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這個吞金獸不好養

第兩百七十九章 宇宙(三)
上章 目錄 下章

這個吞金獸不好養第兩百七十九章 宇宙(三)

愛因斯坦的這個評價也許僅是出於直覺,他應該想不到,後人會用佛學理論為他的相對論基礎作一個證明,這也許是佛學對他這種評價的一種積極反饋吧。

絕大多數人都有機會親眼看到自己身邊人們的出生、衰老、得病、和死亡,但是絕大多數人只限於暫時的沉思一會兒。

因為受制於自己的知識、智慧、毅力與能力等諸多因素的束縛,很快又重新投入世間的生活和娛樂中。

如同今天的人們沉醉於流行歌曲、麻將、撲克、舞蹈等之中一樣,只是身心在這種專注操作地過程中, 讓自己暫時忘記了面對的嚴酷的事實。

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內心世界中對真實的,必將到來的老、病、死的恐懼、慌張和無奈!

永遠是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人,去思索生存的意義和去嘗試徹底解決生、老、病、死的解脫道路。

人為什麼會有想瞭解宇宙真相的慾望?

霍金是這樣說的,根據進化論,物種對周圍的環境瞭解的越清楚生存力越強。

但我們頭腦稍微明白點的人,都知道進化論是很幼稚的。

當年就只是一個學術猜想, 很多問題達爾文都沒解決,被他的粉絲給“解決”了。

波普說:這是正規化的世界,學術問題無所謂對錯, 權威決定一切意識形態。

所以,霍金的說法只是戲說。

人為什麼會有想瞭解宇宙真相的慾望?

海德格爾說,人的本質就是瞭解真相,而真相不是存在者,而是存在,人渴望領會存在——人就是這樣。

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學術解構,並不能觸及現象背後的深刻事實。

地球上有接近七十億人了,為什麼還是時時感到孤獨

生活在愛人親人朋友當中,為什麼無法滅掉內心的孤獨種子?

是不是我們來自一個地方,卻失去了那個地方的記憶?

是不是我們將去往一個地方,卻失去了路途的航標,?

關於真理,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進化》裡,對物理學的概念做出了這麼一種解釋——物理學的概念是人類智力的自由創造,它不是,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像,單獨地由外在世界所決定的。

我們企圖理解是在多少有些像一個人想知道一個合上了錶殼的表的內部結構, 他看到表面和正在走動的針,甚至還可以聽到滴答聲,但是他無法開啟錶殼。

如果他是機智的,他可以畫出一些能解答他所觀察到的一切事物的機構圖形,但是他卻永遠不能完全肯定他的圖就是唯一。

可以解釋他所觀察到的一切事物的圖形,他永遠不能把這副圖跟實在的機構加以比較,而且他甚至不能想像這種比較的可能性有何意義,但是,隨著知識的日益增長,在圖景的描述也會越來越簡單,並且它所能解釋的感覺印象的範圍也會越來越廣。

所以我們才有理由相信,知識有一個理想的極限。

而人類的智力正在逐步接近這個極限。

也就是這樣,我們可以把這個理想的極限叫做“客觀真理”。

什麼是真相?

什麼是客觀世界??

關於真相,Dirac給楊氏雙縫的一個解釋是——當我們一個一個發射電子,讓其透過雙縫,得到的還是干涉條紋,如果我們想看一下到底這個電子是透過哪個孔,當我們知道了的時候,得到的就是衍射影象了,不管我們如何讓觀察器件不影響系統。

哪怕僅僅一個光子,得到的影象都是衍射條紋,而不是干涉條紋!

Dirac說,我們對一個系統的測量,都將不可逆轉的破壞這一系統,也就是說我們測量的結果是我們測量之後的結果,而我們測量之前的情況我們還是一無所知。

不過哪怕解決了相對論基礎的問題,那也要向量子理論出發。為了說明這些並不是牽強附會,有必要先引出以下三段量子物理學家的話——

奧本海默:在原子物理學的發現中所表現出來的……關於人類認識的一般概念……就其本質而言並非我們根本不熟悉、前所未聞或者完全是新的。即使在我們自己的文化中它們也有一定的歷史,而在佛教和印度教的思想中更居有中心的地位。我們所要作的發現只是古代智慧的一個例證、一種促進和精細化。

玻爾:為了與原子理論的教程作一類比……這樣一些方法論的問題,如來佛與老子這樣一些思想家早就遇到了這類問題,就是在存在這幕壯觀的戲劇中,如何使我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的身分能夠協調起來。

海森堡: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島國科學研究對於理論物理的巨大貢獻可能是一種跡象,它表明在東方傳統中的哲學思想與量子力學的哲學本質之間有著某種確定的聯絡。

量子理論是科學發展以來最為成功的理論,給我們提供了新的關於自然界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方法。

量子論揭示了微觀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為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核物理學和粒子物理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它能很好地解釋原子結構、原子光譜的規律性、化學元素的性質、光的吸收與輻射等。

現在的許多科技成果都帶著量子理論的烙印,沒有量子理論,我們的生活水平將至少倒退五十年。

這樣一個成功的理論,卻是目前物理學家們最感困惑的一個理論。

最主要的問題集中在,一些基本的實驗現象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另外不清楚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機制是什麼。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不確定性原理是說:一個微觀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動量,或方位角與動量矩,還有時間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值,其中一個量越確定,另一個量的不確定程度就越大。

測量一對共軛量的誤差的乘積必然大於常數h/2π(h是普朗克常數),這個規律是海森堡在1927透過數學手段推出來的,之後被許多實驗確認,是微觀粒子運動的基本規律。

然而這個規律誕生八十多年來,物理學家們一直不知道規律背後的原因。

也有一些解釋,如霍金就認為,測不準的原因是當人去觀察粒子時,光子對粒子造成了擾動,所以測不準。

這個解釋雖然很形象,但並不能使人信服,因為測不準原理並不是實驗室中的發現,而是首先透過數學公式推導得出的,這就說明,只要量子理論的公設沒有問題,那麼從理論上說,粒子的位置和動量就是沒辦法同時精確測量,而這並不是測量手段的問題。

如果我們把一束電子直接打在螢幕上,螢幕會顯示一個亮點,表明電子是粒子性的。我們再讓一束電子透過兩段平行的狹縫,在螢幕上則會顯示出明暗相間的干涉圖案,表現出波動性。

如果將雙縫之一關閉,則螢幕會出現衍射圖案,但干涉圖案與衍射圖案並不相同,雙縫干涉圖案並不是單縫衍射圖案的疊加。

最奇怪的是,在上述實驗中,讓電子一粒一粒的發射,實驗結果還是一樣的。

那麼電子到底是粒子還是波呢?

如果說電子是粒子,透過單縫時,為什麼會出現衍射圖案?

並且如果是粒子的話,必定不可分割,也無法解釋一粒一粒發射的電子透過雙縫後怎麼會形成干涉圖案——前一粒不可能與後一粒發生干涉,單個粒子也不可能同時穿過兩條狹縫自己與自己發生干涉。

在雙縫實驗中,我們快速遮去其中一個縫,單個的電子又該如何感知我們的這一行為並立即表現出完全不同的運動軌跡,本來應該落在干涉圖案中的亮點變成了落在衍射圖案中的亮點?

如果說電子是波,可以解釋電子同時透過兩條狹縫後發生干涉,但透過狹縫後打在螢幕上的為什麼仍然是一個小亮點,而不是較暗的干涉圖案?

如果我們想要一探究竟,在雙縫旁邊安裝一個粒子監視器,此時我們會看到一個個的粒子,但是干涉圖案也隨之消失。

電子好像知道人們的心思,我們想要偷看它的秘密,它立即會掩飾得很好,一點破綻也沒有。

目前主流的看法是,電子和其他亞原子粒子也一樣是處在一種所有可能狀態的迭加態中,我們無法推測電子在某一時刻的具體位置,除非進行觀測,但我們可以知道電子出現在某一位置的機率是多少,這個機率可透過薛定諤波函數計算得出。

那麼,粒子在透過狹縫前到底是一種什麼狀態呢?是粒子還是波?還是一種被機率波函數約束的量子迭加態?

如果是後者,我們又要如何來理解呢?

顯然,微觀亞原子粒子的行為不能用我們經典的理論來解釋。

我們只能籠統的說,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如果我們只滿足於對現象的瞭解,這個認知就足夠了,教科書這麼寫,我們也就這麼看。就像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應用物理學家都認為的那樣,知不知道粒子的秘密和能不能運用量子理論是兩回事。

現在量子計算機的研究正如火如荼的開展,應用物理學家們不會幹等著理論物理學家的解釋再幹活的。

況且,粒子世界怎麼回事,跟我們的生活關係好像不大。粒子再怎麼奇怪,太陽還是有規律的東昇西落,我們還是要有規律的上學上班,微觀粒子世界和宏觀世界是不相干的。

但是,真的不相干嗎?

薛定諤的那只可憐的貓打碎了我們希望窩在有規律的宏觀世界的美夢,把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生生的扯到了一起。

埃爾溫?薛定諤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在1935年就已經覺察到量子迭加的哲學問題怎樣可以在宏觀級上出現。

他設計了這樣一個思想實驗:“一隻貓關在一鋼盒內,盒中有一種殘忍的裝置,必須保證此裝置不受貓的直接干擾:在蓋革計數器中有一小塊輻射物質,它非常小,或許在一小時內只有一個原子衰變。在相同的機率下或許沒有一個原子衰變。如果發生衰變,計數管便放電並透過繼電器釋放一錘,擊碎一個小的氫氰酸瓶。於是貓被毒死”。

我們運用自己的邏輯推測,那只貓是非死即活的,兩者必居其一。

可是,按照量子力學規則,盒內整個系統處於兩種態的迭加之中,一態中有活貓,另一態中有死貓。

但是,一個又活又死的貓,是什麼意思呢?

貓的死活被擺在了臺面上,我們不能再奉行鴕鳥政策了!

對於量子領域的這種奇怪特性,量子理論的奠基人之一的玻爾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他的解釋也被認為是量子理論的傳統觀點,被稱為哥本哈根解釋。

玻爾認為:在對某個量子物體實行一次測量之前,就把一組完全的屬性委歸於它,那是沒有意義的。也就是說,詢問一個電子“實際”是什麼的問題,是沒有意義的。

或者至少,當您提這個問題時,物理學家不可能給予回答。

他宣稱:物理學不告訴我們世界是什麼,我們只能說觀察到的世界是什麼。

對於薛定諤的那只被量子論決定生死的貓,玻爾的觀點是,物理學不能告訴我們貓是生還是死,當然我們的邏輯可以判斷,只有在我們觀察後,波函數發生“塌縮”,我們才能知道確定的結果。

玻爾的結論是驚世駭俗的,因為本來是客觀的物理實驗,結果卻要由主觀的意識來決定,這是大多數人所不願接受的。

我們一般會毫不猶豫的認為這個世界是實實在在存在著的,眼前的電腦、屋外的果樹、鮮花,一切的一切,都是實實在在的呆在那兒,並不會因為我們注意到它們就不存在。

換句話說,就算我們魂歸西天,這個地球還是一樣的轉。

是的,我們堅定的這樣認為,不僅我們,大多數物理學家都是同樣的看法,認為我們這個世界具有兩種特性:實在性和定域性。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諸天新時代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劍仙三千萬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女配她天生好命我真不是魔神食物鏈頂端的猛獸特種兵之戰狼崛起都市國術女神宇宙級寵愛
相關推薦
深度虛擬遊戲玩家逆鋒天驅大道真皮如斯晨曦之主厄運詛咒穿越異界,被詛咒人偶召喚了江山不若三千弦腹黑Boss火爆甜妻凰圖鳳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