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爭霸三國,開局先偷孫吳的家

第二三五章 暗地打壓世家
上章 目錄 下章

爭霸三國,開局先偷孫吳的家第二三五章 暗地打壓世家

攤丁入畝在減輕黔首百姓負擔的同時,可以削弱諸多的地方豪強。取消人頭稅,對於地方豪強就是釜底抽薪,瓦解了地方豪強對人口的掌控。

壟斷能夠賺取超額的利潤,豪強獨霸一方說穿了就是對區域各種資源的壟斷。地方豪強自身的實力被削弱,無法與官府進行正面對抗之後,接下來,一定會謀求地方胥吏密切勾結,繼續藉助官府的勢力,保持對地方資源的掌控。

地主豪強掌握經濟資源,胥吏掌握官府權力,是地方上最有權勢的兩個團體,這兩者天然有著進行勾結和交易的傾向。想要完全杜絕二者之間的勾結,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要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很多方面需要豪強與官吏的密切合作,丁寬也不可能要求地方官員胥吏,對地方豪強成天扳著死人面孔。

只不過,這種勾結的過程,強弱之勢會更加的傾斜,地方豪強在實力被削弱之後,已經沒有了與官府抗衡的能力,只能逐漸淪為官府的附庸。

只要再對這些地方豪強進行儒家思想的灌輸,削弱他們與官府對抗的意志,這些豪強就會逐步轉化成官府的延伸勢力--鄉紳。

如果用丁寬穿越前的視角,鄉紳階層是一種封建社會的殘餘,不是什麼好東西。但丁寬現在已經穿越到了兩千年前的漢代,能夠把難以管理的豪強,轉化為聽話順從的鄉紳,已經是很巨大的進步。

鄉紳壟斷經濟,賺多少錢,丁寬並不太在意。只要這些人,對上能夠順從官府的領導,對下能夠剝削的不是太殘酷,就能夠穩定整個社會結構。

丁寬特別注意的,就是不能讓這些豪強地主轉化出來的鄉紳,剝削的過於殘酷,把黔首百姓逼上絕路,也就是激起民變。

不過經濟上的剝削,殘酷程度還是可控的,只要管住官府的胥吏,不讓官府之力成為這些鄉紳的壓榨工具,就不會使得底層社會的矛盾過於激化。

丁寬從掌握青州之時,就開始不斷整頓吏治,其後又成立專門的監察司,諸州聯盟成立後,也一直在加強對官員的監察,就是要避免公權被濫用。

在理順底層秩序同時,丁寬自然也要重新理順帝國的核心管理層。丁寬要建立新的帝國,但帝國的核心管理層,依然離不開功勳貴族和士人集團。

功勳貴族不用多說,隨著新的丁氏王朝的建立,原本圍繞在劉家皇族身邊的漢室勳貴,自然會被丁氏王朝的新勳貴所取代。

而且丁寬本身是開國君主,威望夠大,足以壓服手下的勳貴階層,即使手下的將領中,劉備、孫策這些人都是野心勃勃之輩,但有丁寬鎮著,不怕他們翻出什麼浪來。

最麻煩的其實就是士人集團,尤其是那些所謂的世家,需要一點點的進行分化瓦解。

這些世家,依賴所謂家學,在儒家中具有極大的影響力,透過門生、故吏、姻親編織了巨大的關系網,在中樞壟斷了諸多的官位,在地方其實就是那種霸一郡的地方豪強。

其中最頂級的幾個世家,如汝南袁氏、弘農楊氏,連續幾代有人出任三公高位,是漢代士人集團的內部競爭勝出者。如果僅僅是幾個頂級世家,丁寬要對他們進行清洗,問題並不大。

汝南袁氏出了袁術、袁紹兩個野心勃勃的兄弟,是漢末亂世最大的攪屎棍,依靠家族名聲,攪風攪雨。不過,這兩兄弟才具不足,在諸侯爭霸中落敗之後,汝南袁氏受到大規模清洗,不會有任何人出來說情。

弘農楊氏是關西士族的代表,只是弘農楊氏沒有袁氏那麼大的野心,把家族的未來都押注在了漢廷的身上,隨著漢廷的滅亡,楊家的影響力勢必也會大幅的衰落。

這些頂級的世家,雖然表面上是世家的代表,但也只是代表而已,他們被清除了,還會有別的世家重新頂上來。真正難以處理的,反而是那些世代兩千石的次一級世家。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雖然名面上,這些次一級世家沒有袁家、楊家勢大,但其實這些次一級的世家,才是漢代世家的真正骨幹所在,不僅把控了州郡的勢力,而且有著深厚的根基。

典型的代表,如徐州的下邳陳氏、安陸黃氏、吳郡陸氏、太原王氏、太原郭氏、隴西李氏。隨便數數,這種次一級的世家就有二三十家之多。

這些次一級的世家,表面上對統治者及其順從,並沒有去搶奪皇室的權力,只是要保持家族的傳承,甚至願意表現出忠心,作為皇族統治國家的工具和打手。但暗地裡卻結成了鬆散的聯盟,守望相助,利益交換,把持帝國的中層權力。

最麻煩的是,這些世家並非是幾家幾姓的小團體封閉聯盟,而是不斷新陳代謝,能夠容納吸收新團體進入的鬆散體系,即使其中一些家族衰落失勢,又會有新的家族補充上來。

中國的士族門閥政治,起源於東漢,興盛於魏晉,一直延續到唐朝,直到宋代才逐漸消散。晉代的頂級世家王家、謝家、唐代的五姓七望,在漢末還都不算特別突出的頂級世家,但依靠祖上的餘蔭,在後續的數百年裡陸續發跡。

到了宋代之後,雖然畸形壟斷的門閥形式消失了,但世家卻並沒有消失,隨著社會結構的日益複雜化,這些世家再不能進行全方位的壟斷,卻仍然在保持著極大的社會影響力,只是對權力和利益的把持更加隱蔽了而已。

即使是元代、清朝這樣異族統治的朝代,漢人淪為了二等種族,這些世家仍然保持了相當高的社會地位,哪怕是到了現代社會,“世家子弟”這個詞仍然沒有真正的消失,只不過是不再那麼高調,遠離了大眾的視線而已。

這種家族傳承的方式,不止是在中國,而且是在全球仍然無處不在,歐美的藍血貴族、日本的華族,依然都在低調的活躍著,而且社會結構越是複雜,這種家族傳承的優勢反而越是突出。

世家的存在,有著極為根深蒂固的底層邏輯。人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成年之後所能取得的成績,與成年之前所獲得的教育水平息息相關,甚至成正比。

但成年之前能夠受到什麼樣的教育,恰恰不決定於人的自身能力,而是決定於他的家庭出身背景。寒門難出貴子,其根源就是,寒門子弟在成年之前,沒有條件接受精英教育。

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普及度逐漸提高,很多有天賦的人,可能憑藉機緣實現了階層的跨越,但這些僅僅是個例,更普遍的情況是,具有更好家庭出身的人,憑藉良好的教育條件,更容易在同齡人中佔據優勢。

在漢末這種經濟仍然不夠發達的階段,教育資源更是被統治階層佔據,黔首百姓能夠實現階層跨越的,更加是特例中的特例,沒有任何的代表性。

而且即使是有那麼一兩個特例,實現了階層躍遷,由底層進入了帝國的統治階層,但他們的後代又成為了統治階層的後代。

創一代的出現,永遠是基於偶然性。也許在某些特殊的歷史節點,創一代有機會成群的出現,但這只是時代賦予的偶然機遇。

而他們的後代就會成為富二代、富三代,把時間拉長到更長的區間,就可以看到家族傳承的成功率,必然遠高於創一代湧現的機率。

世家是根本消滅不掉的,這就是丁寬為什麼從起家之時,就不斷的在與士人、世家進行合作的原因。即使丁寬發了瘋,把現有的這些世家屠殺殆盡,那些底層的士人經過幾代的發展,又會成長為新的世家。

雖然無法消滅世家,但丁寬卻可以壓制世家的壟斷能力,分化瓦解士人集團。象曹魏推出的九品中正制,把家世出身列為入仕的條件,就已經是赤裸裸的世家壟斷官職了,丁寬當然不會讓這種事情再發生。

世家能夠壟斷國家的官職,根基還是在對教育的壟斷。丁寬為了分化士人集團,已經推出了諸多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推動教育的普及,減少教育的壟斷。

漢代所謂今文古文之爭,其實也是教育壟斷的一環,西漢之時,今文經學佔據了學術的主導地位,並憑藉經學的所謂流派傳承,壟斷了入仕的渠道,到了東漢,古文經學的興起,其實就是對這種學術壟斷的衝擊。

其實,到了漢末,今文古文學派,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平衡,很多大儒如盧植、鄭玄都已經兼通今文、古文,歷史上隨著鄭玄博採兩家之長,推出的鄭學被後世廣泛接受,今古文的爭端就逐漸落幕了。

丁寬在青州之時,為何如此謙恭的去拜訪鄭玄?就是看重了鄭玄的學術地位,將鄭學作為主流學派,再配合書籍印刷帶來的傳播便利,就可以推翻漢代的諸多經學流派與家學,對知識解釋權的壟斷。

但丁寬也不想讓鄭學成為新的壟斷學派,因此丁寬雖然推崇鄭玄的學術地位,卻沒有把鄭玄和他的門人,都徵辟到自己的官員體系之中,而是把鄭學作為一門私學在進行支援。

同時,丁寬在自己掌握的其他州,也在積極的推行私學,就想要形成學術上的百花齊放,避免學術流派與官職任用,形成固化的關聯。

東漢一直在擴大太學,隨著漢末的動亂和戰爭,洛陽的太學也已經不復存在了,丁寬即使重新佔據了都城洛陽,也沒有重新建立太學,而是在不斷的鼓勵更多的私學。

太學是集國家之力,進行官員的後備培養,但這種培養方式過於集中,受到國家政治紛爭的影響太大,很容易就變成了被權貴霸佔的入仕途徑。

更加分散的多辦私學,可以避免官員培養的集中化,可以讓更多的私學相互競爭起來,在儒家官員的培養機制上,就避免世家大族的壟斷。

世家的壟斷地位,還依賴於漢代獨尊儒術的管理思想。其實法家、道家等其他思想,在漢代並沒有完全的沒落,只不過是被壓制了而已。

所謂“外用儒術,內用黃老”、“外用儒術、內用法家”,儒家一直沒有在中國思想上佔據真正的統治地位,在推行儒家道德標準的同時,黃老、法家、帝王術、厚黑學,一直在被悄然遵行。

丁寬停辦太學,積極推行多家私學進行競爭,其實是在促進其他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的復甦與傳播。各個私學在相互競爭之中,一定會更加具有開放性,願意吸收更多其他學派思想的先進之處。

而且,丁寬自己一直在推行自然科學的建設,丁寬一直在推廣的農學、算學、工匠之學等都是自然科學的一部分,只不過還沒有形成現代的科學體系。丁寬建立的小學、中學、專科學校教育體系,還需要時間來逐漸發展壯大。

但丁寬要建立新的王朝,作為開國君主,所推行的學說,自然就有了較好的發展條件。丁寬停辦儒家太學的同時,卻在持續加大各類專業學校的建設力度,未來甚至會設立由丁家皇室支援的真正大學,從而避免儒家思想的一家獨大。

獨尊儒術之下,造成了漢代“士農工商”的社會階層排序,也造成了社會官本位一元結構。雖然被稱為四民,但這四個階層的社會地位差距極大。

“士”作為國家的統治階層,被排在第一位。“農”作為社會的基石,是人口最多的一個階層,也是“士”所統治的物件,是國家的根基。這兩個階層,是兩漢的核心階層。

至於“工”和“商”,對不起,只是農業社會不得不存在的壞東西。“工”被稱為奇技淫巧、“商”被稱為無奸不商,都是儒家極力打壓的物件。

但士人真的不需要工商業嗎?恰恰相反,漢代的士人其實在壟斷工商業,只不過工商業被內化在了漢代的農莊經濟之內,無法自由發展。

丁寬要推行的自然科學,恰恰是“農、工、商”三個被統治階層所需。

近代工業產生之前,農業技術發展一直十分緩慢,丁寬的《農書》基本已經把當前能夠適用的農業技術,都羅列了出來,未來需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傳播,讓《農書》中的知識能夠被黔首百姓真正學會。

丁寬推出《農書》的目的,是儘量的增加農業產出,穩固社會的基礎,與儒家的重農思想相一致,與士人的衝突並不大。而且農業人口佔比太高,丁寬也不可能提高所有農民的社會地位,更不要說用農民去影響士人了。

農人黔首百姓的社會地位無法提升,丁寬卻一直在不斷提升“工、商”的地位。《農書》之中,丁寬放入了大量農副加工、手工業的內容,就是為了提升手工業在經濟中的比重。

丁寬在出仕之前,不但利用農莊的產出,與其他世家大族大作生意,而且還親自遠赴酒泉,去與胡人進行貿易,這些動作不僅是為了積累參與諸侯的資本,也是在為抬升“工、商”的地位,做前期的鋪墊。

等到丁寬參與平定黃巾之亂,被士人接納之後,守孝的三年時間,更是在極力的推動家鄉陵陽的工商業發展,當時前去與丁寬結交的士人子弟,只看到了一個意外繁華的偏僻縣城,但並無法瞭解丁寬更深的用意。

丁寬鼓動揚州的士人走向大海,用夷州島的利益捆綁了揚州的世家大族,同樣是在為推廣自然科學,發展工商也做準備。

航海對科技的依賴自不用多說,丁寬未來要推動海洋貿易,用來進行交換的,肯定不能是普通的商品,只能是各種奢侈的工業制品,如酒、絲綢、紡織品等。海洋貿易的擴大,一定會推動沿海、沿江地區工商業的興起。

等到丁寬真正的成了一方諸侯之後,一直處於保密狀態的工程營也開始浮出水面,雖然為了防止先進的技術被其他諸侯所模彷,仍然有進行技術保密,但在丁寬的勢力內部,工程營的地位已經確立了起來。

丁寬當然不會把“工、商”兩個階層的地位,提升到與“士”同一級別,但至少要把工商業,從世家的壟斷中解放出來,取消對“工、商”的各種歧視,使其自由發展。

“工、商”獲取經濟利益的能力,遠高於“農”,取消對“工、商”的歧視之後,“工、商”的社會地位,會迅速提升到“農”之上,成為黔首百姓階層提升的新途徑。

“工、商”地位的提高,甚至會吸引部分不能入仕的讀書人,轉而經營起“工、商”二業,會逐漸改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官本位一元形態。

所謂的世家,其實只是讀書人中的小部分,是能夠壟斷官職的那部分讀書人。如果失去了壟斷官位的能力,即使連續幾代人當官的世家,也無法形成所謂的“門閥”。

丁寬從來沒有宣揚過要壓制世家,但卻一直在削弱儒家的思想壟斷,在削弱這些世家的政治影響力,在推行攤丁入畝之時,對豪強提供入仕渠道、進行經濟上的補償,其實都是在培養能與世家爭奪官位的力量。

只是丁寬經營的時間還太短,無論是自然科學體系,還是新的非世家出身的官僚,都沒有形成足夠與世家正面抗衡的勢力,只能用時間來慢慢培養,這也就丁寬主動與袁紹罷戰十年的真正原因。

袁紹這些諸侯,是丁寬進行內部改革時的反襯,也是丁寬為吸引世家注意力,而特意保留的外敵。等到丁寬用於與世家分權的新勢力發展壯大之後,這些諸侯以及漢室朝廷,就沒有再留下的必要了。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都市國術女神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宇宙級寵愛劍仙三千萬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女配她天生好命食物鏈頂端的猛獸諸天新時代我真不是魔神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相關推薦
這個惡毒女配我當定了[快穿]快穿:惡毒女配倒計時穿越眾裡的敗類鬥破大陸洪荒打工人,只想早日退休養老穿越之食魂戰將玄幻:被迫入贅,我成為全系魔法師白衣為甲人生的底線遙望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