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東周列國傳奇

第一百一十章 一代宗師
上章 目錄 下章

東周列國傳奇第一百一十章 一代宗師

有一天,一個魯國人帶著一幫門徒來到齊國。齊景公一打聽這個人的來頭,當即興奮起來。他馬上吩咐人去招呼,準備第二日親自接待。

這個人姓孔,名丘,字仲尼,正是大名鼎鼎的孔子。關於他的事蹟,齊景公早有耳聞。

孔丘的父親叫做叔梁紇,就是當年在偪陽一戰中手託千斤閘的那位魯軍將領。當然,這不值得誇耀。因為叔梁紇軍職其實不高,在魯軍中也就是個中下極軍官。

叔梁紇原本有一兒九女。兒子有腿疾,叔梁紇擔心他因為腿的問題日後沒出息,想再生一個兒子,於是娶了個年輕的民女,名叫顏徵在。

塔讀@

叔梁紇為了求子,曾帶顏徵在到曲阜東南方的尼丘山去祈禱,從尼丘山回來後,顏徵在果然生了兒子。叔梁紇給他取名為丘。孔丘在男孩中排行老二,又是在尼丘山求來的,所以又取字叫做仲尼。

孔丘三歲喪父。顏徵在是妾,在孔家受大房的排擠,所以叔梁紇死後,她在孔家待不下去了。顏徵在挺有志氣,她帶著孔丘離開了老家陬邑,從昌平鄉搬到了曲阜,靠著給人幫工,艱難度日。儘管生活艱難,但她也沒有忘記叔梁紇的遺願,一心想把孔丘培養成一個有用之才。

孔丘十四歲進了“官學”。他聰明勤奮,悟性極高,所讀之書皆能背誦,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先生和同學都喜愛他。而孔丘也熱愛學習,並立志要專研學問。所謂“吾十五有志於學”,說的就是這個時期。

孔丘十七歲喪母。他想把母親葬在父親墓旁,但卻不知道父親的墳在哪裡,於是只好把母親葬在村邊的山上。後來他打聽到父親的墳墓在曲阜以東的防山,便不辭辛苦的將母親的墳遷到防山,葬在父親墓旁。這件事博得了鄰里們的讚譽,都說他是個大孝子。

孔丘十八歲的時候已經長成一個英俊青年。他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他學完了“官學”的所有課程,並且自認為學問相當不錯。

有一天,季孫氏宴請民間讀書人。孔丘想去露個臉,於是不請自來的到了場。沒想到,季孫氏的大管家陽虎見到他便罵道:“這裡來的都是名人,你算什麼?趕緊滾出去。”

孔丘經過這次羞辱,發憤圖強的學習。所學“六藝”(詩書、禮節、音樂、射箭、駕車、算數)日漸精進。他那時住在達巷,知道他的人都誇他學問好,但孔丘卻謙遜的說:“我會什麼呢,就學會了駕車。”

孔丘二十六、七歲的時候謀到了第一份職業,叫做“乘田”,就是管理牛羊的差事。他很敬業。他說:“我要把我管的牛羊養的膘肥體壯。”他果然做到了。

後來,他做了“委史”,相當於現在的會計。他說:“我一定得把我經手的賬目搞的清清楚楚。”他又做的很出色。

孔丘三十歲的時候,名聲漸漸大了起來。有些人便拎著幹牛肉來找他拜師。孔丘欣然接受。他的學問淵博,教的也很好,很快就獲得了人們的信任。他的學生中不僅有貴族子弟,也有平民子弟。來的人多了,孔丘就專門開辦了一個書房,用於教學。當時的學堂都是官辦,叫做“官學”,孔丘是私人辦學,叫做“私學”。他收的學費就是十條幹牛肉。

他教學的收入遠高於他當差的收入,再加上教學是一件很耗費時間的事情,於是他乾脆辭了“委史”的差事,一心一意幹起了教書的事情。“三十而立”就含有自己能夠養活自己的意思。由於他的門生多,名氣大,人們便稱之為孔子,也有叫他仲尼先生的。

魯國大夫孟僖子臨死的時候,囑咐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適一定要去孔子那兒學禮。這兩人都投到了孔子門下。南宮適後來做了官。

公元前532年,南宮適向魯昭公提出申請,希望派他和老師去洛邑考察周禮。魯昭公很支援,給他們一輛馬車,兩匹馬,還有一個僕人。

兩人到了洛邑,孔子送了一隻大雁給老子做見面禮,向老子請教禮樂。

老子姓李,名耳,又稱老聃,是管理朝廷文獻庫的官員。其人學識淵博,後著有《道德經》,成為道家的開山鼻祖。

孔子見老子時,老子端坐於席上,長須白眉,雙目微閉,猶如一尊凋像。孔子作為晚輩,態度十分謙遜。兩人長談半日。

老子對孔子的頗為欣賞,還將他推薦給了著名的宮廷樂師長泓。

長泓與孔子會面時,擺上古琴彈了一曲。孔子如聞仙樂,聽得如痴如醉。一曲罷了,孔子即虛心請教音樂知識,長泓於問答之間發現孔子悟性極高,心中喜歡,會見完了,他特意帶孔子去參觀了周朝的樂坊,看了樂器,還看了儀式表演。

孔子在洛邑逗留幾天,完成了訪問學習。臨走時,他和南宮適去向老子辭行。老子很客氣的的說:“我聽說富貴的人送人以錢財。我不富貴,所以送不了錢財。我也不敢以“仁人”自居,可我又有話要說。因此我就冒充一下‘仁人’,送您幾句話吧。”

孔子拱手道:“丘洗耳恭聽。”

老子說:“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母以有己。為人臣者,母以有己。”

意思是說:有的人聰慧而有洞察力,卻因其聰明而使得自己靠近死的威脅,這是為何?因為他喜好議論別人。有的人學問淵博,見識廣大,卻常使自己陷於不測之險,這是為何?因為他喜好揭發別人的罪惡。身為人子,應該心存父母,不該只想到自己;做為人臣,應該心存君上,不能只顧自己。

孔子又是一拜,抬起頭,眼巴巴的望著老子,顯出一副還想聆聽的樣子。老子微笑道:“我要說的就這幾句。”

孔子說:“丘跋山涉水而來,只為聆聽先生教誨,還請先生不吝賜教。”

老子閉著眼,捻著鬍鬚,略一沉思,然後說道:“那麼,就再說四句。”

孔子趕緊作揖。老子說道:“其一,古之聖賢,皆成枯骨,唯一留下的,只有言論。其二,世道好,君子駕車而出;世道糟,就離開吧。其三,吾聞之,商賈之高明者,囤貨居奇,看起來好似什麼都沒有;道德極高者,觀之平常,好像愚鈍。其四,你應該戒除驕傲,減少慾望,那些東西實則是你不需要的。”

孔子應道:“先生教導,孔丘謹記。”

老子說:“我要說的就這些了。”

孔子起身辭行,和南宮適一起回了魯國。回來之後,學生們圍住他問此行的收穫。

孔子抑制不住興奮說:“鳥,吾知其飛;魚,吾知其遊;獸,吾知其走;然而,飛者可以箭射;遊者可以鉤釣;跑之者可以張網捕捉。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乘風,何以行雲,何以上天入地也。吾見到老子,呵呵,實在不可捉摸。吾揣測,老子乃一龍也。”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孔子見老子的那一年,一個壞消息傳來,公孫僑死了。公孫僑是當時聞名天下的鄭國名臣。孔子曾訪去問過他,他對公孫僑的才幹和德行十分敬佩。孔子聽到公孫僑(字子產)的死訊悲傷到哭,他說:“子產是我見到過的最像古之“仁人”者。”

學生們不解,有人問他為何對公孫僑這般敬佩。孔子舉了兩個例子:

公孫僑主政的時候,有一次,鄭國遭了火災。有人請他去求神保佑。公孫僑說:“天道遠,人道近。我們應該遵循貼近百姓利益的人道,而不要把期望寄託於渺茫無際的天道。”還有一次,鄭國遇到水災。有人請他去祭祀龍王。公孫僑說:“我們求不到龍王,龍王也求不到我們。我們實際上跟龍王毫不相干。求他何用?”

公孫僑的思想對孔子頗有影響。後來,孔子的學生在《論語》寫了這樣一段話,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孔子到齊國的時候正好三十五歲,但是的名聲已經蜚聲天下了。所以他一出現,就引起了齊景公的興趣。齊景公召見了孔子。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仲尼先生為什麼到齊國來?

孔子說:“魯侯被逐。這件事情,想必齊侯是知道的。我因此而離開。”

齊景公說:“魯侯這這件事我知道,為他的事,我還差一點出兵魯國。要不是晏子勸阻我,現在的國君還是他。”

孔子和齊景公說的魯侯即魯昭公。公元前517年,魯昭公25年的時候,“三桓”之一的季孫氏把魯昭公驅逐出境,然後季

孫氏聯合孟孫氏和叔孫氏兩家,共同立了魯昭公的兄弟為國君,就是現在的魯定公。魯國的大權進幾乎完全落在了“三桓”手裡。魯定公不過是做了個掛名國君。

孔子說:“‘三桓’之所作所為讓仲尼忍無可忍,故而,我就來了齊國。”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齊景公說:“我們不說那個煩心的事,就說說治國安邦之策吧。請仲尼先生放言直說。”

孔子說:“當今天下大亂,天子被諸侯架空,諸侯被大夫架空,而大夫們也被自己的家臣架空,這種事情比比皆是。列國之中,幾乎都有。原因何在?就在於禮崩樂壞。仲尼認為,這是導致亂臣賊子肆意僭越的緣由。要治一國,先興教化。用什麼來教化呢?唯有周禮是最好的標準。君臣之間,臣民之間,乃至一家之內,都應該有規矩。沒有規矩的天下必然是一片混亂的。”

齊景公聽得有點迷湖,於是問道:“怎麼叫臣民們懂規矩,行規矩,不僭越?”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孔子說:“行以仁。有仁心,施仁政,宣仁義,則臣民知教化,規矩也就有了。”

齊景公聽得更迷湖了。他雖然覺得孔子說的有道理,但他同時感覺到,孔子說的那些東西有點雲來霧去的,完全不像晏平仲、司馬穰苴等人談的,都是些具體措施。齊景公覺得,這麼談下去,自己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於是他草草結束了談話。

齊景公雖然沒有搞懂孔子那套東西,但他認為,孔子是名人,既然是名人,一定有些能耐。於是他打算請孔子到朝廷來做官。他將這個心思告訴了晏平仲。

晏平仲說:“孔丘一派的人有兩個毛病,一是太清高,再是太注重禮節。太清高就會看不起別人。這就很難和底下的人和諧相處。還怎麼做事?太注重禮節就顧不到窮人的生活。主公,你也知道。齊國百姓省吃儉用才能勉強度日。哪有閒工夫和多餘的錢來顧及零零碎碎的禮節和儀式?我觀察到,孔丘出來的時候,車馬很講究,吃飯的時候對食物的樣式、擺放也很講究。他走路得有樣子,上臺階得有步法,穿衣服得有規矩,還講究禮樂。我聽說他在魯國就宣講他那套克己復禮的思想。這對百姓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人家窮的沒房子住,他還叫人家講排場,傾家蕩產的去辦喪事。這怎麼行得通?要是叫孔丘來治理齊國,老百姓怕是要被他弄的更窮了。”

晏平仲(晏嬰,又稱晏子)是春秋時期有名的“智者”,算的上是那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根據《晏子春秋》記敘,晏子的思想非儒、非道、非墨。他在治理國家、休養民生等方面跟孔子的觀點大有出入,完全不是一個路子。晏子自然是不能接受孔子那一套。

不過,晏子他很佩服孔子的學問,也很有風度。他對孔子保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齊景公受晏平仲的影響,最終沒能用孔子。

孔子在齊國待了兩年多。三十七歲多的時候,回到魯國。從此開始廣收門徒,專心搞教育。他的學生遍及天下,有貴族,有平民;有做官的,有經商的;有富有窮,有擅文者,也有文武兼備者,總之,什麼人才都有。號稱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

孔子除了教學,也著書立說,以他為主,弟子輔助,編寫、修訂了六經,即《詩》《書》《禮》《樂》《易傳》《春秋》。這些著作既做教材之用,同時也集中展現了孔子的思想主張。孔門自成一派,叫做儒家。

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一書,成為儒家經典。此是後話。

公元前501年,孔子51歲。他終於實現了從政的夢想。先是做了魯國的中都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從司空升遷至大司寇。

孔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春秋末期,社會處在裂變中,各種思想紛紛湧現,猶如百花齊放,出現了許多燦若星辰的人物,而孔子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我真不是魔神特種兵之戰狼崛起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宇宙級寵愛食物鏈頂端的猛獸劍仙三千萬女配她天生好命都市國術女神諸天新時代
相關推薦
大明:我,朱棣,開局揚言奪嫡!大象無形曾國藩神女傳之重返道界帝道異界行我的天道世界阿呆尋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