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

第六百六十一節 奔向戰爭(2)
上章 目錄 下章

大國崛起之東方日不落第六百六十一節 奔向戰爭(2)

但丹麥民族主義勢力一直堅持石勒蘇益格必須推行丹麥憲法,這並不是為了擴張土地,丹麥是一個很小的國家,人口也很少,沒有擴張的野心。可是,石勒蘇益格的主要居民是丹麥人,他們無法放棄。他們謀求的,其實是在丹麥人居住的土地上,建立一個現代丹麥國家,那麼丹麥人居住的石勒蘇益格就一定要跟丹麥王國一樣,使用同樣的憲法,成為一個國家。

可問題是,丹麥人不在乎南方德意志人居住,由他們的國王統治的赫爾斯坦因公國,並不追求將丹麥憲法推行到整個丹麥國王統治的國家中。但赫爾斯坦因的德意志人,卻不能接受有部分德意志人居住的石勒蘇益格被併入丹麥。

赫爾斯坦因公國大公雖然是丹麥國王,可他們一直自己認同,外界也公認是一個德意志邦國,儘管沒有加入德意志帝國,卻加入了北德意志關稅同盟。

最重要的是,赫爾斯坦因跟石勒蘇益格,有不可分割的協議。丹麥試圖在石勒蘇益格推行丹麥憲法,被兩個公國的德意志人認為,是破壞了這個協議。

這兩個公國一直都有分離主義情緒,全部有德意志人居住的赫爾斯坦因公國自不用說,石勒蘇益格境內的少數德意志居民,也不願意加入丹麥,希望能脫離丹麥的控制,加入大德意志地區。

可在歐洲流行的繼承原則下,他們又不反對丹麥國王同時是他們的大公。也就是說,他們希望他們的國家加入德國,然後形成這樣的狀態,丹麥國王在丹麥是一個國王,但在德意志卻是德國皇帝名下的大公。

兩個公國的德意志人反對丹麥憲法,丹麥勢力則強行推行憲法,歷史上曾經引起了兩次普丹戰爭。但這個歷史上,這樣的爭議只有一次,那是在1846年的時候,在歐洲革命的大背景下,丹麥試圖吞併石勒蘇益格,將這個丹麥人佔大多數的公國,徹底變成丹麥的領土,成為丹麥王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公國。但南方的赫爾斯坦因反對,最後普魯士支援赫爾斯坦因,軍隊開進了這裡,丹麥軍隊則開進了石勒蘇益格。不過因為當時革命的氣氛,加上英國的施壓,普魯士退出了這裡。雙方簽訂倫敦議定書,維持現狀。

後來克里斯蒂安九世繼位,新國王在國內政治勢力的壓迫下,不得不宣佈推行新憲法,在是否推行到石勒蘇益格問題上,徵詢德國的意見,俾斯麥反對。歷史上,丹麥在俾斯麥反對下推行法律,結果引起了普丹戰爭。但這個歷史上,由於德國提前統一,成為歐洲第一強國,在俾斯麥反對下,丹麥國王和丹麥的政治勢力不敢堅持將憲法強行推廣到石勒蘇益格公國。因此這個法律問題一直保留了下來,可矛盾也同時保留了下來。

南方的赫爾斯坦因是北德意志聯邦成員,德意志關稅同盟加盟國,但卻沒有像其他德意志邦國一樣,在德國統一後成為德國的一員,而是因為丹麥國王的原因,一直保持獨立公國的地位,所以德意志民族分子一直很不滿,一直希望加入德國。

統一後的德國,也希望能將這最後一塊德意志居民居住的邦國,統一進德國。只是俾斯麥執政時期,一直在避免讓德國引起列強的不滿,所以才沒有對這兩個小邦國動手,否則丹麥是抵抗不住德國的鐵蹄的。儘管丹麥多次表示,願意放棄赫爾斯坦因,換取德國支援石勒蘇益格併入丹麥,俾斯麥也沒有接受,因為接受這個條件,會引起赫爾斯坦因人的不滿。俾斯麥必須優先考慮德意志人的態度,他寧可不要赫爾斯坦因也不願意得到一個對德國不滿的赫爾斯坦因。

這次戰爭前,俾斯麥辭去了首相職位,之後德法戰爭爆發,丹麥希望能藉助這個機會,解決石勒蘇益格問題。

但德國皇帝也拒絕就這一問題談判。

這讓丹麥越來越不滿,而且這幾年,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之間的關係十分親密,丹麥國王跟前任瑞典國王之間的私人關系十分緊密,瑞典國王又在推行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丹麥甚至跟瑞典建立了貨幣同盟,發行含金量相通的貨幣。瑞典前任國王也向丹麥表示過,瑞典願意在丹麥因石勒蘇益格問題,與德國爆發戰爭的時候,保護丹麥。只不過這個保證,被瑞典議會廢除了。

可兩國的關係依然緊密,萬一爆發戰爭,瑞典肯定更願意支援丹麥,前提是在自身安全可以得到保證的情況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如果是丹麥單獨跟德國交戰,那麼瑞典自然不敢保證,可德國不但陷入跟法國的戰爭,現在英國都參戰了。

英國人不但擅長外交,英國跟北歐的關係也極為密切,最近一二十年,北歐人口雖然不多,但人口少的同時,資源卻相對豐富,尤其是瑞典,以鐵礦為代表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而且優質。但他們的主要貿易物件,就是英國,主要外來投資也來自英國。英國對北歐國家的影響力,比任何國家都大。同時英國可能保護他們的安全,至少現在英國還有這個能力。

英國又有重視外交的傳統,所以英國參戰後,立刻抓住丹麥跟德國的矛盾,積極慫恿丹麥對德國開戰,英國願意支援丹麥吞併石勒蘇益格和赫爾斯坦因,哪怕丹麥人自己都不想要赫爾斯坦因公國。同時英國說服瑞典,一旦丹麥跟德國開戰,瑞典將支援丹麥。

此時的北歐諸國,其實就是丹麥和瑞典,挪威此時跟瑞典聯合,由瑞典國王統治。三國人口加起來,總計八百多萬人。軍事制度、裝備水平,都跟德國差不多,因為毛奇就是丹麥軍校畢業的,這些國家儘管打不過德國,卻不是因為軍事制度不行,主要是人口少,兵力缺的原因。但三國加起來,又有英國人提供裝備的話,他們還是有能力組建近百萬軍隊的。

因此不可小覷。

可三國並不想打仗,哪怕是丹麥,也不願意為了領土跟德國開戰。所以他們先是宣佈在石勒蘇益格使用丹麥憲法,相信已經陷入跟英法戰爭狀態的德國,不會在這個時候跟丹麥開戰。

如果一切正常的情況下,德國可能真的會顧及到英法的壓力,不會這時候招惹丹麥,讓丹麥人得逞,造成既定事實。可問題是赫爾斯坦因人不同意,丹麥剛剛宣佈在石勒蘇益格推行丹麥憲法,石勒蘇益格南部地區的德意志人就發生了叛亂,赫爾斯坦因人決定支援他們的同胞,丹麥王國派兵鎮壓叛亂。如果沒有外部力量干涉,這會成為一場丹麥內戰。

可是赫爾斯坦因公國向德國求助,赫爾斯坦因和石勒蘇益格地區,生活著上百萬人口,德意志人佔一半,德國不敢放棄這些德意志邦國的請求,於是德國宣佈丹麥違背倫敦協議,改變了石勒蘇益格的政治狀態。要求丹麥四十八小時內,宣佈廢除新憲法。丹麥予以拒絕,結果德軍開進了赫爾斯坦因,跟赫爾斯坦因公國聯合反擊丹麥軍隊。

於是德丹戰爭爆發了,戰爭爆發之後,在英法的聯合遊說下,瑞典以德國入侵丹麥為由對德宣戰,禁止鐵礦砂向德國出口,並動員軍隊援助丹麥。

繼希臘和義大利之後,又有兩個歐洲國家加入了戰爭。

但戰爭對那些有包括領土在內的各種紛爭的國家來說,持續展現著吸引力。外面又有其他國家的拉攏。

相比丹麥、瑞典只是小國,英法德三國都不能忽視的是那些大國,爭取的主要也是那些大國。其中最不可忽視的,是歐洲傳統五大強國之一的奧匈帝國和俄羅斯帝國。

儘管這兩個國家都很拉攏,對英法來說,奧匈帝國在俾斯麥執政時期,長期跟德國保持友誼,俾斯麥能夠容忍一些德意志邦國不在德國統治下,比如丹麥國王統治下的赫爾斯坦因和石勒蘇益格,也包括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奧地利。因此奧匈帝國這些年跟德國關係密切,沒什麼矛盾。

可歷史的恩怨卻無法改變,被俾斯麥強扭在一起的德國,也不是鐵板一塊,德國南方的邦國,以巴伐利亞王國、巴登王國和符騰堡王國為首的,將近德國三分之一的土地上,生活的雖然是德意志人,可卻是信仰天主教的德意志人,跟信仰新教的普魯士格格不入,甚至他們刺殺過俾斯麥,俾斯麥也用文化戰爭來打擊壓制天主教,南德邦國對德意志帝國的統治,一直是有不滿的。他們更親近同為天主教國家的奧地利,甚至在普奧戰爭中,他們也是站在奧地利一方作戰。

英法保證,只要奧匈帝國加入英法一方作戰,他們就支援在戰後,把南德地區併入奧匈帝國,至於是直接併入奧地利公國,還是作為獨立邦國加入奧匈帝國,英法不會干涉。英法還保證,因為以希臘為核心的巴爾幹帝國加入了中德同盟,所以奧匈加入英法一方,還能從巴爾幹帝國手中奪回丟失的瓦拉幾亞,還同意奧匈帝國在巴爾幹進行擴張,包括吞併被希臘奪走的阿爾巴尼亞。

同時德國自然也向奧匈這個兄弟帝國許諾,他們能拿出來的利益,同樣是從敵人手裡奪取。由於義大利加入了英法一邊,所以德國許諾,支援奧匈帝國奪回被義大利奪走的傳統領地,富庶的北義大利地區,不僅侷限於倫巴第和威尼西亞,甚至更多。

在對俄國的拉攏上,雙方也傾盡了一切。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女配她天生好命我真不是魔神食物鏈頂端的猛獸都市國術女神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劍仙三千萬宇宙級寵愛諸天新時代
相關推薦
官途之權力巔峰新攝政王的冷妃我在世界盡頭等愛情諸天之劫:我欲通天死對頭每天都在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