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爭霸三國,開局先偷孫吳的家

第二四二章 好的就是這一口(大結局)
上章 目錄 下章

爭霸三國,開局先偷孫吳的家第二四二章 好的就是這一口(大結局)

劉協退位,漢代終結,丁寬將劉協安置在洛陽城外的一處山莊居住,一應供應沒有剋扣,也沒有特意優待。漢朝氣數已盡,對於劉協沒必要再過多關注,就讓他從此安度餘生吧。

中國真實的歷史上,朝代多次更迭。這種朝代的更迭,原因相當複雜,有很多種理論在從多方面進行解釋,但幾乎每個朝代的末期,都會出現政治昏暗,朝廷權力被昏庸的皇帝或權臣亂用的情況。

丁寬不會妄想著,能建立一個傳承萬世的帝國,但卻希望能夠建立起更好的制度體系,使得自己建立的王朝國祚能夠儘量延長,使得後世的戰亂不要那麼頻仍。

丁寬前世並非歷史學家,對歷史的瞭解還比較浮淺,所謂三省六部治等朝廷體系,他也僅僅聽說過一些名詞,具體的運作並不清楚,因此丁寬乾脆跳過了這些歷史進程,直接去借鑑近現代更成熟的管理架構。

戰亂結束,進入和平統治,第一件重要的事情,自然是削減武力。

歷朝歷代,削減兵權都是比較危險的一件事,極容易引起軍中將領的反彈。好在丁寬是開國君主,在軍中的威望極高,並沒有哪個將領的聲望能夠與丁寬比肩,因此丁寬處理此事,到容易了很多。

為了簡化管理,丁寬把常備軍高階軍職調整為兩級,上將軍(萬石)、將軍(五千石);中級軍職也是兩級,校尉(兩千石)、司馬(千石);基層軍官自曲軍侯以下不變。

將軍是常置軍職,丁寬在十四州每州置一個將軍職,按照各州需要不同,統領五千到兩萬兵馬,彈壓地方,穩定政權。

又在邊郡設立邊防軍,依據戰備需要,配備諸多邊防將軍,各自統領一萬到兩萬兵馬。邊防將軍與各州駐軍將軍級別相同,互不統屬,沒有什麼四徵、四鎮級別高低之說,需要之時可以協調作戰。

上將軍是榮譽軍職,不常置,只有軍功足夠高的將軍,才可以加封上將軍,上將軍日常統領的兵馬與其他將軍無異,但在戰時,憑藉朝廷的虎符,可以充任一方統帥,指揮多個將軍作戰。

校尉和司馬是將軍下屬的中層軍官,類似於後世的師長和團長,需要具有獨立指揮作戰的能力,校尉日常統兵員額一千到五千,司馬統兵五百到一千。

常備軍在全國各處分散駐紮,為鎮壓局面,一州一將軍之下,至少兩郡配一個校尉。原本的郡都尉和縣尉體系,不再屬於常備軍系列,而是統領民兵和預備役,為節省人力,可以由校尉、司馬進行兼任。

中國的國防壓力主要在於北方塞外,平州、幽州、幷州、涼州,是最重要的邊鎮,丁寬在四州配備了十萬邊防軍,主要用於應對塞外胡人的入侵,另外四州的駐州將軍,各統領兩萬人,主要用於壓制內遷依附的胡人,內附胡人的兵馬規模被大幅度的壓縮。

駐紮在北方的合計十八萬常備軍,是全國常備軍的半數以上。其餘的十州,駐紮的常備陸軍在五千到兩萬不等,合計十萬人。

另外丁寬在交州和平州分別配置了兩萬人的遠洋水師,在青州和揚州配備了各一萬人的近海水師,在大江(長江)和大河(黃河)流域,配備了一萬人的內河水師,水師合計八萬人。

水陸常備軍共三十六萬人,其中十萬邊防軍和四萬遠洋水師採用募兵制,是職業軍人;其餘州軍和水師採用徵兵制,除曲軍侯以上為職業軍人外,士卒和基層軍官,從各州郡的預備役中精選抽調,常規兵役為三年。

在這次整軍之前,丁寬麾下的兵馬總數超過了七十萬,僅進攻袁紹的最後戰役,丁寬調動的兵馬就達到了三十萬之眾,這一次重整軍制之後,兵馬數量幾乎削減了一半,極大的減輕了財政的負擔。

未來隨著天下逐漸安定,這一規模還可以繼續縮減,丁寬預計,在和平時代,常備兵力可以再縮減十萬人,維持在二十五萬左右的規模,已經足以。

伴隨這次整軍,丁寬也把文武兩個體系徹底分開,軍職體系與文官體系不再允許相互交叉,非特殊情況,也不會再相互轉任,丁寬借用宋朝的名字,在洛陽設立了一個樞密院,以樞密上將軍為最高官職,負責管理全國的兵馬,並直接向君主彙報。

樞密上將軍會由資深的統兵將領擔任,以保證軍事決策方面的專業性,而在樞密上將軍之下,丁寬又設立了兩個副樞密,擬分別由文官和皇族擔任,負責籌措和排程軍需的兵馬錢糧。

為了鼓勵將士奮勇作戰,丁寬保留了縣侯、鄉侯、亭侯、都鄉侯、都亭侯,五級爵位封賞。但卻把這個爵位體系,劃為軍功特有的體系,只在軍中按照軍功賞爵,非軍職除非有特別軍功,不再進行賞爵,爵位可以傳承,但每傳承一次,爵位就會削減一級。

如此調整之後,文武兩個體系被明確分開,文官無法再掌握軍權,武將系統在保持獨立性和專業的同時,後勤體系則被文官和皇族掌控,以避免武將權力過大,產生不軌之心。

武將體系比較專業化,管理相對簡單。真正複雜的是文官體系,丁寬需要用文官體系,去管理巨大的疆域和幾千萬的人口,更要涉及財政、民事、法律等諸多的方面。

借鑑近現代的成熟制度,丁寬知道一個重要原則:分權。立法、司法、行政、監督等職能機構必須分開,各自保持獨立性。

農業社會的經濟並不發達,無法豢養太多的官員,更沒有能力支撐過於複雜的法律體系,近現代的立法機制,在當前的經濟基礎上,並不適用。

但丁寬仍然要儘量保持立法和司法的獨立性,為此丁寬設立了一個專門的立法機構,直接向君主負責,再次借用古代名稱,稱為大理寺。大理寺的官員由精通律法的專業人士任職,主要職責是制定、修改、解釋律法。

為了細化法律體系,丁寬又要求大理寺,把律法分為了民法、刑法和監察法三個體系。其中民法主要用於協調民間的各種利益矛盾,刑法主要針對殺人、盜竊等惡性犯罪,監察法則主要用於規範和約束政府官員。

相應的,丁寬又設立了廷尉和監察院兩個司法機構,其中廷尉主要負責依據民法、刑法管理民間的司法事項,監察院則依據監察法,專門對政府官員的違法行為進行司法和審判。

大理寺、廷尉和監察院,與樞密院一樣,都被從原本混為一攤的文官體系內獨立了出來,直接向君主負責,以達到立法、司法、行政各自獨立的目的。

而對於行政體系的內部分工,丁寬就準備儘量的放手。

後世朝代比較成熟的三省六部治中,三省先不去說,六部分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現在丁寬設立了樞密院、獨立了立法、司法機構,兵部和刑部已經沒必要重複設定。劃歸行政體系的就只剩下了吏部、戶部、禮部和工部。

丁寬在議政會議上,主動提出限制皇權,可不僅僅是為了逼劉協退位,而是真的想要在皇權和相權之間,建立起一個平衡。

丁寬想要行政體系能夠獨立執行,減少皇室對行政權力的干預,就設立了一個尚書臺為行政管理的最高機構。以一名丞相統領,吏部、戶部、禮部和工部四部尚書各司其職,共掌行政大權。皇帝除了任免丞相和四部尚書之外,一般不插手尚書臺的日常事務。

官員是朝廷的延伸,朝廷必須透過各級官員才能對地方進行有效的管理,對官員的監察治理,僅僅關注官員是否貪汙受賄、行為不法是不夠的。為此丁寬又專門成立了一個獨立在行政體系之外的御史臺。

御史臺與監察院不同,監察院是司法機構,有審判官員的權力,御史臺只是監督機構,沒有執法權力,主要監察官員是否有玩忽職守、因循疲玩等瀆職行為,並負責向吏部和監察院進行檢舉。

朝廷中樞被如此梳理之後,大體被分為了行政、司法和監察、軍事三個體系,三個體系都是獨立運作,直接向君主負責,丁寬在調整完這些機構設定之後,甚至連所謂的“朝會”都取消了,儘量放權讓三個體系自行運轉,除非有特殊的情況,丁寬就不再插手朝廷的日常運轉。

新的中樞體系,再沒有了三公九卿,但重臣也分為了萬石和五千石兩個級別,其中統領行政的丞相和統領軍事的樞密上將軍兩個職位是萬石,司法監督體系的統領官職和四部尚書五千石。

朝廷中樞結構調整完畢,接下來就是地方官員體系的調整,丁寬仍然延續了中央、郡、縣三級管理體系,州刺史仍然作為監察官,劃歸吏部管理和任命。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漢朝時的郡級體系分為郡和國,其中國是分封給漢室皇室親族的名義封地,由國相實際管理。丁寬不準備再大封皇族,乾脆就撤銷了國的設定,大國直接改稱郡,小國則進行合併撤銷,最終全國被劃分為一百多個郡,一千多個縣。

地方的司法監察體系,由朝廷中樞的幾個司法監察部門,按照需要設立分支機構到州或者郡,縣級一般不設常駐機構,地方司法與地方行政官員保留原本的縣令、縣丞體系,只把惡性、重大桉件的司法權收歸州郡的司法常駐機構。

至於對於縣令、縣丞和胥吏的監察,由這些州郡的常設司法、監察機構,派出流動人員,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巡查,接到檢舉或情報,則進行專項的調查。

整體而言,丁寬建立的新朝體制,採用的以德治國,治民宜寬;以法治官,治官宜嚴的原則。各個官方機構,儘量獨立運作,減少人員與權力交叉,在此基礎上加強對官員的監督管理。

新制度的商討與逐步落實,就耗費了一年多的時間,隨著這些制度設計完成,機構調整到位,新的朝廷管理體系,就開始嘗試執行,期間遇到問題,就會小幅調整和改進。經過五年的試運轉,等到丁寬約定的五年過渡期滿,這套新制度也基本完善起來,能夠有效的運轉。

這五年,丁寬既然沒有正式登基,自然不會急急搬進皇城,但卻已開始對皇城重新進行修繕,新的皇城仍然分為南宮和北宮,南宮作為皇室的居住生活之地,北宮為朝廷理政和群臣辦公所在。

丁寬一向認為,那種被數千宮女、宦官充斥的深宮,陰氣太重,猶如牢獄一般,在這裡出生長大的皇族,極難心智正常。因此丁寬把南北兩宮的面積做了調整,起居用的南宮,被大幅縮小,節約出的地盤用於擴建辦公用的北宮。

五年過渡之後,國泰民安,在諸位大臣的進言之下,丁寬也不再謙讓,終於正式立國,一場莊嚴的登基大典之後,搬入皇宮登基坐殿,成為了新朝的開國皇帝。

新朝的國號沒有再進行更改,以越國為國號。而作為新朝新氣象,丁寬登基之時的第一個皇命,就是更改紀元方法,不再使用年號紀年(如建安十六年),而是使用朝代紀年,以丁寬登基的當年為大越元年,之後的紀年以此類推,並下旨成為定例,大越未來的皇帝也不再設立年號。

丁寬沒有登基之前,一直沒有設立皇族相關的制度,當上皇帝之後,自然就要把這一塊制度建立起來。

隨著丁寬設計的新制度執行良好,皇帝的權力大幅下放給了各級官吏,只要皇帝不胡亂插手,這套管理體系就能有效的持續執行。如此,需要皇帝親自下的決策大幅減少,朝廷的運轉,不再需要依賴明君,對皇帝繼承人的要求也就大幅降低。

因此丁寬定下了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皇位長子傳承制度,並把繼承人選,按照第一、第二。

第N繼承人,這樣的順序進行順位排序。

這種僵化的皇位繼承機制,並不是最好的傳承制度,無法保證傳承人的素質,但卻可以保持皇位繼承交接時的和平有序,避免這些繼承人選之間的奪位之爭。

真實歷史上,宮鬥,一向是中國皇族內部最陰暗激烈的鬥爭。三宮六院七十二妃都要爭寵,如果再想為自己生的皇子謀取帝位,怎麼可能不鬥的一塌湖塗。

國家的統治者,以保證子孫眾多、家族昌盛為藉口,驕奢淫逸,縱慾無度,造成了皇族內部諸多的狗血故事,嚴重的甚至致使朝臣捲入宮鬥之中,造成朝廷動盪,這是多她媽扯澹的事情。

丁寬本身只娶了一位妻子,兩個兒子都已成年,連孫子都已經有了,並不缺乏繼承人選,登位之後他也沒有再納妃子的打算,為此丁寬直接駁回了禮部官員的納妃建議。

不僅如此,丁寬還立下皇族內部的新規矩,皇族成員最多娶妻三人,一正妃,兩偏妃,有子不得納妾。如果皇族三十歲仍無子嗣繼承香火,才允許迎娶妾侍,但亦不可超過四個。

歷朝歷代,皇族子弟叛亂爭權多有發生,為此丁寬也一改漢室大封宗室的傳統,將皇族的封賞範圍大幅縮小。皇帝之子,直接封為親王王位,親王之子,以王子為爵位,王子的下一代,就不再封賞皇室爵位,只記錄在族譜之中。

丁寬本身沒有親兄弟,現在的所謂皇族其實都是他的子孫,第一代親王只有他的兩個兒子,至於孫輩的王子倒是有五個。至於老家的丁氏族親,就只是錄入了族譜,沒有任何的封爵。

丁寬並不想把子孫後代養成貴胃子弟,如此封爵,祖先的蔭庇三代而止,即使未來家族不斷繁衍擴大,也不會再出現漢代宗親王室氾濫的狀況。

丁寬並不排斥所謂的宗族文化,如此謹慎封爵,只是為了防止後代淪落為國家蛀蟲。皇族中每代能夠繼承皇位的終究只有一個,其他無法繼承皇位的後代,丁寬也自然要作出妥善的安排。

丁寬對子孫後代的安排,並不是給皇族分配多少財富,而是以提供良好的教育條件為核心安排。只要能夠入族譜的後代,都可以由皇室出資,接受最好的教育。

丁寬起家的過程,就是依靠先進的技術,透過經營農莊,聚集了大量的財富錢糧,再以這些財富錢糧徵募私兵,藉著漢末亂世,一步步擴大勢力,直至坐上皇位。

隨著丁寬的勢力越來越大,丁家經營的產業自然也跟著快速的擴張,家族財富已經巨大到不可想象。丁寬稱帝之後,這些產業自然就成為了皇族的私產,因此丁氏皇族與中國歷史上諸多朝代的皇族完全不同,根本不需要國家財政來奉養。

丁寬這些年來一直在推進教育,尤其是注重自然科學體系的建設。在丁寬的強力推進之下,所有的縣都已開辦了提供基礎教育的中小學堂;每個郡也都設有初級的專科學校。

在此基礎上,丁寬又在各州設立十幾所高階的專業學校,辦學資金,都是由丁氏皇族提供。這些高階的專業學校一律以皇家書院命名,其實已經有了後世大學的雛形。

這些學校除了提供教學之外,還要負責各種技術研究,有了研究成果之後,就會交給皇族的產業進行經營,形成商業與科研的良性循環,也算是古代版的產學研一體化了。

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有幸投生到皇族,從起點上就已經超越了絕大多數的普通人。有良好的教育條件,有皇族身份帶來的各種便利,如果有後代再逐漸淪落,那就是完全扶不起了,只能由得這樣的後代,自生自滅,不值得憐惜。

作為眼界開闊的穿越者,丁寬對後代的培養,十分的開放,鼓勵後代按照喜好從事各種行業,自謀事業發展,可從文、可習武、可經商,完全不加限制。

丁寬還下旨,廢除賤籍制度,把醫工、樂師、工匠、商販等被歧視的職業,作為了正當的職業,以鼓勵社會的多元化發展。

早在丁寬遊歷中原之時,就在全國各地開設農莊,這麼多年下來,丁氏皇族已經是全國最大的地主。但與其他的地主依靠土地兼併獲得土地不同,丁氏皇族的土地,主要是依靠不斷開荒而來。

土地兼併,是農業社會的主要矛盾所在,丁寬對這個問題一直高度重視。但土地兼併的背後,是資本不斷自然聚集的底層邏輯,丁寬即使貴為皇帝,也沒有辦法徹底的杜絕土地兼併行為。

因此丁寬只能把重心,放在化解土地兼併引起的社會衝突放面。從佔據青州開始,就一直在不斷打壓地主豪強,尤其是一直在大力清查地主豪強與官員胥吏的相互勾結。

這樣的措施,可以減慢土地兼併的速度,同時也可以減少土地兼併過程中的,巧取豪奪等不法之事。但自耕農本身的抗風險能力不足,一旦遇到天災、疫病等狀況,還是不可避免的要把土地,賣給地主,淪為無地流民。

面對不斷出現的新流民,丁寬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由各郡縣官府,持續組織人力開墾新的官有農田,再以官佃的形勢,給這些流民一條維生之路。

如果當地的官田實在不夠,再把這些流民有組織的向地廣人稀,開發程度不足的邊遠之地遷移。流民已經失去了謀生之路,有組織的進行遷移,在緩解當地的社會矛盾的同時,也可以加速偏遠地區的開發。

中國國土面積巨大,漢末戰亂二十年,人口又有很大幅度的減少,土地的人口承載能力遠沒有達到上限,丁寬的新朝組織得力,社會矛盾自然就得到了明顯的緩解,呈現出國泰民安的盛世氣象。

丁寬在建設內部的同時,也沒有停下外部擴張的腳步。丁寬正式登基之前,駐紮在遼東的水軍,就以宇宙半島為跳板,越過狹窄的海峽,正式登陸了倭島,開始了對倭島土著的征服程序。

倭島的土著此時還處於非常原始的狀態,人口也不多,哪裡能夠對抗精銳的遼東水軍?既然被丁寬盯上了,結果註定是與宇宙半島的土著一樣,被征服和移民漢化。

大越二年(公元216年),經過充分的準備,北方防線的邊防軍再次殺出塞外,橫掃了塞外的諸多鮮卑部落,在劫掠了數十萬人口的同時,也把剩餘的鮮卑殘餘驅趕到了漠北之地,這一戰之後,漠南蒙古再沒有成規模的胡人勢力,保證了北方邊境的數十年安定局面。

大越四年,兩萬鐵騎從涼州敦煌出塞,遠征西域,沿途掃蕩不服王化的異族,恢復了西域都護府在這一區域的統治,把這一區域重新納入了大越國的版圖。

至此,大越帝國的陸上擴張基本就達到了極限,帝國的東部和南部已經瀕臨大海,北部和西部是高山、戈壁和沙漠,這種地理環境的限制,使得帝國已難以繼續進行陸地領土的擴張。

丁寬公元180年離開揚州,北上中原。184年藉助黃巾之亂,步入仕途,開始征戰生涯。189年實際佔據了青州為根基,成為一方諸侯。209年攻滅最後一個諸侯袁紹。210年逼劉協退位。215年正式登基稱帝。二十歲離開家鄉,登基為帝之時,丁寬已經五十五歲。

在位十年之後,大越江山徹底穩固。六十五歲的丁寬主動遜位,將皇位讓與自己的長子丁斐,開始頤養天年。

由於丁寬的亂入,歷史上原本的魏蜀吳三國爭霸時代,沒有在這個時空出現,魏蜀吳三國的開國君主,都成為了大越國臣屬。

曹操降越之後,被丁寬任命為徵西將軍,派駐涼州,在北伐鮮卑和遠征西域之戰中,都立下了很大的功績,死後被追封徵西上將軍,也算實現了曹操年輕時候的夢想。

劉備和孫策追隨丁寬更早,在征服倭島的過程中,同樣立下大功,以開疆拓土的功績,成為大越的開國名臣,同樣在退休榮養之時,獲封上將軍的勳榮。

丁寬退位之後,幾乎不再插手朝政,唯一例外的是,丁寬仍然在直接掌控遼東遠洋水師。

丁寬一共建立兩個遠洋水師,其中交州水師,主要向南開拓海路,經過不斷的遠航,航線已經開拓到了身毒國,憑藉這種遠洋貿易,每次遠航,都能帶回大量的珍惜財寶,不但能夠支撐水師的開支,還帶動了揚州、交州的商人,積極加入這種遠航冒險,自身已經形成了良性循環,不需要丁寬再多操心。

遼東水師就沒有這種條件,除了已經被征服的倭島,遼東水師沒有再掌控其他的遠洋商業航線,如果按照自然的發展,遼東的水師只能依靠倭島航線和近海航線,獲得支撐的資金。

但丁寬卻一意孤行,要求遼東水師繼續向北方的無人區進行不斷探索。為了避免大臣們的不滿,這種遠洋探索,丁寬動用的始終是皇室的財富,

向北方的航海探索,耗資巨大,但收益甚少,每年都需要撥付大量的錢糧,來維持這種看不到價值的遠航。但誰讓丁寬是開國之主,動用的錢糧又是皇室的私產,即使諸多大臣,私下對此頗有微詞,也沒法進行勸諫。

到了丁寬退位之時,向北的探索,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已經持續了十年,期間丁寬投入了大量的錢糧,不斷在沿岸設立補給基地,以持續擴大探索的範圍。

丁寬退位之後要繼續這種“無意義”的探索,繼任的皇帝丁斐,作為兒子,也只能捏著鼻子同意,就當花錢買老頭高興了。

又是三年之後,遼東水師終於傳回了振奮人心的訊息,在極北之地,渡過一段不長的海峽,終於發現了一片新的大陸。

這一訊息在大越朝引起了巨大的振動,只有丁寬知道,遼東水師,終於跨過了白令海峽,找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美洲大陸。

之後兩年,遼東水師開始沿著新大陸的海岸線,不斷重新南下探索,雖然沒有找到這片大陸的盡頭,卻開始發現了這片大陸上居住的人類蹤跡。

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居然有一片比帝國還大的大陸,而且大陸之上還有大量蠻族野人生存,這個訊息給大越國的朝堂帶來了極大的震動。

在諸多大臣眼中,丁寬支援遼東水師遠航的行為,再不是老年人的固執,而是變成了開國君主的睿智與堅持。

隨著艦隊航線的繼續向南拓展,帶回了諸多的農作物種子之後。年過古稀的丁寬更是直接搬出皇宮,住進農莊之中,督促這些農作物的試種栽培。

接下來的幾年,在丁寬的親自督促之下,數種新的糧食、蔬菜,開始從皇室農莊向外普及。丁寬鼓勵遠航的做法,更是被各種歌功頌德。

尤其是玉米、土豆兩種新的糧食品種,更是比中國原有的稻、麥產量更高,被迅速的進行推廣後,極大的提高了全國的農業產量。而番茄、辣椒等蔬菜也受到國人的喜愛,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從稀有的珍品,慢慢化為民眾的日常之物。

至此,丁寬再無遺憾,真正開始不理世事,安享晚年。大越二十五年,油盡燈枯的丁寬,感到了陽壽已盡,吩咐下人準備了最後一餐。

最後一餐並不豐盛,只有兩道菜:牛肉土豆燉柿子、番茄炒蛋,主食是一根玉米。但丁寬卻異常歡樂,飯罷,還自語了一句“好的就是這一口”。

當夜,大越開國皇帝,穿越者丁寬,面帶笑容,在睡夢中溘然長逝。

(全書完)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都市國術女神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宇宙級寵愛劍仙三千萬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女配她天生好命食物鏈頂端的猛獸諸天新時代我真不是魔神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相關推薦
這個惡毒女配我當定了[快穿]快穿:惡毒女配倒計時穿越眾裡的敗類鬥破大陸洪荒打工人,只想早日退休養老穿越之食魂戰將玄幻:被迫入贅,我成為全系魔法師白衣為甲人生的底線遙望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