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第109章 皇帝,可說話算話?
上章 目錄 下章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第109章 皇帝,可說話算話?

翌日午時前後,上林苑,獸圈。

當竇太后帶著劉勝、劉非兩兄弟姍姍來遲,早就等候在獸圈外的天子啟,明顯已是有些昏昏欲睡;

但在看到竇太后的身影後,天子啟還是強打起精神,趕忙迎上前去,自劉勝手中接過竇太后的胳膊;

恭順的攙扶著母親竇氏,到早就準備好的延席之上安坐下來,天子啟才笑著退後兩步,對竇太后大禮一拜。

“兒臣~參見母後~”

“敬問母后躬安~~~”

略帶浮誇的一聲拜喏,也惹得獸圈周圍伺候的宮人們紛紛為之側目,似是想要一睹天子啟多年難得一見的恭順。

倒是竇太后,見天子啟這般架勢,卻漠然撇過頭去,目光隨意撒向不遠處的獸圈,嘴上不冷不澹的回道:“託皇帝的福~”

“只要今日,別‘意外’掉進獸圈,三兩日內,便還死不了······”

聽聞母親這一番夾槍帶棒的回覆,天子啟也不由面色一滯,略有些尷尬的僵在了原地。

只片刻之後,卻又見天子啟趕忙恢復先前,那滿是恭順的笑容,自顧自走到竇太后身側,擺弄起了火爐內的木柴;

一邊擺弄著,一邊不忘對一旁的宮人吩咐道:“再去取兩個火爐來;”

“可千萬不能讓太后著了涼,再惹了風寒。”

聞言,一旁的宮人自是趕忙拱手領命,只片刻之內,便將早就備好的幾個火爐取來,分別放在了竇太后身後、身側;

見此,竇太后面上清冷卻不減分毫,只擺出一副‘我是瞎子,我什麼都看不見’的架勢,看著不遠處的獸圈,漠然發起了呆······

“誒,小九;”

“今兒這······”

“——怎麼個意思?”

剛到竇太后身側約五步的末席坐下身,耳邊便傳來五哥劉非疑惑地詢問聲,惹得劉勝不由得抬起頭;

待看見竇太后面上冷漠,以及天子啟那有心獻媚,卻根本得不到回應的尷尬神容,劉勝也只嘿然一笑,自顧自坐下身來。

“還不是那日宮宴,父皇惹惱了皇祖母;”

“皇祖母氣急之下,直接不讓父皇削藩了。”

“這不,父皇也慌了神,才有的今日這一遭······”

儘量壓低語氣,將今日這詭異的場面,簡單向身旁的五哥劉非解釋一番,劉勝便百無聊賴的低下頭去,也學著祖母竇太后的模樣,自顧自發起了呆。

——今日這一遭,可以說跟劉勝半點關係都沒有。

天子啟要劉勝去勸,劉勝去了,沒勸動;

天子啟又要劉勝,將竇太后從長安請來這上林苑,劉勝也已經請來了。

接下來的事,就不關劉勝的事了。

天子啟愛咋地咋地,只要別再把劉勝扔進那獸圈裡,劉勝就絕對不會再開口,多說上哪怕一句話。

倒是一旁的劉非,聽聞劉勝這一番解讀,卻是不由有些焦慮起來。

“不讓削藩了?”

“這!”

“若父皇不削藩了,我還怎麼率軍出征,平定叛亂?”

略帶焦急的一聲質詢,卻只惹得劉勝漠然側過頭,望向五哥劉非的目光中,更是隱隱帶上了些許警告。

“五哥;”

“要是還信得過弟弟我,就聽我一句勸。”

“——今日之事,五哥還是不要插手的好。”

“萬一再莫名其妙讓父皇盯上,受罪的,可就不單是五哥了;”

“便是牽連程夫人,以及四哥、八哥,甚至唐夫人、六哥,也不是沒可能的事······”

意味深長的發出一聲提醒,見劉非面上仍略有些焦急,劉勝不由又稍發出一聲短嘆;

側過身,望向一旁的天子啟,劉勝思慮再三,終還是道出了一句話,才讓劉非稍安下心來。

“五哥放心;”

“這藩,父皇無論如何,都是一定要削的。”

“雖說有皇祖母在,父皇沒辦法一意孤行、強行削藩,但今日,父皇肯定能說動皇祖母。”

“若是連這點事都處理不好,父皇,也就不是父皇了······”

沉聲道出一語,終於是讓劉非若有所思的點下頭,將面上焦急之色盡數斂去,劉勝才正過身,暗自思慮起來。

或許在後世人看來,這或許有點奇怪;

——劉啟堂堂天子之身,想要推行《削藩策》,難道還要看竇太后的臉色?

不都說,後宮不得干政的嗎?

竇太后這樣插手朝政,難道就不怕遭到天下人的唾罵,被朝野內外千夫所指?

說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歷史上,為什麼會有那句‘後宮不得干政’的政治潛規則。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正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

用更直白的話來說,就是每一個存在於世間的規則,都必然是因為曾經的一場災難,才應運而生。

就好比後世,華夏民族飽經鴨片戰爭的催財、‘病夫’之名的屈辱,才會在新時代,維持對‘獨品’全方位無死角的打擊力度;

再好比後世,那一場震驚古今中外,甚至動用到各類輕重火器、先進戰術的村戰,導致對熱武器的全方位管制,成為了華夏朝堂的不二選擇。

延伸到華夏封建歷史上,那句出現頻率極高的‘後宮不得干政’,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

——後來的朝代,之所以會有‘後宮不得干政’的覺悟、共識,就是因為過去,曾經發生過因為‘後宮干政’,而導致天下大亂的事。

有了這樣的教訓,後世的人才經過反思之後,得到了‘後宮不得干政’的結論,並隨著歲月流逝,逐漸將其打造成了主流思想界的共識。

而將‘後宮干政’的惡果展露於世人眼前,讓後世人在反思之後,得到‘後宮干政,禍國殃民’的認知的,則恰恰是如今這漢室建立之初,所發生過的幾件大事。

首當其衝的,自然就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的髮妻:高後呂雉。

太祖劉邦駕崩之後,孝惠劉盈年少登基,朝中大事俱掌於太后呂雉之手;

尤其是在幾年後,孝惠劉盈也英年早逝,漢家皇位傳到劉氏第三代子孫:前少帝劉恭時,呂太後的權勢,更是全然達到了巔峰。

後世人如何評說呂太後的功、過,劉勝早已有些記不清了;

但劉勝知道的是:在如今的漢室,高後呂雉的風評,可以說是譭譽參半。

——對於呂太後的執政能力,如今漢室的主流輿論,還是比較認可的;

但對於呂太後遍封諸呂外戚為王、侯,最終引發‘諸呂之禍’一事,如今的漢室,則是無一例外的唾罵、鄙視。

這樣說來,呂太後縱容母族外戚、引發諸呂之亂,便算是後世‘後宮不得干政’之說,在華夏歷史上的第一個依據;

而第二個依據,距今也依舊不遠。

——薄昭。

在薄昭那件事之前,已故太皇太后薄氏一族,原本可以成為一家門風淳樸、嚴謹的外戚;

尤其是繼之前,那‘禍國殃民’的呂氏外戚之後,成為一家明顯和呂氏‘天差地別’的好外戚。

但在薄昭那件事之後,薄氏一族數十年的努力,卻盡皆付諸東流。

在天下人的眼中,出了薄昭這麼一個惡人的薄氏外戚,變成了‘險些成為又一個呂氏,卻被英明神武的太宗孝文皇帝鎮壓下去’的低配版呂氏。

所以,繼呂太後-呂氏之後,又一家險些禍國殃民的外戚:薄氏,便成為了後世‘後宮不得干政’之說,在華夏歷史上的第二個依據。

再到現在,有了呂氏、薄氏的教訓之後,如今的竇氏外戚,顯然是收斂了很多。

尤其是在南皮侯竇長君、章武侯竇廣國這兩位老者尚在世,並親自約束竇氏子侄的情況下,如今的竇氏外戚,並沒有展露出‘我們家也要效彷呂氏’的趨勢。

——起碼暫時還沒有。

但饒是如此,劉勝也大概能預料到:前些時日,祖母竇太后逼迫天子啟,立梁王劉武為儲君太弟的事,便有很大機率會成為‘後宮不得干政’之說,在華夏歷史上的第三個反面桉例······

當然了;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漢初接連三位太后、三家外戚的‘驕縱’,即便足以令人心驚,卻也不足以讓那句‘後宮不得干政’,成為後世列朝列代的共識。

或者說,如今漢室所發生的幾次‘外戚作亂’,只是為後世那句‘後宮不得干政’打下了基礎;

有了這個基礎,再加上後世的朝代,幾乎每隔百十年就出現一次的外戚之亂,這才使得‘後宮不得干政’的說法出現,並逐漸受到了後世人的贊同。

至於當下,呂太後、薄太後,或者說呂氏外戚、薄昭的‘豐功偉績’,確實是讓如今的漢家朝堂,對外戚提高了警惕。

如先帝之時,早年因戰火,而和竇太后走散的竇長君、竇廣國兩位外戚,才剛到長安,和當時的皇后竇氏相聚,都還沒來得及敘敘舊,就被朝內公卿百官帶走;

確定二人不是‘冒名頂替’的假外戚之後,朝野內外也依舊不敢放鬆警惕,對竇長君、竇廣國兄弟二人百般‘照顧’。

經過多年的教育,終於將這命苦的兄弟二人,培養成了謙遜知禮、通曉詩書大義,絕不可能做亂的三好外戚之後,朝野內外才終於滿意的點了點頭;

兄弟二人,也終於重獲自由。

甚至即便是這樣,到了後來,丞相北平侯張蒼被先帝罷免之後,明明有能力、有名望成為丞相的章武侯竇廣國,卻依舊出於‘外戚不能掌權’的考慮,放棄了那次機會。

從竇長君、竇廣國兄弟二人,與當時的皇后竇氏團聚之後的經歷,其實就不難看出:呂氏、薄氏的教訓,給如今漢室帶來的思考,更多的,其實還是針對外戚的防備。

而對於外戚之所以能驕縱、做亂的根源,也就是外戚背後的太后,如今的漢室,卻並沒有太注意,或者說是‘不敢注意’。

至於原因,也並不難理解······

“母后說笑了······”

感受到竇太后無時不刻散發出的冰冷氣息,天子啟也不由苦笑著搖了搖頭,到竇太后身側坐下身來;

待竇太后又悶哼一聲,將頭又別過去些,天子啟才稍嘆一口氣,隱晦的表達起了自己對母親竇氏的尊敬。

“我漢家以孝治國,是早在太祖高皇帝的時候,就定下來的國策;”

“在先帝之後,孝道,更是成為了我漢家糾正民風的重中之重。”

“兒臣雖然並沒有什麼能力,對天下也沒有什麼功勞,但也總還是先帝選定的繼承人。”

“既然做了這漢家的皇帝,兒臣,便斷然不敢破壞我漢家‘以孝治國’的國策······”

嘴上如是說著,天子啟不忘悄悄側過頭,暗自打量起竇太后的面容;

見竇太后仍是不忿的別過頭,只給自己留下一個灰黑雜白的後腦勺,天子啟不由又是僵笑兩聲,悄然止住了話頭。

以孝治國,確實是如今漢室的國策;

作為皇帝,天子啟自也不敢違背這樣的國策,更不敢忤逆自己的母親,來給天下人做出不好的榜樣。

但劉啟心中也很明白:竇太后對自己的不滿,根本不在於自己是否孝順;

如果不能開啟竇太后的心結,那就算劉啟說個天花亂墜,只要竇太后不點頭,那紙《削藩策》,劉啟也還是無法推行。

因為如今的漢室,和幾十年前的呂太後時期一樣:針對任何朝堂政令,太后都是具有類似‘一票否決權’的權力的。

凡是太后明言反對的政令,在如今的漢室,就天然不具備合法性!

所以,就算是為了能順利推行《削藩策》,劉啟今日,也必須說動竇太后。

最起碼,也要緩和自己同竇太后之間的關係,以免朝野內外生出‘兩宮不合’的傳聞,從而導致朝野震盪······

“皇帝,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嗯?”

劉啟正思慮間,竇太后低沉哀婉的聲線響起,只惹得天子啟趕忙抬起頭,擺出一副‘恭聞母後教訓’的架勢;

卻見竇太后譏笑著搖了搖頭,望向天子啟的目光中,更是帶上了毫不掩飾的冷漠。

“擔心在長安欺負我,會被朝野內外知道,就把我叫來這上林苑······”

“皇帝打的,是這個主意吧?”

“——把我叫到這沒人的地方來,肆無忌憚的欺負我一番,再施施然回到長安去;”

“根本不用擔心朝中,有人指責皇帝‘欺壓親母、當朝太后’?”

看著天子啟望向自己的目光中,那悄然湧上的些許苦澀,竇太后卻仍舊沒有心軟,自顧自搖頭嘆息著,朝不遠處的獸圈指了指;

“既然皇帝有這樣的打算,那我這做母親的,自然也只能這樣了。”

“叫皇帝到這獸圈來,也好方便皇帝;”

“——若是欺負我欺負的過癮了,皇帝還能看看獸鬥,一出胸中惡氣;”

“若欺負完了,還覺得不過癮,也大可將我這把老骨頭,悄無聲息的扔進獸圈裡去。”

“對外則說上一聲:太后昏聵無道,沉迷於享樂,不顧臘月凜冬,也非要觀看獸鬥;”

“幸好最終,失足跌落進獸圈,被野獸分食,受到了上天的懲罰······”

語調中雖滿是哀苦,但竇太后的面容之上,卻是盡帶上了譏諷之色;

見劉啟不作答,便又回過身,望向另一側的劉勝、劉非兄弟二人。

“過會兒,如果我真被扔下獸圈了,你們兄弟二人,千萬不要怪皇帝。”

“只需要等野獸散去,再叫人把剩下的屍骨撿起來,把我的殘軀,悄悄埋進霸陵就行。”

“如果有外人問起,就說:太后年老眼花,卻又非常喜歡觀看獸鬥,這才咎由自取,釀成大禍······”

隨著竇太后愈發哀沉的語調,以及面容之上,那抹愈發犀利的譏諷,天子啟的面上神情,也是更加苦澀了起來;

帶著滿是慘然的苦笑,從座位上起身,來到竇太后面前,便見天子啟緩緩跪倒在地,又對竇太后沉沉一叩首。

“母親這樣說,孩兒,實在是羞愧萬分,恨不能自己跳下獸圈,以證明自己的清白······”

“請母親到上林苑,也只是孩兒擔心自己不懂事,再惹母親動怒,讓朝野內外的人,看咱家的樂子······”

“先前的事,孩兒已經知道錯了;”

“往後,只要是母親的吩咐,孩兒,便再也不會違逆了······”

“孩兒只求母親,不要再用這些如匕首般鋒利、如冬雪般冰冷的話,來刺痛孩兒的心了·········”

隨著天子啟愈發哀沉的語調,靜靜坐在一旁的皇五子劉非,顯然是有些侷促起來;

似是劉啟這般模樣,讓劉非感到詫異,也似是眼前這幅場景,讓劉非實在不是很能確定:自己,究竟應不應該出現在這裡······

好在片刻之後,劉勝遞來一個安撫的眼神,才將劉非心中的忐忑平息了下去。

卻見獸圈旁,聽聞天子啟以滿是悽然的語調,道出那一句‘以後我都聽母后的’,竇太后的面容之上,竟悄然湧上一抹精光。

“皇帝,可說話算話?”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諸天新時代我真不是魔神都市國術女神女配她天生好命劍仙三千萬宇宙級寵愛食物鏈頂端的猛獸特種兵之戰狼崛起
相關推薦
騎馬與砍殺之立馬橫槍在騎馬與砍殺當劍豪網遊之最終決戰無限之最終降臨從鎖龍井開始無限模擬我叫路明菲,不是路明非!異世重生之我的帝國重生之我的八個女神姐姐重生之我的女友超可愛噠重生之絕世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