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這個吞金獸不好養

第兩百八十一章 宇宙(五)
上章 目錄 下章

這個吞金獸不好養第兩百八十一章 宇宙(五)

數學的本質是什麼,目前並沒有統一的認識,直覺主義者、形式主義者和邏輯主義者各有各的解釋,數學自身的出生的問題都沒有解決,更不可能去說明物理現象的本質。

從佛家的角度來看,世界是虛幻不實的。

但是,這個世界如此鮮活而真實, 怎麼可能是虛幻的呢?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個虛幻的世界的產生呢?佛經中說,我們是因為無明,產生分別心,又因分別心,產生執著念。

分別心產生了幻象,而我們執著於幻象,因此我們就以虛幻的世界為真,從而迷失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在佛家的觀念裡, 無明是現象世界生成在邏輯上的原因。所謂無明, 即是指沒有智慧,迷失了本心。

而分別念,是現象世界生成的直接原因。

大家都是由於分別心而產生了幻象,那為什麼我們自己一點都沒有察覺呢?

佛說,那是因為分別心太過細微,而我們的意識太過粗放。

因為我們的意識是由連續不斷的念頭組成,我們每個人在安靜沉思的時候,可以自己審視自己的念頭生起和消逝,有時候,一個念頭起來,我們的心思就隨著這個念頭而去,從而產生了更多的念頭。

而這個不間斷的念頭在我們的腦海中起起落落,就組成了一幅連續而動態的畫卷。

所以我們誤以為我們的思維是連續的,其實我們只要安靜的進行內視,就可以發現念頭與念頭之間是存在間隔的。

有個著名的哲學家,禪修大師克裡希那穆提在其著作《最初和最終的自由》中寫道:“如果你非常仔細的察看, 你會看見, 儘管反應,即思想的運動,看起來如此迅速,但是,念頭之間是有縫隙的,在兩個念頭之間存在著間隔。”

分別的念頭我們在安靜時就可以察覺,但是,念頭又是由更細微的分別念組成,細微的分別念還由更加細微的生滅所組成。

所以這樣的生滅就不是一般狀況下可以察覺到的。按照佛經的記載,一彈指含二十瞬,一瞬含二十念,一念含九十剎那,一剎那含九百生滅。

而在華嚴經中,記載了佛與彌勒菩薩的對話:“佛告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相幾識耶,彌勒言,舉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此識教化非無識也。”

在這段對話中,彌勒菩薩說,一彈指之間,就有三百二十兆個細微的念頭。

但是實際上,佛經中涉及到的數字概念都是方便說,無非是表達生滅心的細微而已。

為了幫助理解,我們也是可以把分別心劃分為三個層次:最粗的級別為分別覺,其次為分別念,最細微的稱為分別識,也就是佛法中的生滅。

我們把這三個層次分別對應於時鐘的時針、分針和秒針。假如我們的分別心處在時針的層次,我們只能察覺到時針的運動,如果分別心處在分針的層次,那我們可以察覺到時針和分針的運動但察覺不到秒針的運動。如果分別心處在秒針的層次,那麼時針、分針和秒針的運動我們都能察覺到。

相應的,佛法說,我們普通人都處在分別覺的層次上,也就是時針的層次,更細微的分別念和分別識我們察覺不到。

那麼普通人要怎樣才能察覺到最細微的生滅呢?

佛經裡說,要修煉到八地菩薩以上才可以。

由於這樣細微的分別識,現象世界得以生成。我們把現象世界認為是真實的世界,是因為我們無法分辨最細微的分別識,因此看不出現象世界的生滅性。

分別識以極快的速度生滅。

我們再來看光量子,光是一份一份發出的,兩份光子之間有一個間隔,如果用佛家生滅的觀點來看,這難道不是一種生滅嗎?

一份光子是生,間隔表示滅,沒錯!

這正是佛學與科學的共通之處!

要知道所謂的光,按照佛學觀點,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分別識生滅所產生的幻象,而光傳播的速度,正是對應於分別識生滅的速度!

這個原理,可以透過我們在影院中看電影的情形來理解。

電影的畫面其實是一幀幀靜止的畫面所組成,我們所看到的連續的電影畫面,其實是我們自己分別識所產生的錯覺,在電影播放時,兩幀畫面之間是有一個很小的時間間隔的,這個時間間隔大約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無法察覺到這種間隔,因此,電影畫面看起來就是生動而連續的。

而電影播放的速度,正是對應於電影畫面幀的切換頻率,當切換頻率越快,電影播放的速度也越快,當切換頻率恆定,電影的播放速度也就恆定不變。

由於我們每個人分別識生滅的速度都一樣,所以光速相對我們每個觀測者來說都是恆定不變的。

這樣,從佛學的原理來看相對論的光速不變前提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我們繼續以這樣的思路來探究。

很容易明白,所謂普朗克時間,就是分別識從生到滅的間隔,而普朗克空間,就是在這一個短暫的生滅中分別識所產生的虛幻的最小空間單位。

而為什麼小於普朗克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對於科學來說是個禁區,從佛學理論則很容易解釋:虛擬的四維時空幻象本身就是建築在一個個連續不斷生滅的分別識之上,想要用虛擬時空中的要素去探索建築該時空的基元之間的縫隙,這是本末倒置的行為,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就是,想用一把鋼尺去測量鋼尺上兩個鐵原子間的距離,當然是不可能的。

我們再看相對論中的第二個原理——相對性原理。

對於相對論所闡釋的相對性原理,從佛學角度同樣可以很好的理解。在佛家看來,我們每個人眼中的現象世界,都是因無明分別念建構而成。

因此,我們每一個觀測者就是一個獨立的系統,每個人所觀測到的一切現象,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觀測,也都有自己的時間、空間、質量、能量等等量度,只不過大家的量度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相似的,所以,看起來現象世界似乎有著客觀的標準和量度。

然而,本質上說,並沒有一個能夠獨立於觀察者之外的所謂客觀世界。如果有這樣的世界,必然會有統一的時間、空間等等相同的量度單位,然而相對論效應的證實已經否定了有一套客觀量度單位的說法。

那麼,從佛學的角度,能否對相對論中的“鐘慢尺縮”等效應進行符合邏輯的解讀呢?

要對“鐘慢尺縮”效應進行解讀,首先要對時間、空間的概念進行解析。

我們生活在時間與空間之中,可是要對時間和空間來下個精確的定義,卻幾乎是不可能的。

公元前二世紀的《淮南子》一書曾對時空作了一個不是定義的定義:“上下四方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宇,即是上下四方的空間;宙,即是過去未來的時間。

每個思維正常的人當然明白什麼是上下四方,什麼是古往今來,但是,這只是時空的描述,並不是時空的本質。

我們也許會認為鐘錶上秒針“滴答滴答”著轉動的,就是時間,也可能認為春去秋來,花開花落的就是時間。但這一切,只不過是時間的表象而已。

那麼,時間、空間的本質含義到底是什麼呢?

看看我們用來記時的單位就會明白,時間只是對運動和變化的量度。

我們把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所需的時間定義為一年,把地球自轉一圈所需的時間定義為一天。再把一天24等分,每一份定義為一小時。同樣的,繼續等分下去,可以得到一分鐘和一秒鐘的時間概念。

我們生存的這個宇宙,大到天體、星系,小到原子、分子,無不處在不停歇的運動當中。

為了描述和量度這些運動,時間概念自然應運而生。歸根結底,時間只是運動和變化的量度,或者說是一種人為的約定。

我們可以假設,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包括星球、日月、空氣、分子、原子等等一切的一切突然停滯,此時還會有時間概念嗎?有人會說,就算這一切停滯了,我們還有思維啊,還是會產生時間觀念啊!

這樣的說法即對也不對,如果我們還有思維,的確還會有時間觀念,但是我們的思維是不是一種運動呢?

從物理層面上來看,思維與運動是相關的。

現代腦神經科學發現,人腦思維的時候腦神經會產生相當於一節5號電池百萬分之一的微小電波。

這一現象說明,構成神經細胞的原子的外層電子發生了吸收或放出能量的現象,而這種能量以能量的最小單位光子或虛光子的形式出現。

也就是說,人的思維與電子吸收或釋放光量子的行為相關。一般成年人在平靜的清醒狀態時,大腦腦電波主要表現為α波,讀作阿爾法波,這種波的頻率約為八到十三赫茲,即一秒中發生八到十三次振盪。

如果在睡眠時,思維較不活躍,腦電波的頻率會逐漸下降,一般深度睡眠時的頻率約為每秒鐘四次左右。

也就是說,我們在睡眠時意識仍然在運作,只不過比清醒時大大減少,約為清醒時的三分之一左右。

以上是從科學的觀點來分析,如果從佛家的角度來看,運動不僅是與思維相關而已,運動本身就是無明分別而產生的幻象。

設想,我們能感知到運動,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感知到了差異,這種感知到差異的性質,就是佛家所說的分別。

例如,我們判斷一個小球發生了移動,一定是因為我們識別出其位置發生了變化,前一位置與後一位置必須能夠相區別,如果前後位置無法區分,我們將無從判斷運動是否發生。

這種能夠被區分的性質,就是佛家所說的分別。產生了分別,運動的概念隨即產生。

有了運動的概念,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也同時產生。有相續的分別,就產生了先後的時間概念,而分別的結果,就產生了空間的概念。

從佛學上來看,所謂的“人”其實是一種境界,由於大家是“人”,所以大家的分別識速度相同,所以大家會有相同的時間和空間概念,也即是說,對於“人”這個境界來說,光速是恆定的。

但是,如果境界改變,分別識的快慢也會有變化,相應的,“光速”、“時間”、“空間”等概念也會相應的變化。

比如說,從佛家的觀點來看,人透過禪修可以控制自己的分別識速度,使自己的分別識變慢。

所以,當人進入深入的禪定狀態中時,對於修習禪定的“人”來說,時間會變慢。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在《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十七卷中,記載了當代禪學大師虛雲老和尚的一則故事:

虛雲老和尚是當代禪宗的祖師,有相當的禪定功夫。他常常打坐,一坐就是十天半個月,出定後覺得才幾分鐘。

我們知道虛雲老和尚生活很清苦,有一年過年時,他在自己的小茅篷裡煮芋頭,一邊煮,一邊打坐。

有人到茅篷來看老和尚,向他拜年,看到他入定,就拿引磬在他耳朵邊敲,請老和尚出定。出定後看到有人來,老和尚就說:“你們來得正好,我剛剛煮芋頭,大家一起吃。”

結果一看,芋頭都長毛了。

他們說:“年早就過了。”

老和尚說:“不會吧!我覺得才十幾分鍾。”

他在定中感覺十幾分鍾,實際上過了二十多天。

虛雲老和尚常常一入定就是很多天,類似這樣的事情很多。

以上故事所描述的情況,其實任何一位修習禪定的人都能夠切身體會得到。

在禪定中所體會到的時間變慢,是確確實實的變慢,並不是因錯覺而引起的。

因為在禪定中,人的所有機能都以變慢的時間來運作,因此,即使十天半月不吃東西,一樣不會覺得餓,身體也不會有任何損傷。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諸天新時代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劍仙三千萬我有一座天地當鋪女配她天生好命我真不是魔神食物鏈頂端的猛獸特種兵之戰狼崛起都市國術女神宇宙級寵愛
相關推薦
深度虛擬遊戲玩家逆鋒天驅大道真皮如斯晨曦之主厄運詛咒穿越異界,被詛咒人偶召喚了江山不若三千弦腹黑Boss火爆甜妻凰圖鳳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