而求美;君侯已常暖,故而求麗;王公已常安,故而求樂。這沒有錯。”

“錯的是,天下人口千萬,緣何常飽、常暖、常安之人才那麼少?這是根源,解決了這個問題,能夠使的天下人求美、求麗、求樂,此方為利天下。”

“子墨子自苦以極,是因為世人不飽,故惡求美;世人不暖,故惡求麗;世人不安,故惡求樂。”

“卻從不認為,求美、求麗、求樂是錯。他只是認為天下只有少數人可以求美麗樂是錯。”

“不去解決天下少數人能求美、求樂、求麗,卻寄希望於天下人不飽以求飽、不暖以求暖、不安以求安,此為季充君之二繆也。”

“先質而後文,需求有層次,物質滿足是追求更高滿足的基礎,此為天志,不可違背,順之無誤。是質而後文,還是不質求質、非天下文?此番言論,請公細思。”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吳起唸叨著先質而後文這幾個字,猛然道:“卜子曾問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孔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孔子曰:起予者商也。”

“如此看來,先質後文,繪事後素。竟如《繫辭下》之辭: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適不置可否,不能回答也不敢回答。

想要回答就必須談禮後乎,到底後乎什麼?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都市國術女神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食物鏈頂端的猛獸特種兵之戰狼崛起劍仙三千萬宇宙級寵愛諸天新時代女配她天生好命我真不是魔神
相關推薦
明末國賊超越輪迴諸天老不死極道丹皇吞天劍神大世爭鋒西遊:開局化身黑無常,地府簽到生死簿漢末之幷州匪政夫人你馬甲又掉了超神學院裡的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