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最爽新人生

573.電阻和電容
上章 目錄 下章

最爽新人生573.電阻和電容

智能手機最重要的部分,就普通人的角度而言,除了電池以外就是螢幕了。當然了,諸如處理器、記憶體等部件同樣重要,只不過如今這個年代的使用者並不在意那些東西,或者說他們也搞不懂什麼手機配置,最簡單明便的,還是看手機的螢幕和電池。

電池是否耐用,螢幕是否好看。

既然要做智能手機,螢幕就非常重要了,要結實,還要有很好的觸控體驗。

其實觸控式螢幕也不算什麼太新鮮的東西了。

原時空,蘋果公司發售的iphone4,那時候可真是令世人驚豔。因為它真的是太酷了,沒有任何按鍵,全部操作全靠一塊3.5英寸觸控式螢幕完成。最好玩的是,用兩根手指在螢幕上“捏”一下,就能調整視窗和圖片的大小,就像你真的把它“捏扁”了一樣。這一切效果的實現,都建立在觸控式螢幕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

如果說1964年滑鼠的發明,把電腦操作帶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那麼觸控式螢幕的出現,則使圖形化的人機交互介面變得更為直觀易用。

1971年,米國人samhurst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觸控傳感器。雖然這個儀器和我們今天看到的觸控式螢幕並不一樣,卻被視為觸控式螢幕技術研發的開端。

當年,samhurst在肯尼迪大學當教師,因為每天要處理大量的圖形資料而不勝其煩,就開始琢磨怎樣提高工作效率,用最簡單的方法搞定這些該死的圖形。他把自己的三間地下室改造成了車間,一間用來加工木材,一間製造電子元件,一間用來裝配這些零件,並最終製造出了最早的觸控式螢幕。

這種最早的觸控式螢幕被命名為“accutouch”,由於是手工組裝,一天只能生產幾臺裝置。

1973年,這項技術被米國《工業研究》雜誌評選為當年100項最重要的新技術產品之一。不久,samhurst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並和西門子公司合作,不斷完善這項技術。這個時期的觸控式螢幕技術主要被米國軍方採用,直到1982年,sam hurst的公司在米國一次科技展會上展出了33臺安裝了觸控式螢幕的電視機,平民百姓才第一次親手“摸”到神奇的觸控式螢幕。

從此,觸控式螢幕技術開始廣泛應用於公共服務領域和個人娛樂裝置。人們逐漸習慣用“摸”的方式,在電子售貨機上選購商品,在卡拉ok機上點播歌曲,在銀行、醫院、圖書館、機場查詢自己需要的資訊。1991年,觸控式螢幕正式進入華夏。1996年華夏自主研發的觸控自助一體機投入生產。

未來在京城的大街小巷看到的“數字信息亭”就離不開觸控式螢幕技術,有了它,即使不會使用電腦的人也能輕易查到“我在哪裡”、“我要到哪去”。

數字信息亭有很多觸控式螢幕就是由京城匯冠提供的irtouch紅外觸控式螢幕。

但是觸控式螢幕也有很多問題是目前,甚至是未來都還沒有一個好辦法解決的,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可能就是透光率了。

猶記得原時空《福布斯》雜誌評出的2007年十大熱門技術及代表產品,觸控式螢幕技術高居榜首,而它的代表產品就是當年的蘋果iphone。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小小一塊觸控式螢幕裡就集中了這麼多有趣且實用的技術,為什麼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的手機和膝上型電腦都沒有使用觸控式螢幕呢?

這就涉及到了觸控式螢幕技術始終難以跨越的障礙“透光率”。

使用者使用手機和膝上型電腦,總希望看到更加鮮豔清晰的影象,這就對顯示屏的視覺效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眾所周知,目前最好的透光材料是玻璃,但當光線穿過時,玻璃的兩個表面將分別反射掉3%的光,即單層玻璃的最大透光率是94%,這就使得到達人眼的光線受到了損耗。

而在周方遠重生前應用最廣泛的電容屏和電阻屏,都在玻璃螢幕表面加蓋了幾層導電塗層。可想而知,它們的透光率比單純的剝離更低,影象的失真也就更嚴重。例如,通常的電阻屏透光率約為75%,電容屏的透光率稍高一些,但也絕不會達到有些商家宣稱的95%98%。這些誇大宣傳的依據是紅外線透過觸控式螢幕的透光率,而不是顯示屏上影象所發出的光線。魚與熊掌難以兼得,是追求更逼真的顯示效果,還是更舒適的操作感受,就是使用者見仁見智的問題了。

不過科技總是在進步的嘛。

儘管當時市面上已經有眾多品牌的觸控式螢幕手機,iphone仍能引起轟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蘋果公司率先將“多點觸控”應用到了手機上。以往的手機觸控式螢幕多採用電阻式,一次只能感知一個位置的觸控。而電容式觸控式螢幕搭配專用軟體,可以同時處理多根手指的觸控指令。

而在更遙遠的將來,還將有更先進的“力反饋觸控式螢幕”走進我們的生活。不少人會抱怨觸控式螢幕雖然方便好用,可手指在冷冰冰的玻璃表面摸來按去,總不如傳統鍵盤的手感好,“力反饋觸控式螢幕”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簡單將,就是給觸控式螢幕新增震動功能,當手指接觸螢幕時將受到一個反作用力的震動,感覺就像是按下了一個真實的按鍵一樣。雖然看似沒什麼實際意義,但對使用者的使用體驗卻是一個極大的提升。

現在安迪問周方遠關於螢幕的問題,有兩點。

首先是螢幕的大小,眾所周知,螢幕越大,耗電就越高。但觸控式螢幕說到底還是要觸控的,是一定要保證螢幕大小的,如果螢幕太小,一個手指按下去直接佔據了四分之一的螢幕,那也就不用觸控了,直接按鍵多好?那麼如何選擇這個大小呢?

還有,即便是電阻屏,也是有不同規格的,使用什麼規格的螢幕?這也是一個問題。

是的,遠方科技的i1手機,終究還是要使用電阻屏的。電阻屏自出現之日至今,好歹也已經過了幾十年的歷史了,各方面科技的發展已經跟上來了,目前是最好用的螢幕,沒有之一。而後世大行其道的電容屏,目前是不存在的,要得到07年才會被lg開發出來。

所以就目前而言,遠方科技是沒有電容屏可用的。

而電阻屏呢,其本身還分不同的規格,有四線的,五線的,七線的八線的等等,要說區別,其實也沒有太大區別,最多就是後者比前者稍微耐用一些,更具體一點,幾線就是觸控式螢幕介面有幾根信號線而已。線數不同,掃描原理有點差別。而且這裡面還有規避專利的問題,這裡就不一一描述了。

另外,因為電阻屏的操作方式,出線口數量不同,其受到外力的影響後準確度會有所不同。

電阻屏雖然目前是唯一選擇,但實際上並不差。它的優點是它的屏和控制系統都比較便宜,反應靈敏度很好可到像素點的級別,適用的最大解析度可達4096x409;而且不管是四線電阻屏還是五線電阻屏,它們都是一種對外界完全隔離的工作環境,不受灰塵、水汽和油汙的影響,可以在較低或較高溫度的環境下使用,能適應各種惡劣的環境;它可以用任何物體來觸控,即便是帶著手套也可以操作,並可以用來進行手寫識別,穩定性能較好。

然後最最重要的是,電阻屏由於成熟的技術和較低的門檻,成本較為廉價。

當然了,要說缺點,那也是有不少,比如說電阻屏的外層薄膜容易被劃傷導致觸控式螢幕不可用,多層結構會導致很大的光損失,對於手持裝置通常需要加大背光源來彌補透光性不好的問題,但這樣也會增加電池的消耗。

後世電容屏為什麼會大行其道?

說起來不是沒有道理的。

比如說電容屏只需要觸控,而不需要壓力來產生訊號;再比如說電容屏在生產後只需要一次或者完全不需要校正,而電阻技術需要常規的校正;電容方案的壽命會長些,因為電容觸控式螢幕中的部件不需任何移動,電阻屏中,上層的ito薄膜需要足夠薄才能有彈性,以便向下彎曲接觸到下面的ito薄膜。另外電容技術在光損失和系統功耗上優於電阻技術。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電容式屏就是可以支援多點觸控技術,而且不像電阻式屏反應遲鈍。

對於使用者來說,更好的使用體驗才是最重要的,多點觸控無疑是比單點觸控更加方便,也更加靈敏。加上電容式技術耐磨損、壽命長,使用者使用時維護成本低,因此生產廠家的整體運營費用可被進一步降低。廠家願意用,使用者願意用,電阻屏在手機業漸漸消失不見,也是理所當然的。

至於說電阻屏為什麼不能使用多點觸控,道理其實也很簡單。

電阻屏分兩層,中間以隔離物進行分離。當兩層互相碰撞,電流便會產生影響,晶片因以計算力量與電流之間的資料,評定螢幕那一個位置受壓,作出反應。由於電阻式螢幕需要上下兩層碰撞後才能作出反應。因此,當兩點同時受壓,螢幕的壓力變得不平衡,導致觸控出現誤差。所以這樣的原理導致了電阻屏很難實現多點觸控,即使是透過技術手段實現了多點觸控靈敏度方面也不是很容易調整,經常會出現a點靈敏,b點遲鈍的現象常會發生。

而電容屏最大的優點就在於此了。

電容屏靠的就是增加互電容的電極,簡單地說,就是將螢幕分塊,在每一個區域裡設定一組互電容模組都是獨立工作,所以電容屏就可以獨立檢測到各區域的觸控情況,進行處理後,簡單地實現多點觸控。

電容屏的本質是一塊四層複合玻璃屏,玻璃屏的內表面和夾層各塗一層ito,最外層是只有0.0015mm厚的矽土玻璃保護層,夾層ito塗層作工作面,四個角引出四個電極,內層ito為屏層以保證工作環境。當使用者觸控電容屏時,由於人體電場,使用者手指和工作面形成一個耦合電容,因為工作面上接有高頻訊號,於是手指吸收走一個很小的電流,這個電流分別從屏的四個角上的電極中流出,且理論上流經四個電極的電流與手指頭到四角的距離成比例,控制器透過對四個電流比例的精密計算,得出位置。可以達到99%的精確度,具備小於3ms的響應速度。

這就是電容屏的原理,和電阻屏截然不同,你不能說哪個更好,但針對手機這種產品而言,毫無疑問,還是電容屏更好用。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不過目前周方遠沒有選擇,所以i系列的只能手機目前勢必是要用電阻屏的。

“尺寸就選4英寸的好了,規格嘛,以四線為主,也可以增加高階版的,使用五線屏。”

周方遠說道。

尺寸是前世無數手機商和使用者驗證過的,再小一點,3.5英寸也可以接受,但更小就沒意思了,智能手機玩的就是一個觸控,螢幕太小體驗就會變差。

至於說更大的螢幕,不是不行,而是有兩點考慮,一方面可以在電容屏出現前,依靠螢幕大小來更新換代,不斷提供新產品,吸金的同時還能保證品牌的熱度;另一方面,太過巨大的螢幕,對於螢幕的安全也是一種挑戰,畢竟電阻屏是需要按壓才能產生效果的,和電容屏還是不同。如果是電容屏的話,五英寸,甚至是八英寸的都可以,電阻屏就麻煩了,那麼大的螢幕,耗損會非常劇烈,而且一個搞不好造成多點觸碰,敏銳度還會降低,反倒不如就以略小的螢幕為主打,儘可能保證使用者體驗。

“對了,安迪,我覺得,你們可以嘗試著弄一個新的觸控式螢幕出來,可以多點觸控的那種……”

既然知道電容屏的原理,雖然不是完全懂,裡面很多知識周方遠都是門外漢,但大致原理是可以提供的。安迪這些人啊,水平那是絕對夠的,或許他們在生產製造方面差一些,但科研能力卻不差,提供了建議,提供資金讓他們做實驗,弄出電容屏也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到時候直接搶注專利,買個螢幕製造廠或者入股一個,再不濟,授權生產那也是一大筆進賬,既然有這個機會,為什麼要便宜lg呢?

反正已經搶了那麼多東西了,也不差這一個啊。

-- 上拉載入下一章 s -->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劍仙三千萬都市國術女神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宇宙級寵愛我真不是魔神女配她天生好命諸天新時代特種兵之戰狼崛起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相關推薦
灰塔的黎明重生足球之巔諸天領主空間大唐補習班回到明朝做昏君霹靂之聖星之行餘燼之銃沙漠帝皇黑科技研究中心魔法時代的格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