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這個吞金獸不好養

第兩百七十七章 宇宙(一)
上章 目錄 下章

這個吞金獸不好養第兩百七十七章 宇宙(一)

這種宇宙與人類在大小上的反差觸目驚心,這種反差其實是一個明確無誤的哲學上的啟示,召喚著人類走出灰塵般的地球搖籃,去填補那巨大的空白,這種開拓和擴張不僅是文明的使命,更是生命的本質。

但是現在,人們顯然沒有感受到這種召喚, 他們仍沉浸在古典的宇宙圖景中,在人類中心的幻覺裡得過且過。

基礎科學日益遠離大眾,有可能使人類躺在技術的安樂窩中再次進入矇昧時代,社會急需第二次科學啟蒙運動,這就使得《隱藏的現實:平行宇宙是什麼》這樣的優秀的科學傳播著作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而且有一篇文章講得很好,就是那本《從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到佛學》。

因為什麼呢?

因為物理學為我們描繪的世界也許並不是真實的物質世界, 而很可能只是一個巨大的幻象!

為什麼這麼說?

這是因為物理學的困境也是有的,比如從嬰兒呱呱墜地起,就開始好奇的張望、聆聽這個新奇的世界, 我們人類求知的慾望,原始的動力就起源於嬰兒時期的好奇。現在,我們已經是成人了,思維也變得成熟理性,可是,對這個不再陌生的世界,我們又瞭解了多少呢?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科學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莫大的便利,交通、科技、資訊等空前發達,在火星上拍點照片,在太平洋底遊弋一番,這些都已不在話下,我們似乎已成了這個世界的主人,還有什麼不能征服呢?

然而,對於這個世界的本質,即使是現在最前沿的理論物理學家, 他的疑惑也不會比人類有史以來的任何一個時期的人更少。

這個結論並不為過, 在微觀領域,我們對粒子的行蹤摸不著頭腦,甚至對粒子到底是什麼都莫衷一是,小於普朗克空間是什麼概念?為什麼光是一份一份傳播?

在宏觀領域,人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思維是怎麼形成的,這些問題仍然是個迷。在宇觀領域,宇宙的尺度大得令人咂舌,光從這頭到那頭要走幾百億年的時間,現在較為統一的說法是這樣尺度的宇宙是起源於一個沒有體積的質點的大爆炸,時間、空間都是從那個起點開始的,可是,我們不禁要問,質點之前呢?

這時,傑出的物理學家霍金就會說,這個問題是不允許問的,因為在那個質點,所有的規律都失效了,所以我們什麼也不知道。

如果我們對科學的進展瞭解得越深入,我們樂觀的情緒就會一點點消失。

因為,很多問題無法解答,並不是因為我們的科技不夠發達,手段不夠先進造成的,而是在理論上,科學家們用自己編織的繩索縛住了手腳。

比如在質點處,所有的理論失效,這就意味著探索的終結。在微觀粒子方面,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告訴我們,想要準確的知道粒子行蹤已經是不可能的了,這表明在表面有規律的世界裡,其實本質上是根本無法捉摸的。

如果這些還不算什麼的話,最致命的是,我們探索未知世界的最強有力的武器——數學也出了問題,著名的數學家,邏輯學家哥德爾已經證明,一個具有公設的系統,必定是不完備的。也就是說,如果想找一個終極的真理,絕對不能依靠邏輯和數學,因為如果使用邏輯和數學,則必定會有一些結論是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的。

所有這些,對於還想企望科學家們解答關於世界本質問題的我們來說,簡直就是莫大的打擊,難道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知道關於這個世界的終極秘密嗎?科學錯了嗎?如果錯了,是錯在哪兒了呢?作為一條好漢,就算死也要死個明白吧?

如果大家也有同樣的想法,那麼其實不妨把思緒重新縷縷,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癥結。

因為探索真理有三條道路,現代科學的發展是建立在古希臘文明的基礎之上。

說來奇怪,在公元前兩千五百年前左右,世界三大文明幾乎同時開始發端,在古希臘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在思考水是世界本原的時候,印度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已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並開始講經說法。

同一時刻華國的老子也寫下了影響華國千年的道德經,而孔子,在廣收學生,傳道授業,他可是華國第一位名副其實的老師!

三種文明各有特色,只是,對我們目前生活影響最大的還是發源於古希臘的現代西方文明。

但是,如果我們自認為是成熟理性的話,我們就必須首先澄清一種巨大的誤區,即在終極真理沒有揭曉以前,誰都沒有辦法說自己的道路是正確的。

追求終極真理之路就像攀登珠峰,有人從南坡,有人從北坡,可是在沒有登頂之前,誰也沒有資格說誰的道路是錯誤的。

而且,也不能排除殊途同歸的可能。所以,科學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還不能就此認定科學就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道路。我們做出這樣的判斷,不僅是出於理性,而且也是出於一種假設,即,醞釀三大文明的先哲們,他們具有同等的智慧,只是考慮問題的角度各異,也就是說在選擇探索真理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

這樣的前提,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舉個例子,對數字的理解可以代表思維能力的一種體現。在著名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迦莫夫的著作《從一到無窮大》中提到一個小故事,說是一些探險家證實,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不存在比三大的數。如果數字大於三,人們就數不過來了,只能用許多來代替。

如果一個部落居民有四個兒子,他也只能告訴別人他有許多兒子。那麼我們再來看看佛經中的智慧。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兩千五百年前的佛經記載,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叫做娑婆世界。這個娑婆世界是個什麼概念呢?假如我們的太陽系是個小世界,那麼一千個太陽系就叫做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一個大千世界。

而這樣的大千世界有多少呢?佛經裡說,這樣的大千世界的數目,就像恆河中沙子的數目一樣多,我們所在的娑婆世界就是其中的一粒沙。

普通的人,這樣的大數連想也不敢想。而西方文明,直到約三百年後才由阿基米德把最大的數字“萬”突破。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東方人的智慧不會比西方人差。

西方人崇尚理性,思考問題喜歡從區域性到整體,即把一個事物先劃分為若干小的部分,把小部分研究清楚了再把部分組合起來就是整體了,這種思路被稱為還原論。

在這種思路影響下,古希臘的哲學家對世界的本質提出了不同的構想,泰勒斯認為水是世界的本原,因為他看到希臘半島四周都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而德謨克利特認為,世界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組成,應該說,在2500年前能有這樣的創見是很難得的。畢達哥拉斯派比較特別,他們認為數才是真理,所有的現象都可以歸結為自然的數字。

印度人關注自我,考慮問題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所以當釋迦牟尼開始思考這個世界現象的本質時,他首先思考的是這類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的歸宿是哪裡?

從這些問題出發,他最後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這就是佛家思想的起源。

印度人的這個思維習慣一直延續到今天,印度人約會從不守時,印度城市是有名的髒亂差,這些都可以說是印度人太關注自我的一種負面表現。後期佛學思想傳入中國,並在華國得到蓬勃發展,形成了華國特色的佛家文化,所以實際上,華國的佛、道、儒三種思想代表了與西方文化相對的東方文化。

華國人喜歡從大處著手,全盤考慮問題。

易經就是中國古人對人與自然整體規律的一種整體認識,易經的易字有三種理解:變易、不易、簡易。

若用一句話來概括,可以說成:如果能從變易不停的世界中找到不變的規律,這個世界其實就是很簡單的。老子的道德經也闡釋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為人應當隨順自然的變化,與自然和諧相處。

而孔子則更關心人與社會的關係,認為人要與人為善,社會應該有良好的秩序,這樣才符合天道。

從以上一些簡單介紹中可以看出,在思考同樣的問題時,考慮的角度不同,往往會得出看起來不一樣的結果。

西方文明的發展帶給我們便利舒適的生活,這方面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而東方文明在這方面好像沒什麼建樹,東方文明的功績看起來主要是精神的慰藉和人倫的秩序。

當然,每個人的追求不同,對價值的認同感也就不一樣,有人認同西方文明,也有人認同東方文明,畢竟人除了物質生活外,精神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但是,東西方文明對同一個問題——世界的本質的解答真的是南轅北轍嗎?我們深入分析後會發現事情並不象我們想象的那樣,其實東西方文明都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索著同一個真相,並且二者的認識正在逐步的靠近。

還有體會佛學的空,要知道先從佛學的一些基本思想出發,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與現代科學相契合的地方。

華國人其實對佛學思想多少都有一些接觸,《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樣的句子,大家多少都有耳聞,但要說佛經上到底講了什麼道理,恐怕就沒多少人能說得很清楚。

這並不奇怪,深奧難懂,這點和現在的理論物理學一樣,這也許是佛學與現代科學的第一個共同點吧,但我們把二者放在一起來看,會發現要比單獨看佛經或單獨看量子理論更容易理解。

佛學認為,我們所感覺到的世界,實際上是一種虛幻的假象,並不是一種真實的存在。

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那麼佛經中說的“空、幻”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對於這種空和幻我們沒有辦法用語言來描述,但是每個人都可以實際體驗到這種空幻的感覺的。真正的體驗需要長期的修煉,但我們可以取巧,讓大家暫時體驗一下空幻的真正含義。

為了能更好的理解什麼是空,什麼是幻,可以一起來做個思想實驗,當然做這個實驗前,最好確保沒有別人的干擾——

假設在未來的某一年,科技已經足夠先進,量子計算機已研制成功,對人腦的生理機制也有了重大突破。在這樣的基礎上,一家網絡遊戲公司開發出了一款網絡遊戲產品。

該產品的原理是:透過與大腦接觸的一個微型晶片,將人的所有感覺神經,也就是視覺、聽覺、味覺、觸覺訊號與該公司伺服器上執行的網絡遊戲平臺進行無線連接,由於量子計算機的處理器、記憶體都異常強大,基於互動分形函式的軟件設計得也非常精細,虛擬世界裡的場景和現實的場景幾乎沒有什麼區別,與虛擬世界裡物品接觸的感覺和現實世界裡的感覺也是一樣的。

那麼,現在請想象,您自己現在就在這樣的遊戲中!您現在所看到的、聽到的、觸控到和感覺到的一切都是虛擬的......

維持這樣的想象五到十分鐘,能否體會到一點空和幻的感覺呢?

如果能體會到哪怕一點點這種感覺,那麼恭喜!

剛剛那種的那一瞥,已經窺到了一點佛學真諦的影子。這種感覺是你自己獨有的,是無法用語言向別人描述,語言這種邏輯系統在此會失效,所以佛家有句話叫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諸天新時代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劍仙三千萬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女配她天生好命我真不是魔神食物鏈頂端的猛獸特種兵之戰狼崛起都市國術女神宇宙級寵愛
相關推薦
深度虛擬遊戲玩家逆鋒天驅大道真皮如斯晨曦之主厄運詛咒穿越異界,被詛咒人偶召喚了江山不若三千弦腹黑Boss火爆甜妻凰圖鳳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