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這個吞金獸不好養

第兩百七十八章宇宙(二)
上章 目錄 下章

這個吞金獸不好養第兩百七十八章宇宙(二)

當然,千萬不要誤解佛經上曾說過我們是在一個網絡遊戲中,這只是個比喻,但佛經上說的空、幻,和你在實驗中體會到的空、幻是一樣的。

對於這個思想實驗,也許有人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 電影《黑客帝國》裡有類似的情景,美聯邦的一個當代哲學家希拉里?普特南在其一本《理性,真理和歷史》的著作中也引述了一個叫“缸中之腦”的一個思想實驗,說的也是相似的情景。

但是要說這種創意的來源,還是要追溯到兩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

佛家認為,我們每個人, 就像身處在一場三維的立體電影當中, 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的身體, 都是虛幻的。

我們看平面電影時,電影畫面其實是由一幀一幀靜止畫面連續放映而成,電影中的人物景象只不過是光影的把戲,三維空間中的我們並不會把二維電影中的畫面當作是真實存在的。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處在一個三維的立體電影中,就像剛才的思想實驗描述的那樣,我們還有把握作出同樣的判斷嗎?

這個相信沒人敢有把握做這樣的判斷。

霍金在2002年魔都國際會議中心所作的題為“膜的新奇世界”的公眾演講中開玩笑說:“也許我們真的只是一個被連接起來的巨型的計算機模擬系統,我們發出一個啟動訊號,擺動一隻虛構的腳,踢在一塊虛構的石頭上,計算機發回一個表示疼痛的訊號!我們未必不是一些被外星人在電腦遊戲裡擺弄的角色!”

是的,我們沒有辦法判斷自己是否處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中,但是我們有辦法用佛學的原理判斷霍金的外星人控制說、網絡遊戲的思想實驗、《黑客帝國》場景以及“缸中之腦”實驗是不可能實現的。

如果大家有了那麼一點空幻的感覺,可以更好的幫我們理解佛家的理論,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一種理論好像太不可思議,也太科幻了!

但是, 佛經實實在在就是這麼說的。

其實拋開佛經不說,現在物理學家的宇宙觀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一樣是離譜和科幻的,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多宇宙論”。

該理論認為,真實的宇宙是一種高維度的宇宙,超弦理論認為是十維,我們目前這個空間加時間的四維宇宙只不過是若干低維宇宙之一,我們看到的這個現實世界其實是整個高維宇宙波函數的一個投影,我們就像可憐的二維平面人無法想象三維空間的情況一樣,我們也無法想象更高維的空間是怎樣的。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無法想象,物理學家們也同樣無法想象,因為所謂的高維空間只是數學推導的結果,並不是任何人可以在大腦中構想的。

既然是同樣的科幻,科學與佛學也就可以彼此握握手,不要再五十步笑百步,大家坐下來就具體的問題來具體探討!

至於還有光速為什麼恆定,相對論和量子理論是現代科學的兩大基石,所以我們首先從這兩方面入手,看看佛學與科學有沒有什麼共同點。

相對論的提出,既是愛因斯坦天才頭腦的創見,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

即使沒有這個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一定還會有下一個愛因斯坦會提出,只不過科學就會稍微延緩一下發展的腳步。

大家知道,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麥克斯韋就建立了描述電磁現象的完美的麥克斯韋方程組,透過此方程組,麥克斯韋計算出了電磁波的速度,沒想到這個速度就是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由此麥克斯韋認定光也是一種電磁波。

在這裡,光的速度是由公式直接推導得出,已是隱含了光速恆定的概念。

後來,著名的邁克爾遜-莫雷實驗證明了真空中根本沒有“以太”這種光的傳播介質。

這個實驗對當時的科學界具有相當的震動,因為那時還是牛頓經典時空一統天下的時候,光的速度那時已是眾人皆知,不過按照牛頓經典理論,光的速度一定是相對於某個不動的物體,這個不動的物體被大家假象為是真空中一種靜止不動的介質——以太,以太是光傳播的介質,同時又相對於光速恆定,這樣,牛頓的經典時空就非常完美了。

然而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結果讓科學家們如鯁在喉,因此被稱為二十世紀飄在科學界的兩朵烏雲之一,另一朵是黑體輻射實驗,引發了量子理論的誕生。

如何解釋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的結果成了當時的一件大事,此時年輕的愛因斯坦大膽假設,認為光的速度並不需要參照物,而是一個常數,並在此基礎假設上建立了輝煌的相對論。

我們現在知道,對於相對論的預言都很成功,相對論的應用也很普及了,比如在GPS定位時,就要考慮相對論效應,不然就會出現較大的誤差。

然而,光速為什麼相對於每一個觀測者都是一個恆定的數值呢?並且與觀測者的運動狀態無關?如果光也是一種物質,那麼這與我們的常識是相悖的。

比如從火車上向火車運動方向上扔一個小球,在站臺的觀測者看來,小球的運動速度就是其本身速度與火車速度相加之和。

然而相對論告訴我們,如果從火車上不是丟擲小球,而是發射一個光子,那麼無論對於火車上的觀測者還是站臺上的觀測者,光子的速度都是恆定的。

對於這一現象,愛因斯坦從沒做過什麼說明,其他的科學家或者折服於愛因斯坦理論的強大,或者曾經探討但無果而終,總之光速恆定的假設從不再探究。

或許有人會說,光速恆定不是從麥克斯韋方程得到的結果嗎?難道還需要說明嗎?

如果這樣認為的話,並沒有看到問題的實質。

麥克斯韋方程是為了描述電磁現象而得到的,所以對光速恆定的結果也只是對現象的一種數學化描述,並不是說明現象的原因。

麥克斯韋方程無法說明白是電磁現象導致了光速恆定的結果還是光速恆定導致了電磁現象的產生,更或者二者根本就不是因果關係,只不過是同一種現象的不同表現。況且用數學來解釋物理現象的本質,有點倒果為因的感覺。數學的本質是什麼,目前並沒有統一的認識,直覺主義者、形式主義者和邏輯主義者各有各的解釋,數學自身的出生的問題都沒有解決,更不可能去說明物理現象的本質。

一個理論不管多麼正確,如果是建立在一個無法說明白的假設之上,總是讓人覺得不太完美,至少,這不是一個完備的理論。既然科學止步於這個假設,我們不妨看看佛家對此有沒有更好的說明。

前面我們說過,在佛家看來,世界並不是真實的存在,所以也就不存在獨立於觀察者之外的一個所謂的客觀世界,每個人看到的世界就是自己的世界,雖然大家眼中的世界也許並沒有什麼差別,但從本質上來說,每個人只有一個參考系,那就是自我。那為什麼大家看到的世界都是一樣的呢?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或者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佛,我們本來都是有無窮潛力的,但由於自身的無明,產生了分別心,分別心形成幻象,我們又執著於這個幻象,所以認假為真,丟失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執著的程度不同,就會被不同的規律束縛,現在束縛我們人類的這個規律,就是目前科學家追求的大統一理論,或者叫宇宙波函數。然而,從根本上說,並不是規律束縛我們,而是我們自己束縛了自己,只要我們不再執著於幻象,我們都可以擺脫規律的束縛。

可以透過前面的思想實驗來理解這種情形,比如我們現在都是在遊戲中,遊戲公司伺服器中的遊戲程式就是我們認為的宇宙波函數,宇宙波函數投影在我們自己的意識中,於是形成了五彩斑斕的四維時空的現實世界。只要我們“身”在遊戲中,我們就要被宇宙波函數束縛,但只要我們從遊戲中出來,遊戲公司的宇宙波函數自然就奈何不了我們了。

從這可以看出,所謂的四維世界,只有一個參照系,那就是觀察者自己。

脫離觀察者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就像我們照鏡子,鏡中的像一定是和鏡子相伴相生,鏡子拿開,鏡中像也就消失。

大家都是由於分別心而產生了幻象,那為什麼我們自己一點都沒有察覺呢?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佛說,那是因為分別心太過細微,而我們的意識太過粗放。

我們的意識是由連續不斷的念頭組成,按照佛經的記載,一彈指含二十瞬,一瞬含二十念,一念含九十剎那,一剎那含九百生滅。

實際上這還是方便說,真實情況是每一剎那間就有億萬次的生滅。

為了幫助理解,可以把分別心劃分為三個層次:最粗的級別為分別覺,其次為分別念,最細微的稱為分別識,也就是佛法中的生滅。把這三個層次分別對應於時鐘的時針、分針和秒針。

假如我們的分別心處在時針的層次,我們只能感覺到時針的運動,如果分別心處在分針的層次,那我們可以感覺到時針和分針的運動但感覺不到秒針的運動。

如果分別心處在秒針的層次,那麼時針、分針和秒針的運動我們都能感覺到。

相應的,佛法說,我們普通人都處在分別覺的層次上,也就是時針的層次,更細微的分別念和分別識我們感覺不到。

那麼普通人要怎樣才能感知到最細微的生滅呢?

佛經裡說,要修煉到八地菩薩以上才可以。

分別識以極快的速度生滅。

再來看光量子,光是一份一份發出的,兩份光子之間有一個間隔,這難道不是一種生滅嗎?

一份光子是生,間隔表示滅,沒錯!這終於找到了佛學與科學的共同之處!

所謂光傳播的速度,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分別識生滅的速度!

正是這樣,由於我們每個人分別識生滅的速度都一樣,所以光速相對我們每個觀測者來說都是恆定不變的!

相對論的前提在佛學理論中得到證明!

同時,我們還知道了,普朗克時間,就是一個分別識從生到滅的最短時間,而普朗克空間,就是在這一個短暫的生滅中意識所產生的虛幻的最小空間單位。

這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小於普朗克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對於科學家來說是個禁區,從佛學理論則很容易解釋:虛擬的四維時空幻象本身就是建築在一個個連續不斷生滅的分別識之上,想要用虛擬時空中的要素去探索建築該時空的基元之間的縫隙,這是本末倒置的行為,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是,想用一把鋼尺去測量鋼尺上兩個鐵原子間的距離,當然是不可能的。

那麼還有沒有辦法探測到小於普朗克空間的方法呢?

當然有,但不能再用任何依託於四維虛擬時空的元素。

光速恆定的結論雖然在佛學思想中得到證明,但是從佛學的觀點看,所謂光的速度其實是一種假象,並沒有一種叫做光的物質,單個的光子也許僅代表一次分別念的生滅。

所以,並沒有光,沒有光的速度,有的僅是因分別識產生的光的幻覺,光的速度自然也就無從說起。

當然愛因斯坦本人是否對佛學有過研究,但其本人對佛學有著相當高的評價,在1954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AlbertEiheHumanSide》中,記錄了這樣一段愛因斯坦的話:

“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它將是一種超越人格化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這種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兩個方面,作為一個有意義的統一體,必定是建立在由對事物的——無論是精神,還是自然的——實踐與體驗而產生的宗教觀念之上的。佛教符合這種特徵。”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諸天新時代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劍仙三千萬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女配她天生好命我真不是魔神食物鏈頂端的猛獸特種兵之戰狼崛起都市國術女神宇宙級寵愛
相關推薦
深度虛擬遊戲玩家逆鋒天驅大道真皮如斯晨曦之主厄運詛咒穿越異界,被詛咒人偶召喚了江山不若三千弦腹黑Boss火爆甜妻凰圖鳳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