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返回

超級音樂大師

第三百零一章開始(2)
上章 目錄 下章

超級音樂大師第三百零一章開始(2)

“好吃的,好多好吃的,哥哥,我要吃!”感受到不遠處散發出來的能量波動,小盈盈抱著吳零的手連忙的叫了起來。www.tsxsw.com

對於這樣的事情,吳零倒是也不覺得奇怪。食夢者,原本食的就不只是夢更是靈魂。

之所以原先對於那些教堂的人沒有一點的感覺,還是因為一旦異能者覺醒之後,靈魂就會有一定的異變,這樣的異變對於異能者來說,自然是變得更加的強大。但是對於那些食夢者來說,異能者靈魂的改變更難以吸引到他們的注意力。

食夢者並不是誰的夢境都會去吃,就像是一般人的夢境一樣,這是食夢者根本就不屑於去吞噬的夢境。在他們的眼中,普通人的夢境就像是地上的泥巴一般,根本就不可能會主動的去吞噬。

除非是在真正的大饑荒面前,在沒有任何後路的時候,他們或許才有可能去吞噬泥土。但是那些泥土也並不是骯髒的泥巴,也是一種觀音土,雖然吃過之後會讓他們有很大的可能面對死亡的威脅,但是在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這些死亡的威脅好像也就不算什麼了。

而一旦普通人覺醒之後,他們的靈魂在食夢者的眼中,就是從泥巴變成了磚頭或者是石頭,甚至一些靈魂變成了更加堅硬的金屬,這樣的靈魂只要是正常的食夢者都不會願意去吞噬的。因為不但吞噬不了,反而會將牙齒全都崩壞掉。所以食夢者是不屑於去吞噬普通人的夢境,更加對一般的異能者下手。

但是有一個情況除外,這就是那些更加神秘的控夢師,控夢師是一群提升精神力的一個特殊的群體。而食夢者吞噬的其實也就是這些靈魂,這些精神力,所以在食夢者的眼中,控夢師才是他們真正的食物。並且不只是食物,也是他們可以提升的階梯。吞噬控夢師的精神力。不但可以填飽肚子,也可以讓自己的實力快速提升,這其實也就是當初小盈盈為什麼要追殺那些控夢師的原因。

只是因為她被本能操控著,身體不但想要進化,更想要填飽肚子,所以才一直都在無意識的吞噬那些控夢師。不然的話。以小盈盈的力量,也許在吳零的眼中還差了很多,但是如果她真的有自己意願的話,絕對可以很輕易的掌控整個玉蘭市。畢竟一旦食夢者的實力提升到了D級之後,因為特殊的性質,這絕對是比一般異能者還要恐怖的一群超能者。

而這也是吳零之所以願意將小盈盈留下的原因之一。因為小盈盈的潛力要比大多數的異能者要高很多,所以留在身邊絕對是一個不錯的幫手,於是才有了現在小盈盈平和的生活。而在這個過程之中,吳零既然想要小盈盈稍微正常一點,所以也稍微封印了一些食夢者的能力,不然的話,小盈盈是沒有辦法掌控這些能量的。

一個能力的誕生。如果沒有辦法操控的話,那麼那些能力很容易就會反噬其主,不一定會出現直接奪舍的情況發生,但是卻會發生,覺醒者被能力操控的情況。尤其是現在小盈盈的食夢者,食夢者,強大的原因就是在食上面。但是弱點也在食上面。

食夢者的進步需要吞食,但是,想要保住自己的能力甚至是想要抱住自己的精神力,那麼就必須要去無限的吞食其他的精神力。不然的話,不但實力會快速的下降,甚至還會危及生命。所以說雖然食夢者很強大,但是這卻是一個會直接被餓死的超能者。

不管是異能者還是控夢師,即便是覺醒了能力之後。只要自己不去主動的提升實力,壓根就不會有什麼事情發生,能力也就會在身體之中沉睡,等到他們召喚的時候才可以再次的浮現出來。

但是食夢者不同,食夢者一旦覺醒就必須要不斷的餵食,不然的話,就像是普通人一樣會被直接餓死。所以說,世界上也是有著絕對的平衡,因為控夢師的強大,所以有著食夢者的存在。也因為食夢者的詭異,但是卻有著這麼大的限制。

雖然能力被吳零封印了一些之後,小盈盈進食的欲.望小了很多,但是卻也不會真正的丟掉這樣的欲.望,而現在感受到下方那種食物的香味,她自然是有點忍受不住了。

不過吳零並沒有直接讓小盈盈出手,不光她現在的實力根本就拿不下這些教堂的成員,就算是小盈盈可以拿下這些人,他也會直接阻止,雖然他現在有著一定的實力,但是卻也不可能一個人對抗整個世界。尤其還是像教堂這樣的組織,吳零可不相信對方會真的遵從那些所謂的規則。

而事實上卻恰恰相反,整個教堂的擴張還真的沒有去遵守什麼,只是為了自己的擴張,從而造成的殺戮也絕對不在少數。

教廷原為羅馬帝國下層平民所信奉的宗.教,相傳為猶太人耶穌教堂所創立。在統治階級的扶植下,教廷在羅馬帝國的領土上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羅馬帝國橫跨歐亞大陸,包容了眾多的民族。隨著統治地區的不斷擴充套件,整個帝國的統治結構也逐漸分化成東西兩個部分。東羅馬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西羅馬繼續以羅馬為中心。相應地,教廷教會也分成了兩個部分。西部教會受拉丁文化的影響較大,東部教會則受希臘文化的影響較大。由於文化背景上的差異,使東、西方教會對教廷神學的一些主要問題產生了不同的見解,致使矛盾日見加深。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亡於蠻族入侵,但教廷並沒有因此而受挫,反而使他們獲得了一個擴大發展的機會。此後,西部教會加緊了對蠻族的傳教活動,勢力逐漸擴充套件到不列顛、法蘭克和德意志。由於當時西歐分裂成許許多多封建國家,他們彼此之間不斷進行兼併戰爭,國家內部又有封建領主相互傾軋。因此他們需要得到教皇的支援,作為權力的保證。公元752年,法蘭克人丕平當上了國王,他邀請教皇斯蒂芬二世到巴黎為他舉行加冕禮。這不僅意味著基教成為法蘭克國家的精神支柱,而且意味著教皇獲得了廢立皇帝的權力。為西歐教權與王權之爭埋下了種子。但是在東羅馬帝國,教會的地位則要相對低下,一直依附王權而存在。東羅馬皇帝可以用《諭令》的形式直接出面干預宗.教理論糾紛,裁定不同流派的理論是非。東羅馬帝國芝諾皇帝的《赫諾肯提諭》,強行判定教堂神人一體,取消“神人”二性說。從而導致東、西部教會不可彌補的分裂以及聶斯託利派的**。以後,東羅馬皇帝又頻繁干涉教會活動,使東部教會牢牢地置於王權的控制下。

公元1054年,東、西部教會為爭奪最高統治權,正式分裂成羅馬公教和東正教。羅馬教皇尼古拉二世經過與王權的幾次較量,透過了教皇選舉法。規定教皇只能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消除了封建君主廢立教皇的可能,終於贏得了關鍵性的勝利。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經過與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的反覆鬥爭,終於使他低頭稱臣。到了12世紀,教廷在西歐取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英諾森三世宣稱,“教皇是世界之父”。他們以上帝代言人的身分出面,主持宗.教裁判所,審判宗.教異端,凡是反抗封建統治,堅持科學真理,或是對《聖經》有不同見解的人,都被當做異端分子受到殘酷迫害。為了掠奪東方國家的財寶,在11世紀至13世紀之間,教會發動了8次十字軍東征,各國皇帝都要聽從教皇的調遣。教會發展出龐大的經濟實力。成為歐洲最大的封建統治力量。雖然中世紀教會建立了修會制度,提倡禁慾苦行,但在權力的腐蝕下,教會中的上層分子逐漸腐化和墮落。13世紀末,隨著法國的日漸強盛。法王腓力普四世與教皇展開了一輪新的較量。教廷被迫遷回義大利,甚至出現了兩個教皇的局面。1417年教廷雖然重新統一,但教皇的威信大大下降,教會對歐洲一統的局面被打破了,教廷勢力開始走下坡路。而在東方,拜佔廷帝國不斷受到新崛起的伊斯蘭教的攻擊,使東正教的勢力一直不很強大,最後其中心轉移到了俄羅斯。為了論證上帝信仰的合理性,教廷發展了複雜而又高深的經院哲學。在中世紀前期,教會內佔主流的是奧古斯丁的教父哲學,主要是用古希臘柏拉圖主義論證教廷經典。以後發生了唯名論和唯實論之爭,唯名論者羅瑟林和阿伯拉爾,與唯實論者安瑟爾謨就名詞、概念是否真實存在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辯。12世紀,隨著東西方交流的增加,在阿拉伯地區保留的亞里斯多德哲學傳入歐洲。托馬斯.阿奎那運用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思想,建構了正統神學體系,成為教會一致肯定的對神學爭論的權威解釋。14世紀,隨著市民階級的興起,教會內被視為異端的唯名論再度發達,鄧斯.司各特和威廉.奧卡姆對正統神學的批判,已經孕育著教會統治勢力的瓦解和宗.教改革的先聲。

從公元5世紀開始,西羅馬帝國的奴隸制統治已處於搖搖欲墜的危機之中。殘酷的統治壓迫,無休止的征斂,貴族奴隸主窮奢極侈的腐化生活和下層百姓的困苦,使得羅馬帝國陷入萬劫不復的罪惡深淵。在這種背景下,境內,以教廷異端形式出現的人民起義不斷發生;境外,衰弱的帝國也已無力抗擊蠻族的不斷入侵。而不堪忍受帝國統治的奴隸、農奴,甚至小農和平民不僅不願抵抗外敵,而且還抱著歡迎態度,希望接受他們的統治,以改變自身的困境。因此,當汪達爾人由西班牙進入北非時,當地居民拒絕總督的抵抗命令,與他們聯合起來發動起義,消滅了當地的羅馬統治者,解除了身上的全部債務束縛。在蠻族入侵的其它行省裡,都發生了類似的行為。而此時的羅馬軍團已徹底腐化墮落,無力反擊,帝國的皇帝也成了蠻族僱傭軍的傀儡,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勢成必然。公元476年。帝國皇帝羅慕洛被僱傭軍首領奧多亞克廢黜。於是,在蠻族入侵和人民起義的內外交困的打擊下,西羅馬帝國終於覆滅。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在西歐政治史上是一個意義重大的事件,它標誌著舊世界的告終和新世界的到來,從此西方進入了中世紀封建時代。相比之下。對於教廷本身的發展而言,西羅馬帝國滅亡這一事件所具有的意義顯得並不那重大。

因為蠻族人雖然把羅馬帝國的文明變為一片廢墟,卻唯一把教廷繼承了下來,使它在整個中世紀的文化領域佔據統治地位。所以,不僅東方教廷的發展沒有受到多大影響,而且西方教廷的發展也未導致根本的或重大的變化。不過。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為西派教會的發展壯大也提供了可乘之機。起初羅馬教會感到茫然無措,繼而便利用混亂無主的局面,趁機擴充權勢,發展勢力,提高了主教的地位,擴大了教廷的疆界。使羅馬教會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導致以後幾百年之久的教權與王權互相爭雄,這種情況在一直受強盛的皇權控制的教廷東派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同時,由於羅馬教會忙於爭權奪勢,致使在長達幾個世紀的過程中,教會的組織制度得到了發展和完善,而在神學理論方面卻無甚創造性建樹。基本上是沿襲公元5世紀初在與佩拉糾主義論戰中形成的奧古斯丁的神學體系,直到13世紀托馬斯主義興起,奧古斯丁主義一直佔據統治地位。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蠻族人在羅馬廢墟上建立起一系列國家,這時的東羅馬帝國乘機試圖控制西部教會,這促使羅馬教會開始面對和承認現實,暫時放下與東派教會的首席之爭,轉而開始向蠻族人傳教,試圖透過積蓄力量,擴充實力。把教會的根基建立在蠻族社會中間,以待重振西派教會,再圖與東派爭雄。於是,羅馬教會向蠻族統治地區派出傳教士,開始了教廷在西歐乃至北歐的傳播活動。事實上。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前,羅馬教會的傳教活動已經在某些地區展開,侵入西羅馬帝國的一些蠻族在此之前也已經接受了教廷,這對於羅馬教會進一步廣泛的傳教活動,無疑是有利的。

自從3世紀中葉拉丁教父德爾圖良提出“三位一體”說這一教廷正統教義的核心信條以來,如何解釋聖父、聖子、聖靈之間的關係,特別是道成肉身的聖子教堂的神性與人性之間的關係,一直是神學爭論的一個中心問題。在這方面,西方的神學思想遠不如東方深刻,但卻較為統一,基本上確立起在教堂裡存在著完整的神性和人性的概念。而東方神學深受希臘哲學的影響,對此進行了長期不休的理論爭執,致使東方教會陷於分裂狀態,並因此經常與西方教會發生神學衝突。

東方教會在教堂論上的分歧由來已久。公元4世紀時有強調教堂人性的阿利烏派,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主教公會議上與所謂正統派之間展開激烈論爭;有強調教堂神性的阿波利拿派,遭到安提阿派和第二次主教公會議的譴責。公元5世紀又有抨擊阿利烏派教堂一性論,堅持教堂二性二位論的聶斯託利派,受到第三次大公會議的譴責;還有反對聶斯託利派的教堂一性論派,這些派別均被視為異端。5世紀中後期,教堂一性論派與正統派之間展開激烈論爭。正統派教義主張,教堂裡既有神性,又有人性,人性與神性結合在一個位格里。而教堂一性論則認為,主張教堂裡具有神人二性將導致教堂二元論。它強調教堂統一性,認為教堂的神性與人性結合後,人性消融在神性裡,因此教堂只有一個本性,即神性。查爾西頓第四次大公會議譴責了教堂一性論,在《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基礎上修訂而成的《查爾西頓信經》確認,教堂裡具有同等完整的神性與人性,與聖父同體,與世人同體。神人二性互不混淆,結合於一個位格,一個本性之中。這在教會史上被認為是對教堂論問題的正統解決,在混亂的神學領域裡確立了教義的一個規範,然而。會議之後,教堂論爭並未平息,教堂一性論繼續反對查爾西頓決議,與正統派之間的對抗更加激烈。查士丁尼一世召開的“三章”辯論會和第五次大會會議試圖安撫一性論派的目的仍然落空。到6世紀末,教堂論爭已造成東方教會的四分五裂。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里亞、耶路撒冷和安提阿四大中心分庭抗禮,聶斯託利派和一性論派則分裂出去成為**教會。

7世紀時教堂論爭又有了進一步發展。這時,教堂神人二性之爭已轉化為教堂神人二志之爭,即:教堂具有神人兩種意志,還是只具有一種神的意志。638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剋利厄斯(610—6..42在位)釋出《希拉剋利厄斯敕令》,肯定教堂只有一個意志。6..41年教皇約翰四世(6..40—6..42在位)將之斥為一志論異端。6..48年君士坦斯二世(6..42—668在位)釋出《詔示》。禁止討論教堂有一個或幾個意志的問題。教皇馬丁一世(6..49—655在位)利用這種局勢,於6..49年在羅馬召開宗.教會議,宣佈教堂裡存在兩個意志,即人的意志和神的意志,並且不僅譴責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吉爾吉烏斯及其它宗主教,還譴責了《希拉剋利厄斯敕令》和《詔示》。企圖由此推動關於教堂意志的解釋與西方關於教堂一位二性的解釋相一致,並伸張教皇在東方的權威。後被拜占庭皇帝逮捕放逐。

681年君士坦丁四世(668—685在位)與教皇阿加託(678—681在位)談判後,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第六次大公會議,會議確認教堂裡有兩種意志,二者互不矛盾,只是人的意志順從神的意志。這次會議是繼尼西亞和查爾西頓兩次公會議之後,西方教會在神學主張上第三次戰勝分裂的東方教會。至此。教堂論爭基本上宣告結束。

長期以來的教堂論爭給東方教會和帝國造成了災難性後果,不僅致使東方教會在6世紀末就已四分五裂,而且由於教堂論爭中的異端迫害,造成了埃及和敘利亞地區對君士坦丁堡統治和教會的強烈憤怒和離心傾向,成為後來被崛起於7世紀的伊斯蘭教迅速征服的重要根源。作為第五、六次公會議的完成,692年查士丁尼二世(685—695,704—711在位),又在君士坦丁堡召開了“五六會議”,與會者全是東方教會的主教。會議確認君士坦丁堡與羅馬主教區享有同等特權,規定了幾條與西方慣例相牴觸的新法規。這又進一步加深了東西教會之間的裂痕。此後,東西兩派繼續相互爭雄,終於導致最終的分裂。

自從克洛維建立了墨洛溫王朝以後,法蘭克王國成為西歐最強大的國家。公元751年,掌握法蘭克王國實權的墨洛溫王朝宮相矮子丕平發動宮廷政變。把國王基勒得利三世逼進聖梅達爾修道院,自己當上了法蘭克王國的國王,從此結束了墨洛溫王朝的統治,開始了加羅林王朝時期。

751年倫巴德人從皇帝手中征服了拉文納,正在步步進逼羅馬。而當時的羅馬教皇實際上已背叛了君士坦丁堡統治者,在這種形勢下,教皇必須另尋保護人以對抗倫巴德人,於是,他轉向了法蘭克人。在丕平當上國王之後,羅馬教皇斯蒂芬二世(752—757在位)親自前往巴黎為他舉行加冕膏立禮儀式,封他為“羅馬人的行政官”,這表明他是上帝揀選的國王,王權是神賜的,從而改變了以往由各個部落推舉法蘭克國王的傳統,同時也使教廷真正成為法蘭克王國統治的精神支柱。丕平為酬答教皇的支援,於754至756年間兩次出兵遠征義大利,迫使倫巴德人放棄拉文納總督區和羅馬地區的佔領地,並把拉文納總督區及彭塔波利斯贈給羅馬教皇,史稱“丕平獻土”,這就是“教皇國”的誕生,教皇的世俗君主權由此形成。而當時的羅馬雖在形式上仍屬拜占庭皇帝管轄,但事實上早已是教皇的領土。教皇既是宗.教領袖,又是世俗君主,從此權勢大增,而教皇為丕平加冕之舉則成為中世紀史上最重要的一個事件。影響深遠。這意味著教皇具有廢立皇帝之權,為日後教權與王權之爭以及重建羅馬帝國埋下了根由。

768年矮子丕平去世,王國分給兩個兒子:查爾洛曼和查理,兄弟間的內訌隨之而起。771年查爾洛曼去世,查理從此開始了大一統的統治。他積極利用教廷會向外擴張。用火與劍把法蘭克王國的版圖擴大到包括現在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半個匈牙利、大半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東北部,較之其父統治時期的疆土擴大了一倍多,使王國成為西羅馬帝國崩潰以來最接近於帝國的國家。因此在西方民眾的心目中被視為羅馬帝國在西方的復興。世人加於他名字上的頭銜“偉大的”一詞併入名中,稱他為“查理曼”,曼即偉大之意。在教廷的擴張方面,查理曼還征服了薩克遜人。為整個西歐教廷的發展帶來了永久性利益。為加強統治,查理曼在廣大的佔領地大量興辦修道院,完善教區組織機構,培養具有一定文化的神職人員,這些措施同時也大大推進了西方教會的發展,使西方教會重新確立起實現多年追求的教廷首席地位的雄心。因此。羅馬教會也一再宣揚法蘭克王國的偉業和羅馬帝國的再現。

公元799年羅馬教皇利奧三世(795—816在位)遭到反對派攻擊,逃出羅馬城,向查理曼求援。800年查理曼率軍進入羅馬,使利奧三世重登教皇寶座。800年聖誕節時利奧三世在聖彼得教堂把羅馬皇帝的冠冕加在這位法蘭克國王頭上,賦予他奧古斯都的偉大繼承人的地位,這一舉動博得了羅馬和西方民眾的普遍稱讚。於是,查理曼成為羅馬人的皇帝。法蘭克王國成為查理曼帝國。這一封立事件進一步確認了羅馬教皇的神權地位,確立了教會和國家是同一盾牌的兩面的思想,導致整個中世紀長期進行的教權與皇權之爭。與此同時,西派教會由於有了強大的帝國做後盾,由此也開始了它的中興時期,在與東派教會的鬥爭中開始佔據優勢地位。並且由於查理曼帝國強大的軍事力量,西派教會也得以避免遭受穆斯林大軍的進攻。

查理曼統治時期,皇帝控制著羅馬主教的入選和主教的任免權,掌握著召開和主持宗.教會議,頒佈宗.教法規。操縱教會事務的權力。查理曼親自主持過16次宗.教會議,會議決議均以皇帝“敕令”的形式公佈。他要求主教和修道院長應按所轄教區和修道院規模大小及財產多少,為法蘭克王國.軍隊出人出錢,還把居民向教會交納的“什一稅”定為法律。他還對教會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整頓,把久已廢棄的省主教區制度重新確立起來。這些省主教後被稱為大主教。對所轄區內的主教擁有裁決和懲治權。在查理曼大帝的積極支持下,西派教會得到了迅速發展。

隨著查理曼帝國的強大,文化學術事業也獲得振興。為提高帝國的學術水平,查理曼從西歐各地籠絡人才。他任用阿爾琴約735—804)為主要文化顧問,興辦宮廷學校,修院學校和圖書館,組織人力大量抄錄古典文獻,從當時西歐文化最發達的愛爾蘭修院中聘請一批學者到學校任教,開設語法、修辭、邏輯、幾何、算數、天文、音樂七門課程,也稱“七藝”。查理曼的努力使在蠻族入侵中遭到破壞的歐洲古典文化得到一定復興,史稱“加羅林文化復興”(查理的拉丁文為Carolinus,故有“加羅林王朝”和“加羅林文化”之稱)。

隨著學術的發展出現了神學爭論。西班牙有兩位主教宣講教堂嗣子論,認為教堂就神性言是上帝之子,就人性言不過是上帝嗣子。對於這種看法,查理曼於792和794年分別在雷根斯堡和法蘭克福領導召開了兩次宗.教會議予以譴責。同時,在“和子”句問題上,西派教會與東派教會展開神學論爭。這一論爭實際是東西兩派在爭奪教廷首席地位問題上的神學表現。早在公元5—6世紀間,在西派的西班牙教區的彌撒中,便已出現將信經中“聖靈來自聖父”一句念成或寫成“聖靈來自聖父和子”的情況。不久,這個在教會史上被稱為“和子”句的信經就在西派教會中流行開來,這引起東派教會的憤慨。認為是對正統信仰的篡改,與福音矛盾。為此,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下令,做了兩個刻有《尼西亞信經》的銀牌,置於羅馬使徒彼得的墓上。而查理曼大帝則於809年召開的亞亨宗.教會議上。下令將“和子”句加入《尼西亞信經》中。857年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牧首佛提烏(810—8.95)將“和子”句列為西派教會的五大謬誤之一。以後,兩派教會在“和子”句問題上繼續爭論不休,也是導致最終分裂的一個原因。

此外,在教廷的信仰中,行“聖餐”所領受的聖體一直被認為是救世主的聖體血。那麼,教堂的身體與血究竟是如何體現在物質中的呢?這一問題是幾個世紀中神學研究的主題。這時期的西派教會在這一問題上又出現了新的爭論。831年法蘭克帝國神學家巴斯迦修.拉德伯圖著文《主身與血》。提出“變質說”。認為餅與酒獻給主後,便在實質上變成了教堂的肉與血。其他一些神學家則堅持奧古斯丁的傳統理論,反對變質說。11世紀時變質說被西派教會定為正統理論,反對此說的著名神學家貝倫加爾被迫放棄自己的見解,並做了懺悔。同時,在告解聖事方面也出現了有關“懺罪”問題的新教規。而東派教會有關對聖餐性質的正統理論。則是由大馬士革的約翰(約675—749)的“物質變化說”確立的。

查理曼死後,帝國迅速衰落。其子“虔敬者”路易(814—840在位)無能繼承他的偉業。路易死後,三個兒子洛泰爾(843—855在位)、路易(843—875在位)、“禿頭查理”(343—877在位)於843年訂立凡爾登條約,瓜分了帝國。這一條約通常被視為法德兩國分立的起點。帝國的分裂導致無力抵禦外敵入侵,封建主義迅速發展,各地發生爭權內戰。教堂和隱修院大多成了地方貴族的獵取物件,隱修院院長和主教同各地堂區神父一樣由世俗權力所控制。神學論爭和學術生活也逐漸凋落下去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然而,查理曼帝國的崩潰在法國教會中卻導致一部分人向教皇尋求統一和希望,試圖透過提高教皇權威來遏制世俗權貴和大主教控制教會,以維持教會統一。於是,教皇的**地位開始迅速上升。利奧四世(847—855在位)在義大利南部各城市幫助下打敗了薩克森人,並在羅馬城的聖彼得大教堂周圍築起一堵牆,稱牆內為“利奧城”。尼古拉一世(858—867位)時對教皇權利提出種種要求,試圖實現奧古斯丁《上帝之城》的理想。他主張教會應凌駕於一切世俗權力之上,教皇是整個教會的統治者,主教是其代理人。他處理了兩個著名案件。一是使863年梅斯宗.教會議所批准的洛泰爾二世國王的離婚案決議無效,並開除支援國王的兩位大主教的教籍,由此挫敗了德國的統治者和二位大主教的威風。二是強令恢復了被專橫的蘭斯大主教辛克馬革職的蘇瓦松主教的教職,捍衛了教皇最後裁決的權利。這一時期出現的《伊西多爾教令集》就是皇權衰落,教皇權力增強的標誌。這一文獻的內容包括從1世紀羅馬克雷芒起到8世紀格列高利二世止歷任教皇和歷屆會議的決定。其中有真有假。《教令集》宣稱,羅馬主教擁有首席地位和最高裁判權,其他所有主教都可直接請求羅馬主教裁決,羅馬主教有節制任何大主教的許可權,世俗政.權不得干預羅馬主教和其他主教的許可權。其中有一份教令宣稱,君士坦丁大帝曾命令全體神職人員聽命於羅馬主教,並把“羅馬城和所有義大利的或整個西部地區的行省、地區和各城市”贈給羅馬教會,史稱“君士坦丁贈禮”,後於15世紀被尼古拉.庫薩和羅倫佐.瓦拉證實是偽造的。《教令集》在中世紀是教會加強教皇權勢,擺脫世俗政.權控制,維護主教職權和教會財產的文獻依據,是教權與皇權鬥爭的有力武器。

然而,教皇尼古拉一世去世後,教皇權勢再度衰落。這是由於這一時期政治紛爭嚴重加劇,教皇淪為義大利貴族手中的玩物。由於沒有任何強大的政治勢力做靠山,教皇便為任何一個控制羅馬的黨派所操縱,導致教皇迅速更迭,從8.97年至955年間,登上羅馬教皇寶座的不下17人。

911年查理曼家族在德國的統治宣告結束。隨著加羅林王朝的崩潰和封建主義的成長,德國分裂為各個諸侯國,權力開始落入各地貴族之手。為抵禦諾曼人和匈奴人的入侵,德國需要統一,主教們為抵制日益增長的世俗貴族勢力,也贊成統一。919年薩克森公爵,捕鳥者享利(919—936在位)當選國王,他同各諸侯取得和平,趕走了丹麥人,征服了易北河以東的斯拉夫各族,最終打敗匈奴人,為建立一個強大的君主國奠定了基礎。其子奧託一世(936—973在位)繼承發展了他的事業,透過親自任命的主教和大隱修院院長的幫助,使各諸侯聽命於他。從此德意志的權力建立在控制教職委任權的基礎之上,這導致下世紀為爭奪主教敘任權同教皇發生的鬥爭。

奧托的事業不滿足於德國,他把擴張目標指向義大利。951年首次進入義大利。961年教皇約翰十二世為擺脫羅馬統治者貝倫加爾二世的控制,向奧托求援。奧托再次進軍義大利,幫助教皇趕走了貝倫加爾。教皇在羅馬為奧托加冕,封他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不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雖在名義上繼承了羅馬帝國和查理曼帝國的傳統,是教廷各國的世俗首腦,但實際上的統治權只限於德意志兼領義大利。奧托最終以教皇的服從為代價,使教皇暫時擺脫了羅馬貴族的控制。奧托死後,德意志帝國經歷了幾代皇帝的統治,到康拉德二世(1024—1039在位),帝國實力大大增強,此期間教皇的**和權威一直不振。(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9

上章 目錄 下章
本站推薦
特種兵之戰狼崛起劍仙三千萬都市國術女神諸天新時代從嚮往開始制霸娛樂圈我真不是魔神宇宙級寵愛女配她天生好命我有一座天地當鋪食物鏈頂端的猛獸
相關推薦
修仙從種紅薯開始深夜學園電影藝術大師從前有位藝術家長生不老混都市讓我們從音樂開始吧異界小吃店穿梭奇幻的科技大亨我變成了一隻劍齒虎學園都市之雙重間諜